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第二 10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偶一事過差,而叢林棄之,則終身不可立。
夫耀乘之珠不能無纇,連城之璧,寧免無瑕。凡在有情,安得無咎。
夫子聖人也。猶以五十學易,無大過為言。
契經則曰:不怕念起,惟恐覺遲。況自聖賢已降,孰無過失哉。
在善知識曲成,則品物不遺矣。
故曰巧梓順輪桷之用,枉直無廢材。良禦適險易之宜,駑驥無失性。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若進退隨愛憎之情,離合系異同之趣,
是猶舍繩墨而裁曲直,棄權衡而較重輕,雖曰精微,不能無謬矣。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說:叢林中作為長老的,對於學人的一舉一動不可不詳加審察,對他們的一言一行不可不時時稽考。
平時沉默寡言的人未必愚蠢,能言善道的人不一定聰明。為人樸實表現拘謹的未必行事悖逆,善於承順迎合的人未必忠心可靠。因此善知識決不能僅憑言辭瞭解一個人的性情,更不可以憑直覺來選擇學者。
試看天下許多出家人哪個不想證道,而能悟明自心、見徹本性的,恐怕千百人中難得一個。
其間能夠自覺精修其身,勉勵其行,聚積學問,樹立德業,方能成就一個人品,而且非有二三十年工夫是不能達到相當的造詣。倘若偶然間有失檢點,犯了些小過失,叢林中便輕易摒棄他,致使他多年工夫毀於一旦,終身都無法重新站立起來。
其實,即使是光芒四射的珍珠、價值連城的璧玉,也難免有污點,何況是有情識的凡夫眾生,又怎能沒有過咎呢?
孔夫子是世間公認的聖人,但他曾經還說過:假如上天能夠讓我多活數年,得以專心研究《易經》,明白吉凶消長的道理,便可以沒有大過失了。佛經上說:「不怕妄念起,惟恐覺照遲。」況自聖賢以下誰能沒有過失呢?
關鍵在於善知識委曲作成,則無論什麼品類的人,沒有一個是不可造就的。譬如巧匠用木,他能順著木材的形狀,彎曲的用做車輪,方直的用做椽柱,這樣便沒有廢材。又如一個善於用馬的人,路程近而且坦途,則用劣馬;路程遠而且崎嶇難行則用千里馬,這樣千里馬和劣馬就各得其宜。凡一切物能夠巧於安排,都有其應用價值,何況用人,當然也應該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善知識選人只是憑感情用事,喜歡這個人就提拔任用,討厭那個人就辭退不用。情趣不合的就疏遠他,情趣相投的便收羅他。像這樣,如同木匠不用繩墨而裁曲直,又如商人不用稱秤而量輕重,雖然說他們可以憑精微的經驗,但不可能都沒有謬誤啊。
良因贊曰:
要看清自己尚且不易,何況要瞭解他人。
不論累積多少知識,倘無時時觀心之力,善知識的引導,是很難看清自己的。
唯有時時觀心,並改正自己的習氣,讓這念心不為私慾所蔽。
才能如同明鏡高懸照朗萬物,方能真正看清自己與他人,
因此自身清淨,亦能權巧接物。
所以還是先從「以情恕人,以理律己」下手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4.12.3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覺範曰: 聞在南中,時究楞嚴,特加箋釋。非不肖所望。 蓋文字之學,不能洞當人之性源,徒與後學,障先佛之智眼。 病在依他作解,塞自悟門。 資口舌則可勝淺聞,廓神機終難極妙證。 故於行解,多致參差,而日用見聞,尤增隱昧也。 【演蓮法師譯文】 種障礙。
2014.12.2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聞覺範①貶竄嶺海②,歎曰: 蘭植中塗,必無經時之翠;桂生幽壑,終抱彌年之丹。 古今才智喪身,讒謗罹禍者多,求其與世浮沉,能保其身者少。 故聖人言,當世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辯宏大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也。 在覺範有之矣。 《章江集》 【注釋】
2013/4/2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良因曰: 表現在外的盛氣凌人,或者急於炫耀自己的才華, 往往是來自於內心的志得意滿。 因此雖說是三件事,其實也就是一個器識淺薄罷了! 一個人的驕慢來自於無知,所以只有擴展眼界,才不墮井蛙之見。
2013/3/2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良因曰: 據說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自殺後, 被送往醫院搶救的路途中, 最後的遺言:「路這麼擠,真辛苦你了」, 這應該是他選擇自殺的最好註腳吧…太擁擠了。 所以靜與虛,成為先賢修身的基礎。
2013/4/21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良因曰: 以清淨心自處,但面對眾生時依舊慈悲不失。 無事時心如明鏡,遇事方能分明果斷。 於順境內心恬淡,逆境來時自能泰然處之。 《大學》:「知止而後有定」。
2013/4/2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心平氣和四字,非有涵養者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火。」 陳榕門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勝,則氣自平矣。」 良因曰: 逆境來時,不動瞋的涵養很重要,但是不能只靠壓抑,必須配合明理。 當了解一切都是唯心所現,因果所感,自能隨緣無求。
2014.12.3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覺範曰: 聞在南中,時究楞嚴,特加箋釋。非不肖所望。 蓋文字之學,不能洞當人之性源,徒與後學,障先佛之智眼。 病在依他作解,塞自悟門。 資口舌則可勝淺聞,廓神機終難極妙證。 故於行解,多致參差,而日用見聞,尤增隱昧也。 【演蓮法師譯文】 種障礙。
2014.12.2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聞覺範①貶竄嶺海②,歎曰: 蘭植中塗,必無經時之翠;桂生幽壑,終抱彌年之丹。 古今才智喪身,讒謗罹禍者多,求其與世浮沉,能保其身者少。 故聖人言,當世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辯宏大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也。 在覺範有之矣。 《章江集》 【注釋】
2013/4/2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良因曰: 表現在外的盛氣凌人,或者急於炫耀自己的才華, 往往是來自於內心的志得意滿。 因此雖說是三件事,其實也就是一個器識淺薄罷了! 一個人的驕慢來自於無知,所以只有擴展眼界,才不墮井蛙之見。
2013/3/2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良因曰: 據說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自殺後, 被送往醫院搶救的路途中, 最後的遺言:「路這麼擠,真辛苦你了」, 這應該是他選擇自殺的最好註腳吧…太擁擠了。 所以靜與虛,成為先賢修身的基礎。
2013/4/21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良因曰: 以清淨心自處,但面對眾生時依舊慈悲不失。 無事時心如明鏡,遇事方能分明果斷。 於順境內心恬淡,逆境來時自能泰然處之。 《大學》:「知止而後有定」。
2013/4/2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心平氣和四字,非有涵養者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火。」 陳榕門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勝,則氣自平矣。」 良因曰: 逆境來時,不動瞋的涵養很重要,但是不能只靠壓抑,必須配合明理。 當了解一切都是唯心所現,因果所感,自能隨緣無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此句無啥問題:「…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否,建德如偷,質真如渝…」。此一小段前後(從「建言」起始)都是四字句,老子寫書(或古人寫書)會那樣突來一五字句麼?難道是,「廣德如不足」無法用四字表達麼?可能麼? 橫書思考不易發覺,直書思考就能略猜一二。當「不口建」依序縱排且建字不完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修菩薩道要自利利他,這些德能你不具,就是你很欠缺。有的人說:「我這人講話就是這麼大聲、就是很直接,認識我的人就知道了!他們都不會見怪。」不要再講這種傻話了!為什麼大家都要認識你?為什麼大家都要習慣你、包容你?為什麼大家都要承受你的直接?菩薩善巧、軟言愛語,還有無礙辯才,你都不修了?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若是不幸依止一位無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是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自己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合理、這不合理。」猶如目盲之人在評論畫作的用色是否得當一樣。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薩迦班智達曾經開示:「一無所知的愚者,如果沉默不語,對佛法的損害不大。」一無所知就是沒有智慧,不下功夫修學的人就一無所知,其實是一個愚蠢的人。「愚痴的人如果沉默不語,對佛法的損害才不會太大。」不要講那麼多,還不會造這麼多孽。 很多的邪師外道什麼都敢講,有的時候先不要講因果報應,就讓很多的眾生對神佛
Thumbnail
得智擇仁處 勢利亡心目 喻義危授命 細人唯息姑 *智者選擇有仁風之居所;心存勢利者丟喪了心與見識;通曉義理者見危願付出生命;見識短淺者毫無原則只知姑息°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此句無啥問題:「…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否,建德如偷,質真如渝…」。此一小段前後(從「建言」起始)都是四字句,老子寫書(或古人寫書)會那樣突來一五字句麼?難道是,「廣德如不足」無法用四字表達麼?可能麼? 橫書思考不易發覺,直書思考就能略猜一二。當「不口建」依序縱排且建字不完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修菩薩道要自利利他,這些德能你不具,就是你很欠缺。有的人說:「我這人講話就是這麼大聲、就是很直接,認識我的人就知道了!他們都不會見怪。」不要再講這種傻話了!為什麼大家都要認識你?為什麼大家都要習慣你、包容你?為什麼大家都要承受你的直接?菩薩善巧、軟言愛語,還有無礙辯才,你都不修了?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若是不幸依止一位無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是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自己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合理、這不合理。」猶如目盲之人在評論畫作的用色是否得當一樣。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薩迦班智達曾經開示:「一無所知的愚者,如果沉默不語,對佛法的損害不大。」一無所知就是沒有智慧,不下功夫修學的人就一無所知,其實是一個愚蠢的人。「愚痴的人如果沉默不語,對佛法的損害才不會太大。」不要講那麼多,還不會造這麼多孽。 很多的邪師外道什麼都敢講,有的時候先不要講因果報應,就讓很多的眾生對神佛
Thumbnail
得智擇仁處 勢利亡心目 喻義危授命 細人唯息姑 *智者選擇有仁風之居所;心存勢利者丟喪了心與見識;通曉義理者見危願付出生命;見識短淺者毫無原則只知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