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知福惜福人人有福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時間:民國九十一年元月十四日(農曆九十年十二月二日)
地點:淨律寺
古德修行是走出怕苦的陰影,所以他們不怕苦,不怕色身怎麼樣?如泰國阿迦曼尊者,修行過程中,曾到一座老虎出沒的深山,有人說:「師父!那裏有老虎會出來吃人!」但他偏偏要去。而我們現在的人修行,稍微有一點點苦,或做一件比較辛苦的事情,就受不了,忍耐不了了,這其實都是「心」的堪能性不夠。
各位法師!阿彌陀佛!今天看看弘一大師的生平事跡,我們先看他未出家前的照片,大家看一看再翻到後面,看他涅槃後的安詳法相,是全然不同的。
弘一大師出家後,修行非常惜福,如一條毛巾用到三十餘年從不曾換過,所以我們修行不只要有「智力」,更要常懷感恩心,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所謂智力,大多是指佛菩薩的能力、力用,或指眾生求悟的能力,有時迷妄的時候,這個「力用」也指煩惱力和魔力等。此力用、智力,有二力、三力、五力、六力、十力等,此處專指十力,有佛的十力和菩薩的十力兩種。佛的十力指佛之十八不共中的一種智力;菩薩十力(指十迴向中的第九無縛無著解脫迴向),菩薩所具有的十種力。今天特別要說到佛的十力,即:
一、處非處智力:完全了知正理與非理的智力。
二、業異熟智力:完全了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
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完全了知各種禪定、解脫、三昧的智力。
四、根上下智力:完全了知眾生的(信、進、念、定、慧)等五根優劣的智力。
五、種種勝解智力:完全了知眾生種種知解的智力。
六、種種界智力:完全了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
七、遍趣行智力:完全了知往趣一切人天諸趣各別因果的智力。
八、宿住隨念智力:完全了知自己及眾生過去世之一切的智力。
九、死生智力:以天眼能夠完全了知眾生的生死,未來世將往生的去處,以及導致往生這些去處之善惡業緣的智力。
十、漏盡智力:永斷一切妄想習氣智力。即完全知自己諸漏盡,斷盡煩惱,不受諸有,並知他人漏盡的智力。
我們修學佛法,培養一切的力用、智力,尤其如來的十力,更須從最基本的修福做起。
弘一大師墨寶
所以,今天我提出修福六句偈,與你們共勉,是哪六句呢?即:
「時時知福,處處培福,常常種福,永遠培福,人人有福,為你祝福。」
此六句的涵義是修福最基礎,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大家都要寫下來,寫好了請戒臘高者先講。
學員答:
我們出家人應該是要「時時知福」的,因為我們在三寶門中無不時時刻刻處在福報中。此福報有二:一、能夠聽經聞法,雖然目前還不能夠做得很圓滿,但在這當中熏習、學習,久而久之,已漸漸有進步;若與世俗人比起來,我們的福報勝過很多,所以我們能住在有三寶的地方,這是大福報。二、宿世有這種因緣,今世才能在佛門當中學習,而且有服務常住、建設常住的福報。
第二句就是「處處惜福」。因為在佛門當中,每一項都是施主的布施。我們都是靠著佛陀的無量功德庇蔭,施主才有因緣布施,播種這塊福田。所以,我們在佛門當中要好好地運用,將每件事情用心地去處理。雖然我們的智慧還不圓滿,但是歷境練心,對於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處處充滿感恩之心,就是「處處惜福」。
第三句就是「常常種福」。我們在佛門中是最有福報的,因為能夠時時刻刻種福田。而我們今生會入佛門,也是宿世所種下的福田,今世再延續著過去世的種子,才有這個因緣成熟而起現行,能夠在三寶門中種福。若與一般人來比較,我們可以說時時刻刻都有這個殊勝的因緣「常常種福」了。
第四句「永遠培福」院長時常提醒我們,那一念「清淨正念」,若能提得起來,時時有正確的觀念,而沒有不好的念頭,那我們就永遠都在福報當中,所以說我們能夠「永遠培福」。
第五句「人人有福」佛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各人的成熟因緣不同而已,有的人現世因緣雖然未成熟,但因本身具有佛性,總有因緣能親近善知識,感召信佛學佛或走修行這條路。以我們出家人來說,能有這份福報出家學佛,我們自己要珍惜。佛說:「人人都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眾生只是善根還未顯露而已,所以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若有一天,他善根因緣成熟得以親近三寶,聞佛說法,教導教戒,因而了知「凡是生法者,即是滅法。」獲得清淨無染,所以說「人人有福」。
第六句就是「為你祝福」。以目前環境來說,我們大部份所接觸的都是同參道友,算是二六時中都生活在一起,雖然比較少與外界接觸,但是我們的心,也是時時祝福,希望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在同參道友當中,也是祝福大家道業早日圓成,同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然後乘願「迴入娑婆度有情」。我們每個人若抱持著這種心理來修行,就是彼此都在「為你祝福」。
院長問:
再來有哪位要回答?
學員答:
懂得「時時知福」的人,他每天一定是遠離煩惱「處處惜福」的人,他的智慧也會節節上昇。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能了知今生享用的、所受用的,都是過去生所種的福田;如果我們今生不再培福的話,福報就會有用完的一天。「常常種福」和「永遠培福」這兩句話,意思上差不多。而佛門中是培福最快的地方,因為常住就是永遠住,為常住奉獻讓一切眾生皆歡喜,就是利益眾生,即三聚淨戒之「攝眾生戒」。「人人有福」則鬥爭之氣就會比較少,自然就比較和合無諍。「為你祝福」就是說我們常常發出去的那個磁場,都是在祝福別人,都是心存善念的話,這整個社會就會祥和。
學員答:
「時時知福」就是我們能夠做人不簡單,而且能夠出家更不容易。所以,我們要珍惜把握能有這份福報。我們要惜福,要多種福,更要常常培福,所以說「種福不如惜福」。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管是吃的、穿的,不管在什麼環境、場合,我們都要處處惜福、常常種福、永遠培福,就是說我們要福慧雙修,而且不但希望自己有福報,也祝福大家都有福報。
院長開示:
時時知福啦!時時就是要去明白這個因果。你要怎樣知道這個福?你種好因,就得好果,好的果報就是福。處處惜福,我們要知道處處不要貪瞋癡,你若貪瞋癡,修行就有大漏洞,什麼叫做大漏洞?若以世俗來說,貪字,古人說:「肖貪戴雞籠(台語)」。你看有成就的人,都是一步一步努力來的,並不是一步就可以貪得。
我們在誦戒時,有句戒文:「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假如我們把水龍頭全部轉開,那個臉盆底的塞子不要塞住,那水流得滿嗎?相反的,若水龍頭的開關零件磨損了,水關不住而一點一點在滴出來,你把臉盆底的塞子塞住,放在水龍頭底盛水,水滴雖微,但滴到明晨,整個臉盆的水滿滿的。
又如一個大企業大財團,從外表來看規模很大,但一切的資金運用,皆是銀行貸款或股東投資。這可說一切都是利用別人的錢,若一旦倒閉,會牽涉到幾百人、幾千人的經濟,這就是盆底有大漏洞,永遠無法運轉盈滿,還負債累累。反觀那個沒有名氣的人,老實經營,腳踏實地的工作,猶如完整的臉盆盛著小水滴,夜以繼日的滴著,第二天就滴滿一臉盆的水。
以前我在俗家的時候,我也沒有名氣,建房子也沒有打廣告,不像別人開設辦公室,職員一雇就幾十個,要見董事長一關又一關的。我並沒有這樣,我每天一大清早就去工地拿水澆磚塊,把磚塊澆濕了,再等工人來工作,從不計較磚塊澆水的工作是承包商的責任。
因為若等工人到工地才來澆水,澆完後馬上疊磚塊,這樣澆在磚塊上面的水,還未被磚塊吸入,水仍會流動,此時若是將「混凝土」一放上去,便無法與磚塊結合,隨即會隨著水流掉,這樣疊起來的磚塊中間就會有很多的空隙,黏得不牢固。
再說工人拿濕的磚塊,他們的手很容易破皮,就不能工作了。如此的話,我們的工程進度就會受到影響,進行不順利,工程若延緩半個月或一個月,會牽連到資金的運用,你若向銀行貸款,就要多繳這半個月或一個月的利息了。
其實,我們早一點到工地,事前的工作先做好,工人一來就可以順利工作,我們並沒有吃虧,這樣就是自利利他。如果我們認為已經將工程承包給他人了,怎麼還需要自己再動手做?想想看那到底是在做誰的工作?我們做人不要太計較,要自己能吃苦才能了苦。
以今天在僧團來說,我們來這個世間,就是為了要消舊業,你多吃一份苦,就多了一份舊業,所以要消舊業就必須能吃苦耐勞。你看,佛陀早已經成佛了,祂也是用苦行來示現給我們看,祂怎麼不說「我具足一切」?擁有王位的佛陀,也是修苦行。每一世高居王位,也沒有哪一世用權威在度眾生,都是用苦行在度眾生。祂從來不曾用身份的權勢、命令在度眾生,因為命令是一種壓力,所以說佛法是講道理的,說因果的。
比如以求佛菩薩與求鬼神來說,在求佛菩薩時,你心想:「怎麼求這麼久都沒有感應?而求鬼神,馬上就有感應。」我們要知道,鬼神比較功利主義,他會為了滿你的願,用種種權力或命令制服對方,當下你會覺得很有感應,但是對方是否真心接受?假若對方因你用鬼神的勢力來壓制,他因無可奈何,只好忍受,但内心不甘願的氣沒有釋懷,這個恨意沒有消,那你欠對方的這個帳目永遠沒付清。
例如我們出家人,入俗造訪信徒,向信徒說:「電話借用一下。」既然借了,電話打完了,可以不用還嗎?你若這樣說:「我打了多少時間,這些錢還你。」這樣子說不好,應該說:「你的電話借我打一下。」打完之後,拿些錢給他,並說:「這些補貼你的電話費。」這前後兩句話的意思不同。電話我借打,打完了你要說這錢還你,你必須要說「還」喔!你不能說這些錢補貼你,因為「貼」和「還」不一樣,這因地不同。所以,你不要認為這是我們的信徒不要緊;不要緊,你就要去還,你若當生沒有還,你生生世世還是要去還的。
我們現在社會像這種情形很多,明知自己的事業運轉不靈,預定明天將要宣告關門倒閉,但今天還去向親友借款一百萬、五十萬,借到錢之後,就宣佈倒閉,然後捲款潛逃,你說他「真可惡!」譬如說,你這一世投生做人,你向親友借個電話,電話打完沒有及時還清這個借債,而你造的業又這麼多,想想看要過幾百世,才有因緣再來投生做人,彼此有因緣相遇的時候,你欠他的一分錢,那利息的累計,白天三分利,晚上七分利,一直累進計算,這種累進計算是延貸一直延下去,而這個「延」是圓的啊!你要知道,圓的範圍是這樣一直在成長,就像長腫瘤,它擴散的方向是圓型的,細菌是向四周範圍在擴散,它不是單方面的同一個角,或單一個方向在發病而已。腫瘤細菌的繁衍是向四周擴散的,它的走向是圓型的。我們人造的業,所招受的業果如同瘤菌繁衍,是圓型累進的。
假若我們今天犯的罪,沒有馬上懺悔,經過一段時間,又犯了日夜輾轉覆藏罪,那我們又要再懺那些諸多的覆藏罪了。所以,我們學戒要知道此事,若不知道那是很可憐的。為什麼我們要惜福?因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現在人的壽命即使能活到一百歲,你可以想想看,我們是經過無量劫到今世,才投生做人,而且還能五官都具全,這樣你應不應該好好珍惜得到這個人身的機會!我們今世能投生做人是沒有那麼簡單的,必須自欠他欠的種種因緣具足;而出家修行,還要有福德因緣及諸根具足才可以的。
社會上的一般人,學佛是一回事,生活又是另一回事,並說第一「顧肚子」,第二「顧佛祖」。從這兩句話我們要知道,第一照顧「肚子」就是照顧生活,生活要先安定,但為了安定生活,難免都是在造業,所以常常都是學佛一回事,生活又是一回事,那是要怎麼生福?對吧!所以說第一顧肚子,你就要去了解因果;第二顧佛祖,佛者覺也,佛祖就是覺行圓滿的人,是果地上的佛,而我們眾生本具的自性清淨心,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它是不生不滅的,那就不用照顧?
有一句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誤導了很多人,誤導人造作許多罪業,大家都說:「他的本性就這樣嘛!不要跟他計較。」其實「本性難移」的「本性」兩個字,應改為「習性」。因為我們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本來就清淨了,那還要改什麼?江山,就是國家,一個國家的國祚多久,這就要看統治者的福報,被異國統治或改朝換代是經常事,所以說「江山易改」。「本性」是指我們的習氣,我們的習氣是能改的,是可以對治的。
現在大家都認為這個習氣就是這樣,所以「本性難移」,那你叫他要改,要改什麼?這完全是誤導他人的知見,而且是誤導得很徹底。所以「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種觀念永遠相信宿命,認為命運本是天註定,你看這樣有沒有誤導很多人?世俗這句話流傳下去,給一些淺見的人聽見,他就永遠很難改正自己的習氣,我們知道因果的人就會去改、去對治。例如袁了凡先生,他這個人真有福報,承蒙雲谷禪師慈悲開示的一席話,他就確實去受持行善,終於改變了他的一生,對吧!
一般世俗人,他們都很注重生辰八字。他們說今日生,今日是屬什麼年?什麼月?什麼日?什麼時?就起這個天、地、人三合,又起四柱排八字等,注定一生的命運。因此無礙菩薩才借這個因緣,請示佛陀說:「此閻浮提眾生,遞代相生,無始已來相續不斷,有識者少,無識者多;念佛者少,不念佛者多;…百姓窮苦取求難得,良由信邪倒見獲如是苦。唯願世尊為諸邪見眾生說其正見之法,令得悟解免於眾苦。」
又問佛陀說:「世尊!人之在世,生死為重,生不擇日,時至即生;死不擇日,時至即死。何因殯葬即問良辰吉日,然始殯葬?…唯願世尊,為諸邪見無智眾生,說其因緣,令得正道,除其顛倒。」
佛陀因此而為無礙菩薩說《天地八陽神咒經》。八陽,就是八識,我們的這一念心若是清楚,每天都是好日,每天都是好事,這樣還需要看什麼良辰吉日嗎?
相反的,這一念心,若是無明瞋恚,今天即使是個鴻圖大展的吉日,我看也是黑天暗地,由於這一念瞋恚心,無明生起來,業障起現行,臉就發黑了。如同一般人常說的天黑一邊了(台語),不像烈日當空,普照大地的太陽那樣地大放光明。太陽是很公平的,一點都沒有偏差,每天在那兒晝夜運轉不息,白天就放出光明普照大地。太陽每天與你見面,你每天都看到東陽昇起溫暖大地,及夕陽西下的餘暉勝境,這在在都在教你修行,你和它的關係相當密切。若是要作觀想,就先觀夕陽西下的落日觀,這樣很自然的觀下去就觀出來了。
你說要往生極樂世界,那你和阿彌陀佛是不是有感應道交?只有稱念六字洪名而已,那麼簡單?要知道那六字就是對治你的六根,你都攝六根靜寂,就可入三摩地。而且你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大勢至圓通章》中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以念佛攝住這個六窗,這樣熏習,善根越熏越厚。就像你泡茶一樣,每天沖泡的茶壺,自然會有茶垢的香味,因為越是沖泡,那茶垢就越結越厚;又如製香的人,每天都做沉水香,人都在香那裡熏,熏出來後全身都香噴噴的。
那你念佛也是一樣,若是每天念佛不停,口不離佛,心不離佛,天天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那沒去也要去的。你說有什麼功夫!其實門門都是功夫,那要看你自己有沒有辦法培養那份道心,持之以恆,用功不歇!
我們的教主 釋迦牟尼佛,在《悲華經》卷三說:有一世祂作大臣寶海梵志的時候,阿彌陀佛作轉輪聖王。我們的教主都鼓勵人要發大悲心,具大悲心陀羅尼。那大悲心在哪裡發?阿彌陀佛在那時候發了四十八大願,祂說:「我若成佛,我的國度沒有男女,最極清淨。」所以,我們的教主就在那時候,祂發願,祂也鼓勵人們都要發願,到最後祂發願說:我成佛後要來五濁惡世,度化眾生。阿彌陀佛因地在寶藏佛和世自在王佛的時候,仗佛威力,參訪十方諸佛國度,經過五劫的思惟,才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在這五劫的思惟修行過程中,他曾深入幾百萬億部的經典,供養過無數尊佛。反觀我們現在呢?只說一句「我願意接受教導」,就沒辦法做到了!
你看現在的社會,有的子女明正言順的,即使父母辛苦創下的基業要傳承給他,他還不願意接受,寧願自己離鄉背景、流浪他鄉,認為自己很有本事,結果欠人家一大堆的債務,還要連累父母替他還債。我們現在的修行人就是這樣,都說自己是修什麼法門,又修什麼法門的,修了一大堆!還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比較專一。就像我們現在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接聽電話時,我們回應一聲「阿彌陀佛!」那「阿彌陀佛」就是接引的意思,我們這樣念一句「阿彌陀佛」,當下就是在接引他。在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有哪一種法門像「念佛法門」這麼圓滿、這麼具足的,有嗎?若是有,請你們說給我聽聽看!以菩提心來說,菩提心是沒有離開眾生的,眾生是菩提根,佛菩薩是菩提果。所以這一點一定要明了,你們若是不清楚,那就誤人誤己了。
為什麼要說「處處惜福,常常種福?」若是時常都講法語,時時刻刻都說法語,所謂「聖說法,聖默然。」你想想看,當下你的心都在如理思惟,如理作意,這就是持戒。菩薩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都具足。你能明白這個道理,那你就會種福。你們聽說過布施嗎?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其中以「法施」最為殊勝。「永遠培福」,我們永遠不起分別心,平平等等,就是正念分明。
「人人有福」,人人都能夠成佛。因為人人本具的自性清淨心,都是不生不滅的,哪裏會沒有福?那一定是有福的。這裏我們要知道有福沒有福,完全是憑著我們這念心的清淨與否?「為你祝福」,我們修行就是要以勇猛精進來修持,並不是說你福報很大,福報很大是要做什麼?福報很大,身心輕安,就要更加用勇猛心來修持,以至誠懇切的心念這句佛號,能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相反的,你若起一念分別心,當下就是造業,你若起無數的念頭,就要經無數劫的懺悔,修無數劫的功行,才能出罪還補的。所以你起的每一念都關係甚大,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方動烏雲遮」,你們一定要深刻的去透析,了解這個道理。
理光法師!你的《大般若經基本法數略釋》說到佛十力這個意義。佛十力者,即諸佛所得,如實智力,通達一切,了了分明,無能壞、無能勝者,故通名佛之十種智力。這當然啦!處處是覺,故說明心見性。你能使當下這一念心,正念現前,了了分明,二六時中,分分明明,哪裏會有壞事?所以說修苦行,就是修正念分明;並不是說多做勞役,吃粗茶淡飯,穿百衲衣,住水邊林下,修種種苦,叫做修苦行。我們要明白真正修苦行,是修我們這一念心,正念分明。
你們在光量寺老老實實的修行,我相信你們的福報就在這裡,千萬不要稍微出坡就說辛苦!佛教界自古以來,哪一位修行有得利的祖師大德,不是從吃苦來的?所以說:「吃苦了苦」,古人也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們現在正好是考驗自己的時候了,經過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光量寺的大環境都是百廢待舉,必須要整頓重建,這就是你們修行磨練自己的大好因緣。你們要明白,前面所說的「時時知福,處處惜福,常常種福,永遠培福,人人有福,為你祝福。」這六項要好好研究清楚,不要用世間的福來講。大家好好用功,能知福、惜福、種福、培福、人人有福,好好珍惜,福慧雙修吧!
現在你們只是稍微出坡而已,大家看起來就有種種的面相。不用說心、佛、魔沒分別,有那種功夫是很好,都能隨時隨心所欲,就如孔子所說的「七十而隨心所欲,不踰矩。」為什麼說隨心所欲?不要欺騙人家,連自己都不要欺騙,你若起懊惱心時,大家可以照一照鏡子,現在一人分一面鏡子,這是最好的對治方法。你們大家先約定好,若是有人在生氣,隨時拿起鏡子來照一照,看看自己的面相,那個當下絕對是對治的,看自己好不好意思生氣?恐怕羞愧得連鏡子都會被他摔破。
前面提到佛十力,其力用、智力是無能勝,就是壞的事情不能侵入,故此十種通名力也。大菩薩亦分得此十種智力,但比佛小劣,故不受名。關於佛十力之稱目與次第,各說有異。今依《大般若經》法相名數之詮釋,依《大般若經》所列之名稱,並參照《三藏法數》如來十力詮釋資料。理光法師!這些資料可以影印給學員一人一份。自己要看,自己要去研究。
現在再與你們補充,世界上有三種不同的團體:第一種是領導者,具雄厚的財力,或權利而形成的團體;第二種是因為彼此的利益和方便,而集合的團體;第三種是以教法為中心,而以和合為生命的團體。第三種團體,是以慈悲心做事,以慈悲為懷,彼此有福同享,又能恪守相同之清淨戒,及護持正確的見解,就是以六和敬的教法為中心,而以和合為生命的團體。
今天每個人要認清這三種團體,你們光量寺的團體是以哪一種理念形成的?你們要去覺悟,覺悟出我們這樣子發心,到底是為了什麼?這點你們要去明白。你們若依第三種以教法為中心,而以和合為生命所組成的團體,老老實實去做就好了。
眾生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很重,若是遇到打著佛教的名義,而搞團體的人,如果有因緣收攝其他的人,大家就慢慢把他帶動進來,教導正確的觀念,並引入正途、導正方向。但你若還是用這個習氣,那要怎麼糾正他?
佛陀說四諦法,為什麼第一個先說苦?四諦是沒有離開你的出生和死亡,佛的示現到入滅,都沒有離開四諦,所以我們要去明白這個道理,你若不明白那要怎麼修行?你說第三種是依教法為中心,而以和合為生命的團體,為什麼說道場要六和敬相處?若是沒有這樣修,要如何斷煩惱?在社會上就是爭名奪利,彼此都是為了名聞利養啊!若是不肯多付出,不肯吃虧,不肯給人家佔便宜的人,對方絕對不會歡喜跟你買貴一點的東西,只論價錢而不論品質,不去了解品質的好壞,就氣勢凌人說:「人家才開價多少,你跟我算多少?」大家可曾聽過「一日三市嗎?」例如你跟商人叫貨,早上叫貨是早上的價錢,下午叫貨是下午的價錢,品質的好壞與價錢都是不同的。
所以社會上的人說三思而後行,這是很難做到的。古代的人是有這種涵養,但是現代人已經遺忘了。因為現代科技發達,大部份的人身上都配帶一支手槍,動不動抽起來就彈出去了,怎麼會有古人說的見面三分情呢?現在的人比較冷漠,彼此之間很少互助合作,也沒有互相關心、互相慰問寒暄。
我們住在這伽藍聖地,就住得很滿足了,還要出去哪裏?如果沒有安住一念心性,去到哪裡,心都是在向外攀緣。現在我正在推動兒童讀經班,晚上九點多要回淨律寺,路上來往的車輛還是相當多,我常自問那些人是在做什麼?你看同樣的時間,我們作完晚課,有的人還在精進用功。但那些在路上開著車的人,還在馬路上往來穿梭,闖個不停,他們不僅消磨時間,而且還種下不好的因。
比如說,夜間是鬼神活動的時間,鬼神的空間都被夜間活動的人佔去了,所以人間的災難才會那麼大,對吧!桃芝颱風的大風大雨,看那海拔一千多公尺高的地方,竟然水會淹到三樓,真是可怕!而且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例如一樓的房子整個都是窗戶,而那些石頭到底是怎麼跑進去的?門又沒那麼寬,窗戶也沒有那麼大,一聲轟隆!房子裡面頓時塞滿了石頭,這樣你要把牆壁的鋼筋水泥打掉,才能把石頭從房子裡搬運出來。我告訴你們,那時候石頭都被嚇到了,你們聽懂嗎?雷電一閃,那一聲巨雷響起,石頭都縮起來「拼」進去,不要說「奇怪!」要明白啊!所以說人要知足常樂
理光法師!我看就請你去安排一個時間,把這六句偈開個課,大家研究一下。所謂「自利尚且不能,何能利他?」是說自己都不明白了,怎麼能利益他人呢?所以你們要先好好地去研究清楚。好啦!阿彌陀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現今的社會太功利主義了,修行也講求速成。人們總想藉著金錢與有情眾生的物質,來購買或消除無形相的罪孽。不法之徒,便有機可乘,借此橫攬徒眾,招搖撞騙,以世俗有為的造作,來擾亂修行的方向,混淆佛陀的言教,讓修行變成可以買賣議價的商品,眾生只想要花錢買心安,若不確實從心地上下功夫,如此一來,雖然學佛的人很多
第一時間的付出,只求換一碗飯吃,這就是布施。遵守主人的教導,這是守戒。被打、被罵,又要吃剩菜,這就是大忍辱。工作若沒有進行,就怕被人辭職。你看!一天要這麼打拼,這就是大精進,對吧!你看,做人長工,一住就十幾年,這就是大禪定。我說,這是不是六度萬行?菩薩六度萬行在那裡?是菩薩成就眾生,還是眾生成就菩薩
就像以前有人說,電線桿對著寺院的大門不好,那位住持說: 「我怎麼那麼有福報?寺院大門前,插了一支那麼大的供香,在那裏供佛。」 他就這樣想,反而香火鼎盛,往來信眾絡繹不絕。相反的,你若心想,是一根大柱子擋在那裏,都不能翻身了,那就真的不能翻身。所以,全憑我們這一念心的關係啊!
這位太子捨身餵餓虎,讓大家聽了可以明理,知法很感動的,若我們這個眼淚流不出來,你不會消苦的。那隻金毛野獸捨皮給國王,又忍痛施給那些螞蟻、蒼蠅,牠們跟他沾食的時候,他不敢動,他怕若動一下,那些螞蟻、蒼蠅都會死掉。 反觀,我們稍微被蚊子叮一下,就很不高興啊!啪的一掌下去。你看那時候,金毛獸的皮脱下來。
第一次參加淨律寺兒童夏令營時,我才國小三年級吧! 當初被父母送去山上參加營隊時,總覺得:「寺廟嘛!沒什麼可怕的。」師父們都是和顏悅色、慈悲心腸。豈料在見到照因老和尚時,才知道自己只說對了一半。老人家確實是慈悲心腸,但和顏悅色的時間並不多,經常示現怒目金剛像來喝斥弟子,但內裡有著比誰都要熱忱的無緣大慈
連當時世界最好的手錶,白蟳王(台語)是白金純手工打造的,手錶也都丟掉。當初這種手錶在台灣是沒得買,還要特地去香港買,因為香港是國際市場,到那裡才買得到,三十年前,那種手錶一個要價五十萬,就像十元的銅板那麼厚,連手錶帶也是用手工打造的,質料都是白金。那時當居士,戴去蓮因寺,懺公師父他老人家還走過來看
現今的社會太功利主義了,修行也講求速成。人們總想藉著金錢與有情眾生的物質,來購買或消除無形相的罪孽。不法之徒,便有機可乘,借此橫攬徒眾,招搖撞騙,以世俗有為的造作,來擾亂修行的方向,混淆佛陀的言教,讓修行變成可以買賣議價的商品,眾生只想要花錢買心安,若不確實從心地上下功夫,如此一來,雖然學佛的人很多
第一時間的付出,只求換一碗飯吃,這就是布施。遵守主人的教導,這是守戒。被打、被罵,又要吃剩菜,這就是大忍辱。工作若沒有進行,就怕被人辭職。你看!一天要這麼打拼,這就是大精進,對吧!你看,做人長工,一住就十幾年,這就是大禪定。我說,這是不是六度萬行?菩薩六度萬行在那裡?是菩薩成就眾生,還是眾生成就菩薩
就像以前有人說,電線桿對著寺院的大門不好,那位住持說: 「我怎麼那麼有福報?寺院大門前,插了一支那麼大的供香,在那裏供佛。」 他就這樣想,反而香火鼎盛,往來信眾絡繹不絕。相反的,你若心想,是一根大柱子擋在那裏,都不能翻身了,那就真的不能翻身。所以,全憑我們這一念心的關係啊!
這位太子捨身餵餓虎,讓大家聽了可以明理,知法很感動的,若我們這個眼淚流不出來,你不會消苦的。那隻金毛野獸捨皮給國王,又忍痛施給那些螞蟻、蒼蠅,牠們跟他沾食的時候,他不敢動,他怕若動一下,那些螞蟻、蒼蠅都會死掉。 反觀,我們稍微被蚊子叮一下,就很不高興啊!啪的一掌下去。你看那時候,金毛獸的皮脱下來。
第一次參加淨律寺兒童夏令營時,我才國小三年級吧! 當初被父母送去山上參加營隊時,總覺得:「寺廟嘛!沒什麼可怕的。」師父們都是和顏悅色、慈悲心腸。豈料在見到照因老和尚時,才知道自己只說對了一半。老人家確實是慈悲心腸,但和顏悅色的時間並不多,經常示現怒目金剛像來喝斥弟子,但內裡有著比誰都要熱忱的無緣大慈
連當時世界最好的手錶,白蟳王(台語)是白金純手工打造的,手錶也都丟掉。當初這種手錶在台灣是沒得買,還要特地去香港買,因為香港是國際市場,到那裡才買得到,三十年前,那種手錶一個要價五十萬,就像十元的銅板那麼厚,連手錶帶也是用手工打造的,質料都是白金。那時當居士,戴去蓮因寺,懺公師父他老人家還走過來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六波羅蜜為: 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 又名六度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菩提心不離開六度。 六度前面說布施,布施就是我們學佛的第一個腳步,千經萬論,佛陀不是對我們說過,要啟發慈悲心嗎?所以生在人間,人人都要求福,我們能讓大家幸福,我們就快樂,這叫做「與樂」。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言: 心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乃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如來之知見。當知凡所
Thumbnail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修心八偈是朗日塘巴尊者大師造頌,市面上有福智出版社傳譯版本及索達吉堪布大師的傳譯版本。這篇介紹了修行者應如何心懷感激,對待他人,並謹記對待眾生如自己父母般慈愛的哲理。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六波羅蜜為: 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 又名六度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菩提心不離開六度。 六度前面說布施,布施就是我們學佛的第一個腳步,千經萬論,佛陀不是對我們說過,要啟發慈悲心嗎?所以生在人間,人人都要求福,我們能讓大家幸福,我們就快樂,這叫做「與樂」。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言: 心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乃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如來之知見。當知凡所
Thumbnail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修心八偈是朗日塘巴尊者大師造頌,市面上有福智出版社傳譯版本及索達吉堪布大師的傳譯版本。這篇介紹了修行者應如何心懷感激,對待他人,並謹記對待眾生如自己父母般慈愛的哲理。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