更新於 2022/05/2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療癒的原理:以心理治療為例(一)

    在醫學上,只有mental disorder這個詞,雖然翻譯成精神疾病,但其實包括了心理(psycho-)的意涵,所以「心理疾病」並不是個專門的醫學名詞,而是通俗的用法。心理治療其實是許多精神疾病的標準治療,但相比於接受藥物治療,願意嘗試心理治療的人在比例上是相當少的。原因不外乎是常常需要自費,單一次治療至少要數十分鐘的時間,還需要很長的治療週期(短則數月長至數年)才會有比較明顯的變化。金錢和時間的現實條件,讓心理治療的門檻確實比吃藥來得高,但是真正讓心理治療接受度低的原因,在於人類的自我保護機制。
    把自己負面的情緒,黑暗的念頭,不合理又揮之不去的想法,困擾自己的人際關系,針對某人的羨慕忌妒恨等等的感受、想法,說給非親非故的人聽,無疑是把自己心中最脆弱地方,曝露給陌生人知道,直覺上違反了自我保護的動物本能;甚至只要被別人知道自己有在「考慮」做心理治療,都有可能成為被攻擊的弱點—這就是心理治療的第一個關卡:面對問題。
    心理的問題和身體的疾病,最大的不同在於,你必需要真的有想解決的意志,別人才能幫得上忙。身體的治療,或多或少都可以無視個人的意願而有效果,像是討厭吃藥,但把藥吞下去還是會有藥效的;或是害怕拔牙,也可以先舒眠(淺層麻醉)再拔。但心理的治療,如果本人沒有意願,是會完全無效的。就算在旁人的壓迫下強行進行心理治療,也會經由複雜的心理防衛機轉,讓所有的努力白費。
    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弱點,就代表已經踏出解決心理問題的第一步:面對問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