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安樂集》第七大門

一到彼國,即入正定聚。 —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安樂淨土」是指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所成就的西方極樂淨土,淨土清淨無垢,充滿光明和喜樂。此書以「安樂」為書名,分為十二大門,道綽禪師明確地標舉其宗旨是闡明安樂淨土之宗義,並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求生安樂淨土。

第七大門本文

第七大門中,有兩番料簡。第一門中,此彼取相,料簡縛脫。第二、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輕重,而獲報真偽,故勸向彼。

第一、此彼取相,料簡縛脫者

若取西方淨相,疾得解脫,純受極樂,智眼開朗。若取此方穢相,唯有妄樂,癡盲厄縛憂怖。
問曰:依大乘諸經,皆云無相乃是出離要道,執相拘礙,不免塵累。今勸眾生捨穢忻淨,是義云何?
答曰:此義不類,何者?凡相有二種,一者、於五塵欲境,妄愛貪染,隨境執著,此等是相,名之為縛。二者、愛佛功德,願生淨土,雖言是相,名為解脫,何以得知?如十地經云,初地菩薩尚自別觀二諦,勵心作意,先依相求,終則無相,以漸增進,體大菩提。盡七地終心,相心始息。入其八地,絕於相求,方名無功用也。是故論云:「七地以還,惡貪為障,善貪為治。八地已上,善貪為障,無貪為治。」況今願生淨土,現是外凡,所修善根,皆從愛佛功德生,豈是縛也?
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有二種愛,一者善愛,二者不善愛。不善愛者,唯愚求之。善法愛者,諸菩薩求。」
是故淨土論云:「觀佛國土清淨味,攝受眾生大乘味,類事起行願取佛土味,畢竟住持不虛作味,有如是等無量佛道味。」故雖是取相,非當執縛也。又彼淨土所言相者,即是無漏相、實相相也。

第二段中,明此彼修道,用功輕重,而獲報真偽者

若欲發心歸西者,單用少時禮觀念等,隨壽長短,臨命終時,光臺迎接,迅至彼方,位階不退。
是故大經云:「十方人天,來生我國,若不畢至滅度,更有退轉者,不取正覺。」
此方多時,具修施戒忍進定慧,未滿一萬劫已來,恆未免火宅,顛倒墜墮,故名用功至重,獲報偽也。
大經復云:「生我國者,橫截五惡趣。」今此約對彌陀淨剎,娑婆五道,齊名惡趣。地獄餓鬼畜生,純惡所歸,名為惡趣。娑婆人天雜業所向,亦名惡趣。若依此方修治斷除,先斷見惑,離三塗因,滅三塗果。後斷修惑,離人天因,絕人天果。此皆漸次斷除,不名橫截。
若得往生彌陀淨國,娑婆五道,一時頓捨,故名橫截五惡趣者,截其果也。惡趣自然閉者,閉其因也,此明所離。
昇道無窮極者,彰其所得。若能作意,迴願向西,上盡一形,下至十念,無不皆往。
一到彼國,即入正定聚,與此修道一萬劫齊功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唐朝的道綽禪師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進而勸人捨聖道門歸淨土門, 並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求生淨土。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