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成為不一樣的媽媽(二):從贊同打罵教育到堅持正向教養

「妳以後在我做錯事的時候,可以小聲地罵我。不要大聲的罵,因為我會很害怕。」

那場改變她一生的談話
即使如此痛恨小時候各種被暴打的經驗,曾經的芸廷也認可「打罵也是一種教育的手段,當孩子屢教不改時,需要用打的才會記住教訓。」這個在亞洲國家算是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尤其是在外看見各種當孩子在餐廳奔跑或是忍不住動手把玩進而毀壞他人物品時,那些家長不置可否甚至放任的模樣,總會讓芸廷偷偷在心裡替他們貼上「恐龍家長」、「不適任父母」的標籤。即使自己討厭被打,卻也認為只有打罵才稱得上是在教育小孩。
直到她某次和擔任輔導老師的好友聊到教育時,好友給了改變她一生的觀念。
「即使只是作為懲戒,當孩子被打或是被處罰時,他無法理解是什麼部分做錯了。他只會知道:這樣做他就會被打。他唯一學到的只有害怕。」好友試著解釋教育的本質。
芸廷回想自己的經驗:『我一直到高中都很害怕被我媽打,連聽到她叫我時音量大聲點就會不由自主地抖一下那麽害怕。不過,也是因為她的教育,所以我成長過程不做違法的事,也不會像昨天新聞的小孩一樣趁大人沒注意就打破展覽的物品啊。就像交通規則以罰金作為約束,打罵不也是犯錯的一種後果嗎?』
「被打後孩子只會學到恐懼。他害怕被打,因此他會因為不想被打而避免犯錯。這是有速成效果的,所以我們會看到孩子被打完後就安分一陣子。但是只要會懲罰他或是約束他的人不在場,他不一定就不犯錯了。」
「因為他從來就不知道為什麼不能做那些事情。只靠著別人約束不能犯錯,效果是很短暫的。也很有可能當他長大不怕棍子後,家長便再也沒有約束力了。」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做出對的選擇,更長遠有效的方法是:要告訴他什麼是正確的,而他的行為錯在哪裡,之後要如何才能不再犯錯。讓他自發性地想去做正確的事。」
那晚,顛覆以往價值觀的教養概念,讓芸廷想起從小到大與媽媽的各種摩擦拉扯。是的,在那些被打到嘴唇破皮流血、手臂都是粉紅條紋時聽到的道理與規矩,當下的自己根本聽不進去。反而只有「等我高中畢業能自食其力後,我就要搬出這個家。我再也不想看見妳。」這個念頭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堅定而已。
她頓時明白,自己能成為現在的樣子,靠的並不是打在自己身上的各種「武器」。而是心中那個「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欲望。
是她的不斷努力消除內心憤恨,是她的追求成長,才讓自己成為現在的模樣。

正好趕上了正向教養的流行
或許是她生有逢時(也或許是被大數據行銷),與好友聊完不久,她開始注意到各種「不打不罵」的教養文章、書籍。對這個理念理解得越多,她開始對正向教養產生信心。
她相信,被尊重餵養的孩子,也會學到如何尊重他人。如同那本她的教養啟蒙書名:「給對愛,就不怕寵壞。」
圖/即便使用對話與引導的方式教養孩子,比打罵賞罰需要花費更多心力與時間。仍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抱持著「給對愛,就不怕寵壞」的信念而踏入正向教養的世界。情境示意圖,取自pexels
圖/即便使用對話與引導的方式教養孩子,比打罵賞罰需要花費更多心力與時間。仍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抱持著「給對愛,就不怕寵壞」的信念而踏入正向教養的世界。情境示意圖,取自pexel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這個社會歌功頌贊母親,但僅限於母親節那一日。 聽到身為媽媽的女子訴苦/抱怨/自嘲/求助時,很多人是以高標準來檢視的。 「為母不需強」,當個不愛逞強的媽媽就好。 「妳已經做得很好了。」 #備孕 #凍卵 #人工生殖 #試管嬰兒 #懷孕 #孕期運動 #媽媽 #夠好的媽媽 #給孩子的陪伴 #正向教養 #內在動機 #成長性思維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