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認識才有尊重 學會尊重才懂得珍惜

文 / 南郭國小資優班
我們是體制內的教育工作者,為了陪伴學生,守護家鄉的文化資產,以策展的形式,帶著對土地文化的期待,說自己的故事,並且積極的走出彰化,參與許多關於教育創新的聚會,一次又一次堅定的傳達「有認識才有尊重,學會尊重才懂得珍惜」的理念 。
2017年入選為雜學校「有感擇學」的參展團隊,緊接著又在林承毅老師的指導下,帶領學生進行路上觀察學,更開啟一系列社區設計的教學合作計畫。透過和現場許多創新教育實踐家的激盪之後,深刻認識在台灣各地有各式蓬勃的教育力,以及亟待面對的各項對教育的疑問,使得我們開始反思在體制內的學校現場,還可以如何詮釋創新教育,並且跟孩子們的未來接軌?
體制內外都需要一起努力
透過立賢教育基金會的執行長MO、小人小學創辦人子倢的分享,讓我們看見體制外的夥伴們也在為各地的地方學知識紮根努力,走入社區從來都不是件輕鬆的事,不同的社區帶有不同的性格特質,也會有相應的問題與需求。就像 Mo分享了立賢如何將外部的資源帶入社區,也展現了立賢在不同專案中,時而擔任橋樑的角色,有時又會是融入成為團隊一份子,總是為在地需求保留著客製化一般的彈性與溫暖。其實,思考著如何為地方「創生」,永遠要想的是地方需要什麼?而不是自己想在地方上作些什麼!
The One校長學校-李惠銘校長分享
The One校長學校-李惠銘校長分享
李惠銘校長在體制內學校完成的各種可能與不可能,最是讓我們感到共鳴,許多人看地方創生從頹敗的、荒蕪的、流逝的,透過創生的力量找回那些曾經;李校長則帶我們領略「創造」的意義,也就是有些在地的問題不在於匱乏,而是因為未曾對話交流,而校長創造了這樣的機會,從課程、活動、環境等,藉由人們在空間或情感的流動,參與其間。
連結社區擴大同溫層
回頭看我們之所以能在體制內完成許多改變行動,最重要的是,每一次開展的社區行動,過程中我們和在地的人有許多的連結,包含里長、社區發展協會、家長、設計師、藝術家、學校同仁等等,不論是專業人士或在地居民,都可能成為行動團隊的一員,大家彼此有許多的討論和互動,更大的一部份是,因為孩子們會感染他們的家人,一個家庭將牽動著一個家族,接著便能對社區產生更大擾動,進而擴大所謂的「同溫層」。
事實上,對於跨出體制內的我們,找到更大同溫層,也是一個很大的收穫。由於我們一直以來都是以DFC學習法(又稱小孩版的設計思考),帶領學生進行永續改變行動,這次的共識營終於有機會和(大人版)設計思考的5% Design Action的團隊,有更多的討論和互動,期待未來攜手分進合擊,在社會設計的路上,一群人走得遠,不孤單。
教育現場的不思議
團隊討論交流
第二天的工作坊,承毅老師除了提供創生心法,豐沛能量的案例,也把期待和願景勾勒的更加清晰,再加上第二階段的討論,一方面讓我們完全的感受到,那種被理解的溫暖,一方面也讓我們練習成為轉譯者,將體制內的思維與各種樣貌,逐一和夥伴們澄清對焦。例如有團隊分享設計好的學習單,學校老師竟然請求附贈「標準答案」,以利做為評量考核學生之用;也有團隊分享在帶領高中生時,很難營造出像我們陪伴小學生時的氛圍與動能,席間被拋出的問題,和各種「教育現場不思議」,當下看似有無解慨嘆,然而,卻又像某種取暖的儀式,原來,大家對於這些「問題」都有共通的意識,就彷佛汲取滿滿的能量,又能回到自己的專業領域,繼續和在地共好。
對我們團隊來說,每一次從教室出走,有很大的部分都是因為孩子們的起心動念得到來自非教育圈的支持與力量,又回到教室帶給孩子們不同的視野,就如同我們積極爭取參與雨致的「數據可視化工作坊」,期待延續共識營的精彩。
教育不會只有一種樣貌,一如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塊土地;在談創生之前,我們都需要先學會「看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