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是心理師? 還是兒子?

    不知道各位現身的心理師們,會不會擔心親近的家人來回覆你,給你建議? 上篇文章po完後,我爸在fb的文章下面回「你該學習老媽」。看到我爸這樣回我,我第一個反應是,好想刪他留言,兒子對爸爸的建議總是會想反抗,也覺得讓大家看到不太好意思,像是演講到一半,爸突然從後台走出來說他的看法,也像青少年看到爸媽出現在學校的不自在,心裡想著,我已經大了,別再讓我變成小孩。 我知道這是角色衝突,心理師和兒子的。 我回想上篇文字的沉重,雖然有告訴他,但不是這麼強烈的文字,對沉重的文章有感覺或想說些什麼,也是正常的。我媽的確也比較大辣辣,能想像我爸的意思。想完這些後我決定既然我爸當下選擇用粉專跟我對話,我也認真回應他,所以也寫了段話回覆他。 身為心理師,用這個角色開了粉專,也嘗試變得透明,這是我想做的事情,但確實是個冒險。你說為什麼不能就只當心理師?或單純一點?我好像真沒辦法,如果這樣我應該寫不出文章了。 #角色衝突其實不少見 大多時候我們都傾向避免角色衝突,尤其對心理師角色,因為各種考量(太多了),我們會希望越單純越好,這也讓心理師的角色衝突特別明顯,像是警鈴一樣。 其實日常跟我爸對話時,反而是心理師的角色會出現,而且有種防衛,當我試圖展現對關係和現象的瞭解,就容易去分析和對抗,而且堅持自己是對的,事後想想只是想贏我爸,而心理師角色成了最能贏的選擇,但在關係中沒有人能真的贏,就算成了大師級心理師也贏不了。 家人也在角色衝突,像是他們總是不習慣我們心理師的角色,在我爸眼中我永遠是兒子,不會是心理師,所以猜我到了五六十歲,我爸還是會想給我人生的建議。 #關於被給建議 人長越大越不習慣被「給建議」,心理師的角色尤其難,大概只有少數人的建議你會好好收著(或許也不容易),像老師的、督導的、自己治療師的。我們對建議的彈性和空間是隱晦的,有時是為了要保護那站在太高點的自己,而比起靠建議我們更傾向「靠自己」,有時到了固執的程度,回我爸的話也告訴他「我要靠自己」。對建議我們其實非常敏感。 我回想過去我爸的建議,其實不乏許多管用的。記得高三唸書很煎熬的時候,他在一通電話裡建議我看開些「盡力讀就好,過程才是重要的」,那讓我放鬆不少,大概也是這樣我才能真正放棄只能拿個位數的物理化學,放過自己。 那些建議背後是擔心和期待,好像也在確認自己爸爸的身分,告訴孩子爸爸在這邊。我也是當了爸爸之後也開始感覺到那怎麼樣都切割不了的擔心,像上篇文章的強烈焦慮,我擔心我的孩子,而我爸擔心我,我們其實很像。 #角色衝突是否避免 寫到這邊,感覺這篇用了好幾個角色說話,說了不同議題,回頭思考角色衝突是要「避免」,還是「不避免」,我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不是往哪一個極端去。在大部分的狀態下,當然越單純越好,我們也都會意識要分清楚。但我也慢慢感覺到,某些角色的出現和衝突是種人性,不太可能完全避免。而我也認為助人者的內外一致,是不同角色的慢慢靠近,不是區隔和各自發展。 我永遠是那些角色,是心理師兒子弟弟丈夫等等,他們同時存在,在不同場合有不同比例,搞砸不同事情,發揮不同功能。 (文章經過我爸看過且同意,反正老爸你都自投羅網加入我的心理師宇宙了,我就寫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