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個「哥吉拉」事件。
一位太太,將先生珍藏的哥吉拉公仔,送給了來訪的親戚小孩;先生返家後,非常生氣⋯⋯目前,兩位已經進展到要「離婚」的狀態。
臉書上,許多人都認為這與「尊重」有關,我也深有同感;不過,對我來說,更讓我有感的,反倒是其中充滿了不以為然的「這有什麼好生氣的?」。
這有什麼好生氣的?
這句話包含了幾個意思,第一是「我知道你在生氣」,第二是「對於你的憤怒,我不認同,也不想瞭解」;第三,特別是說出這句話的人,就是做出讓人感到生氣的事情的當事人,意思更是有「我不想承認自己的錯誤」,透過否定對方因為被冒犯而有的正常反應(生氣),剝奪對方保護自己的全力,並且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
有趣的是,在梳理「這有什麼好生氣的?」的時候,發生了一件讓我感到生氣的事情;第一時間,我並沒有如常地接住自己的情緒,反而是升起「不能生氣,要趕快恢復平靜」的想法。
與此同時,太太以為我的情緒已經過去,便說了句「妳平常是很有邏輯的人!怎麼會遇到他們,就進去套路了啊?」,搞得我的怒氣瞬間破表。
太太,是比我更為資深的療癒師,平常是可以耐心傾聽我的人;聽到她講的這句話,我知道我的怒火,就像還有餘溫的灰燼,只是被我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稍微澆熄而已,並不是真的過去。
於是,我打算好好地深入探究一下。
從小,我就被貼上「愛生氣」的標籤。
我的父親,身上也有「愛生氣」的標籤;相對來說,母親就是懂得處理情緒、總是和顏悅色的人,甚至對家人有埋怨和怒氣,也會用書寫的方式來溝通(雖然我和姐姐都稱之為咆哮信,哈)。
一直以來,我都以為「不輕易發怒」才是好的。
對於「容易被踩到線」的自己,很不能理解,所以會在發生事情的第一時間,先在心裡面跟自己說:這沒什麼好生氣的!不要跟他生氣⋯⋯等等的話。
隨著日子過去,我慢慢長大,也在二十九歲的時候,轉換跑道、成為療癒師;也在和女兒們一起長大的過程中,慢慢瞭解到「在被冒犯的時候感到生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以及「我會自動化地去壓抑、忽視生氣的感受」的行為模式,已經是標準的創傷反應。
於是,我順著【療癒❺步驟】來修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