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7/2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育兒路上|「當五歲孩子烙狠話(下)」

在一陣高張力的互動後,我與Tom在我們的房間,提姆在他的房間。從聲音判斷起來,他應該是很靠近他的房門,嘴中說著「這個家沒什麼好的,這個家不好,我要離開這個家。都沒一件好的...」重複好多遍。
我聽了在心裡驚訝了好大一下!沒想到兒子五歲大,就用離家當作角力的籌碼,這進度有點超出我的想像。但在同時,我看見這個孩子,很有生命力也很有創造力的,運用語言試著要撼動大人的決定。
這股衝撞的力量與靈活,若是在有規範、有界限的情況下發展,未來會帶給他的生命很多開展的能量。
Tom在我沉思這些與感受自己聽到這番話語對於自己內在的衝擊時,先走過去輕聲的不曉得說了什麼話。我事後詢問Tom,他說他是跟提姆說我們不管怎麼樣都愛他,他說的這些Tom聽了有很大的受傷。
Tom悉悉蘇蘇說了上面這段後,提姆就安靜了。
沒過多久,Tom回到客廳,我也在比較冷靜後,回到客廳,坐在沙發上。
覺察著自己,感受到剛剛的生氣散掉了許多,但是擔心、疲累、難過、對自己的疼惜種種的情緒在生氣散去後開始浮現。我默默地掉下眼淚,坐在沙發上靠近這些內在的情緒。
除了靠近情緒,我也在心中將自己的視角拉遠、放大。用比較完整的全貌來看這個孩子。
的確,提姆在剛剛的互動中,呈現出激動、不講理。
但用全貌觀看提姆的全部,
他有沒有講理的時刻呢?有。
他有沒有能夠同理他人感受的時刻呢?有。
他有沒有可以自己獨立完成很多事情的時刻呢?有。
他的嘴巴伶牙俐齒,除了生氣時會宣洩情緒,會不會表達愛與感謝呢?會。
腦海裡閃過許許多多他體貼、懂事、用幽默化解緊張、與我們侃侃而談想法等各種畫面,雖然剛剛那段激動與不講理的互動讓我們印象深刻,但事實上是這樣抓狂的狀態與他平常與我們好好相處的份量相比,佔的比例很少。
這個看見讓我內心的擔心鬆開了一些。
接著我試著再次靠近疲累與委屈的感受。覺察到這些感受會在我想到「無法控制突發事件不停發生」、「我無法好好休息」等這些念頭時,變得很大。
我試著調動自己的觀點,從一個承受很多突發狀況的「受困者」,調度到面對這些突發事件,帶著自己並努力沉著面對的「因應者」。我看見了自己的負責、願意學習與練習、覺察、努力、真實、柔軟…看見這樣的自己,內心升起很多觸動。
從受困者的觀點轉換成因應者的觀點,除了有觸動,力量感也有很大的差別。在受困的位置上,身體軟綿綿的,沒什麼力氣。而站在因應者的觀點上看事情,則感覺自己是有能力與選擇的。
幾分鐘後,提姆抱著他的動物好朋友們,看起來也是冷靜許多的從房間走出來了。
他先是走去了廚房,看到了爸爸,問「媽媽在哪裡?我想跟她道歉。」
Tom告訴他,媽媽坐在客廳的沙發上。
提姆慢慢地走了過來,但卻也沒靠我太近。小聲地說「媽媽對不起。」
Tom在廚房建議他走靠近我一點,並且提醒他,他可以說多一點,這個對不起是關於什麼的。
提姆走了過來,說「媽媽對不起,對不起我剛剛說了最後那一段話。」
我點點頭,告訴他「媽媽聽到你的對不起了。我還是有難過,我在陪伴自己的難過。」
提姆聽到後,或許是想照顧我的難過,或許是想要重新在與我們連結,說「媽媽我可以照顧你的難過。我現在可以做什麼讓你心情好一點?」我搖搖頭,表示目前沒想到。
接著提姆說「媽媽你知道我還是很愛你的嗎?」我點點頭,也表示我接收到了他要傳遞的愛。
最後他又問「媽媽我知道你難過,你知道我也有難過嗎?你知道我的難過是什麼嗎?」但我經過了這麼一大輪,實在沒辦法太多的靠近他的難過。於是我告訴他,我知道他想照顧我,也知道他愛我。但我想我們都先各自照顧好自己的難過,先把自己的那份情緒照顧好。
在兩個人又都安靜了一陣後,我的狀態也調整的比較穩定了。
我開口對他說「提姆,當媽媽聽到你說你要離開這個家,我有很大的擔心與難過。我擔心的是如果你就這樣離開了,在離開家的路上碰到危險該怎麼辦?我的難過是,我跟爸爸是非常愛你的,聽到你說這個家不好要離開,很令我感到傷心。」
接著,我試著調動他的角色,想要透過調動角色,讓他多體會一下父母聽到他那段話的心情:「提姆,如果你是提姆的爸媽,你很愛很愛提姆,你聽到他在生氣的時候說要離開這個家,你會有什麼感受?」
提姆看著我,面無表情的聳肩,說「沒有感受。」
不曉得是真沒感受或是他的防衛姿態。我想,不然就換個方式,讓他稍微對於這句話有多一點的體驗。於是我調整問話的角度,問他「如果在剛剛的衝突中,我跟你說,你讓我很生氣,我不要你了,你去找別的爸爸媽媽。你聽到會有什麼感受?」
換種角度的提問讓提姆很快就產生體驗。他皺了一下眉頭,回答「我聽了會害怕。」
我同意他的說法,告訴他「恩,媽媽剛剛聽到你說要離開這個家,我也有害怕。」
我告訴他無論再怎麼生氣,家人之間不拿「愛」與「離家」當威脅的武器。
他點點頭。
最後我告訴他,因為剛剛這整段過程,時間也晚了,我跟爸爸也疲累了。沒辦法陪伴他完成學校的任務,他要自己去完成。除此之外,也要自己洗頭洗澡與刷牙,爸爸只會協助他剔牙。(平常他是自己洗頭洗澡,但我們會協助確認與加強。除此之外,也會協助他剔牙與刷牙)
他聽了還是有失落,但是這次面對失落,表現的強度降低許多。
他感傷的癟嘴,問我們「那明天還是會這樣嗎?」
我告訴他,「明天你可以重新做選擇。用不同的互動方式,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如果你不喜歡今天晚上的結果,那麼你可以想看看是從哪個環節開始,事情變得跟你想要的不一樣?若是你發現了,明天就可以避免重複類似的事情。」
最後在睡前,在道了歉與道了愛後,提姆與我們重複說了很多遍,表示他很愛我們後,自己進房睡覺去了。
後記:
阿公隔天看到提姆,好奇的關心提姆昨晚發生什麼事。提姆回阿公「昨天晚上原本是我跟爸爸的事情,但是後來媽媽加入,到最後大家都很傷心。」
這個簡短的分享,頗精準,也讓我看見新的可能性。
一開始的事件是發生在Tom與兒子之間,但觀看的我內心被勾動焦慮與生氣,因此加入了對話,擴大了戰場。或許下次,我只需要好好的陪伴著自己身為觀看者的這些焦慮和生氣,不要這麼輕易跳入戰場。(但也覺察到這真的好難,因為看到他那個回應的態度,就算一開始對話的人不是我,就是覺得很看不下去啊啊啊!覺察與停頓的基本功還是要多多練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