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內的風景──精神疾病經驗「談」|第四期| ──「我們缺乏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談精障者的人際關係(下)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為什麼那麼想要交朋友呢?」
上一期「精神疾病經驗談」分享的文章「你願意和我做朋友嗎:談精障者的人際關係(上)」,紀錄了精障會員們在交朋友時,遇到的困難與困惑。
今天則要與大家分享,精障會員們渴望友誼的種種原因,與曾經為了交朋友而嘗試付出的努力,以及一些相關的反思。
#

壹、缺乏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想與社會接軌

「想和社會接軌,因為我覺得生病之後生活圈就是社工、病友,越來越不知道怎麼和一般人互動,或是會遇到一些差別待遇。」──夥伴I
「我以前思覺失調初發時,會社交退縮。那時就會容易覺得,班上同學都很不好,就把他們的聯絡方式都刪光了,但後來就很難再找回這些關係,就沒有一般的朋友。」──夥伴J

貳、為了修補情誼嘗試付出的努力與反思

「有一次我得罪了鄰居,就算我跪下磕頭,他們也不願意原諒我。我們兩家族有一些恩怨,有一次我發病去恐嚇他們,但後來我覺得應該不要這樣有更多恩怨,所以就去跟他們磕頭。但他們反而覺得很奇怪,因為我的反應太極端了。」──夥伴K
「有時候我會對朋友開玩笑,覺得讓別人尷尬很好玩,但對方可能覺得我在針對他,就會生氣。但事後我會反省,會和他解釋可能是藥效不好了。雖然事後彌補可能來不及,但這一個功課,下次我會改進。」──夥伴L
「如果某個人不願意和你做朋友,那就算了,不要強求。去找願意跟你互動的人,去融入那些願意跟你交朋友的人。不要因為那些不理你的人,就放棄與其他人交朋友。」──夥伴M

|工作者分享|

「我覺得不論有沒有生病,現在的人要交到新朋友真的很困難,像我可能生活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工作或是家裡,所以也很難有新的朋友圈。也是因為這樣,所以現在才有很多交友軟體吧!」──工作夥伴A
「好像我們都會覺得,要朋友很多的人才是比較好的,如果朋友少就好像是失敗的人。或許大家會覺得,沒有生精神疾病的人就一定會有很多朋友,但其實也不一定,我們也許只有幾個可以深談的朋友。我也覺得,交到可以深談的朋友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所以大家也可以重新思考這件事情。」──工作夥伴B
#
|關於我們|
「精神疾病經驗談」是由一群帶著精神疾病經驗的人們所組成的小團隊,我們一起討論、分享疾病經驗相關的議題,期待自身的聲音能夠被聽見;希望我們在艱難裡獨一無二的主體經驗,能夠被關注、理解、與尊重。
#「精神疾病經驗談」
#精神疾病的主體經驗分享
#未來不定期出刊敬請期待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希望可以有人了解我,可以和我做朋友。」這是〈精神病人的房間〉展覽中,小霞開放給觀眾書寫的交換日記,這個「互動式作品」背後,是她最初的創作源頭。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際關係變成了一門「學問」,需要特別去學;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際關係也變成精障者關注的題目。
如果今天來上班的新同事是精障者,你可以給他們時間,去重新適應工作。因為這可能是他/她離開職場十幾年後,第一份工作。我們都期待,這個世界是友善的,人是彼此關懷與連結的,社會願意接納不同的人們。與其去期待這樣的世界,不如由我們自己出發,開始去實踐吧。
活泉之家「精神病人的房間」展覽,已於2020年10月18日圓滿結束;但現實中「精神病人的房間」,卻仍每天在上演。 今天在這裡,我們想跟大家分享活泉之家的「精神疾病經驗談」。 在預備「精神病人的房間」展覽期間,活泉夥伴們在「精神疾病經驗談」的討論過程中,也曾經分享自己「渴望的房間」。 #
「希望可以有人了解我,可以和我做朋友。」這是〈精神病人的房間〉展覽中,小霞開放給觀眾書寫的交換日記,這個「互動式作品」背後,是她最初的創作源頭。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際關係變成了一門「學問」,需要特別去學;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際關係也變成精障者關注的題目。
如果今天來上班的新同事是精障者,你可以給他們時間,去重新適應工作。因為這可能是他/她離開職場十幾年後,第一份工作。我們都期待,這個世界是友善的,人是彼此關懷與連結的,社會願意接納不同的人們。與其去期待這樣的世界,不如由我們自己出發,開始去實踐吧。
活泉之家「精神病人的房間」展覽,已於2020年10月18日圓滿結束;但現實中「精神病人的房間」,卻仍每天在上演。 今天在這裡,我們想跟大家分享活泉之家的「精神疾病經驗談」。 在預備「精神病人的房間」展覽期間,活泉夥伴們在「精神疾病經驗談」的討論過程中,也曾經分享自己「渴望的房間」。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想要交朋友,但沒辦法接受常常跟朋友聚會,這樣行得通嗎? 」帶著困惑問身邊較年長的研究所同學。忘記當年同學回答的內容,印象中聽完他的想法,還是難有結論。不想放棄在交友和保有自我間的平衡,這些年我持續探索友誼的各種可能,在失敗中,越來越看清楚內向者交友之路。
Thumbnail
從小到大,作者深受社交困擾。在過去的求學生涯中,作者在不熟悉的環境中能融入團體,但卻無法真正結交朋友,造成心理矛盾。文章分享了其煩惱的根源和對未來交友的心理準備。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送給我自己和其他邊緣人的,先抱歉內容有些雜亂。 我沒有要把這文章寫得完美,今次我只想寫下我的心情。 再見了,我的孤獨青春期。
在高三,我確診重度憂鬱症。 病發前,我一直是個不敢和人交流的人。曾經我深信所有人都終將離開自己,不肯和任何人敞開心扉。對我而言,展露自己的脆弱或享受他人的給予都會帶來不安。我也深信和他人之間的鴻溝不會消失,並做好了一直一個人的覺悟。 在生病後,周遭的人給了我很多支持。和自己相當生疏的
Thumbnail
許多人會來到我們的生命中,有些人是我們的摯友、親人或重要伴侶,而有些人是過客。本文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為什麼不需要討好那些與我們無交集的人。
Thumbnail
當我剛確診患有躁鬱症時,醫生提醒我「相由心生」,意味著我們的表情影響著我們的心情。透過一個朋友的故事,我們能深刻了解情緒疾患對患者的影響,並認識到患者的需要。在面對患者時,我們應該更理解、更溫柔、更體諒,而不是批評或評論他們。這篇文章深入講述了患有情緒疾患的人在面對社會壓力時的心情和需要。
Thumbnail
最近,臺北市某高中情障生攻擊老師事件引發社會對情障生教育的反思。這篇文章探討了同儕學習如何能幫助情障生克服攻擊性問題。透過案例和心理學家的研究,給出了教師如何善用班級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如何幫助班上的情障孩子的一些建議。並以作者自身經驗來分享如何處理情障生的問題。
關於社交與人脈。 我不喜歡為了特定的目的認識人。保持連絡的多半都是交心的朋友。 商學院講究人脈,曾經在學時聽朋友嘆說經營的人脈在需要謀職時都沒能幫上忙。大概是這一嘆讓我對人脈心生負觀感。一方面是我可能就是那個沒能幫上忙的人,二方面是我要用這態度去擴展人脈嗎?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我想要交朋友,但沒辦法接受常常跟朋友聚會,這樣行得通嗎? 」帶著困惑問身邊較年長的研究所同學。忘記當年同學回答的內容,印象中聽完他的想法,還是難有結論。不想放棄在交友和保有自我間的平衡,這些年我持續探索友誼的各種可能,在失敗中,越來越看清楚內向者交友之路。
Thumbnail
從小到大,作者深受社交困擾。在過去的求學生涯中,作者在不熟悉的環境中能融入團體,但卻無法真正結交朋友,造成心理矛盾。文章分享了其煩惱的根源和對未來交友的心理準備。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送給我自己和其他邊緣人的,先抱歉內容有些雜亂。 我沒有要把這文章寫得完美,今次我只想寫下我的心情。 再見了,我的孤獨青春期。
在高三,我確診重度憂鬱症。 病發前,我一直是個不敢和人交流的人。曾經我深信所有人都終將離開自己,不肯和任何人敞開心扉。對我而言,展露自己的脆弱或享受他人的給予都會帶來不安。我也深信和他人之間的鴻溝不會消失,並做好了一直一個人的覺悟。 在生病後,周遭的人給了我很多支持。和自己相當生疏的
Thumbnail
許多人會來到我們的生命中,有些人是我們的摯友、親人或重要伴侶,而有些人是過客。本文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為什麼不需要討好那些與我們無交集的人。
Thumbnail
當我剛確診患有躁鬱症時,醫生提醒我「相由心生」,意味著我們的表情影響著我們的心情。透過一個朋友的故事,我們能深刻了解情緒疾患對患者的影響,並認識到患者的需要。在面對患者時,我們應該更理解、更溫柔、更體諒,而不是批評或評論他們。這篇文章深入講述了患有情緒疾患的人在面對社會壓力時的心情和需要。
Thumbnail
最近,臺北市某高中情障生攻擊老師事件引發社會對情障生教育的反思。這篇文章探討了同儕學習如何能幫助情障生克服攻擊性問題。透過案例和心理學家的研究,給出了教師如何善用班級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如何幫助班上的情障孩子的一些建議。並以作者自身經驗來分享如何處理情障生的問題。
關於社交與人脈。 我不喜歡為了特定的目的認識人。保持連絡的多半都是交心的朋友。 商學院講究人脈,曾經在學時聽朋友嘆說經營的人脈在需要謀職時都沒能幫上忙。大概是這一嘆讓我對人脈心生負觀感。一方面是我可能就是那個沒能幫上忙的人,二方面是我要用這態度去擴展人脈嗎?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