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華夫
怎麼說呢?
對
文革的毀滅性的災難,
鄧小平沈痛的說:「不改革不行,不開放不行。過去二十多年的封閉狀況必須改變。我們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大家意見都是一致的,這一點要歸‘功’於十年‘
文化大革命’,這個災難的教訓太深刻了。」(見《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教程》吳敬璉(2010),第75頁)
換句話說,不論
毛主席的
動機為何?他的
目的(
陽謀)是要建立
集體土地的新中國,而以
階級鬥爭和
路線鬥爭打擊或消滅所有反對派。如此之
文革的
陽謀論比
陰謀論更貼近歷史
事實,也在某程度回答了上述
麥克法夸爾教授所想瞭解的:「
毛澤東為什麼決心將他努力創造的政權摧毀並重建一個政權。」
李澤厚教授解釋到:「鬥爭哲學(”以階級鬥爭為綱”)、道德主義(”鬥私批修”)、民粹主義(”向貧下中農學習”)成為思想特徵,在"文化大革命”中發展到高峰。廣大幹部和知識份子在道德主義下屈從。」《中國思想史論,上、中;下》
李澤厚(1999),第826頁)
愛德華•盧斯並寫道:「以如今的美國為例,這個敵人就是與全球主義勢力結盟的「深層政府」(deep state)。
陰謀論者(毫無根據地)認為,「深層政府」為喬•拜登(Joe Biden)操縱了總統選舉。問題是,這種
偏執是會逐漸變成極為分散的怨氣,還是會形成一股有破壞力的政治力量。民意調查顯示,絕大多數
共和黨選民都是
偏執狂。」(見
要治癒美國的偏執風格並非易事)
經濟學家
吳敬璉認為:「對於當代中國人來說,值得慶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中國政界、學界、企業界有識之士痛定思痛,在建設富裕、民主、文明國家這一基本共識的基礎之上,開始了市場取向的改革。改革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國經濟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人民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國際上,中國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但是,中國離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國家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近年來由於一些重要經濟和政治領域的改革遲滯,一些社會矛盾變得尖銳起來。人們由於社會背景和價值觀上的差異,往往對於這些矛盾的由來作出了不同的解讀,提出了不同的解救之策。在這種社會矛盾突顯、不同政治訴求之間爭辯趨於激化的時刻,如何防止各種極端派的思潮撕裂社會,造成兩端對立,避免“不走到絕路絕不回頭”的歷史陷阱,就成為關係民族命運的大問題。防止這種悲劇的關鍵,在於具有不同政治傾向的人們採取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來討論中國面臨的種種問題。(見
吳敬璉:“左”“右”極端都會給社會帶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