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儒家思想,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實質上的助益?
讀「儒家思想」For修身養性
首先,我認為「宗教」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在人感到迷惘、無助時,確實能夠帶給人們一種精神上的寄託,且宗教的出發點,莫不是勸導世人為善。宗教,不好嗎?蠻好的!有信仰,不好嗎?也蠻好的。即便我本身是個「無神論者」,但我依然認同宗教「勸人為善」的理念,也尊重別人的信仰。
出於好奇,我也曾讀過佛經、聖經,我想知道它們的魅力、之所以可以吸引人之處是什麼?所以,也曾花些時間去研讀這些宗教的典籍;但我在研讀的過程中,其實是將這些典籍當「哲學」在讀的,意思是,這些內容,都是輔助我用來思辨的素材,僅此而已。
我對於儒家的理解,也是如此。我的意思,不是將儒家看成是一種宗教,而是將儒家的典籍、思想,當成一種「哲學」去看待、去思辨;並且,儒家與佛經、聖經…等,這些宗教典籍,有個很大的共通點便是:「勸導世人為善」。儒家也好、佛經也好、聖經也罷,什麼樣的人,才算得上是好人?什麼樣的事,稱得上是做好事?我嘗試去理解它們的「善」(What)。
為什麼我會去讀佛經、聖經?我的高中時期,非常的叛逆、非常的「匪類」,一天到晚都在打架,是單純因為精力過剩,沒地方發洩嗎?不完全是,而是對於打架這檔事,有點樂在其中,怎麼說?那時的我,在打架的過程中,看到對方的慘狀,尤其是「見到血」,我的反應是「興奮」!也就從這時起,自己變得越來越不受控,像是隻野獸;也是從這時起,我逐漸意識到自己好像有那麼點不正常。因此,我後來才會去讀心理學、佛經、聖經、儒家…等等書籍,試圖去搞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我會開始接受儒家的觀點?就像:「打人,傷害別人,這件事,是不好的。」為什麼不好?孔老先生的說法比較「一步到位」,他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OS版的意思便是:「你想要被打嗎?不想!既然你不想被打,那你為什麼要打人?」我還真的就這樣被突然問住了,我找不到一個比較有道理的說法,來說服我自己,可以隨意打人的理由;於是,我開始去思辨、反省,漸漸能夠控制自己的言行。(若你說,是懂得節制自己的獸性,我也不反對)
你如果問我學習儒家思想,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我會回答你:「修身養性」,要修身養性,是否一定要讀儒家?不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它們的內容是「勸人為善」,並且,至少,它們的善,是你能認同或起碼不反對的,在我看來,都可以達到「修身養性」的效果。修身養性這件事,好不好?阿災!但能讓自己的情緒維持在一個比較平和的狀態,讓身旁的人願意親近自己,我想應該是好的吧,大概。
讀「儒家思想」For公司治理
假設,你現在是「中華隊的總教練」,你手上有「陳金鋒、彭政閔、王建民、陳偉殷」這四名球員,你會如何訓練、指揮調度你手上的這支中華隊?
選項A,環繞這四名王牌等級的球員,設計「戰術核心」,整支球隊,是為這個戰術核心來服務的。選項B,將這四名球員設定成「球隊榜樣」,讓整支球隊的其餘球員們,都有展現自己的舞台,若沒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怎麼知道誰行、誰不行。
選項A與選項B,並不是完全矛盾、無法並存的兩個選項;只是,為了讓我們可以更加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我們可以把這兩個選項,極端化,好看清楚兩者的差異。選項A,是一種「英雄主義」的邏輯;選項B,則是「集體主義」的邏輯。這裡必須強調,這裡只有選擇的問題,不存在優劣好壞的問題;這兩種打造球隊的方式,各有利弊,最大的差異是:不同的建隊邏輯,會打造出截然不同的「球風」,僅此而已。
回到主題,那儒家思想是怎麼想的?儒家的觀點,認為: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不太好,環繞王牌的作法,就算可以提高勝算,也不過是一時的,當「英雄遲暮」時,整支隊伍,會直接失去「重心」,而不得不走向重建;所以,若能讓王牌只發揮引領作用,甚至節制王牌的個人表現,讓其餘人可以發揮,這樣,整支隊伍的水平,再差,也差不到哪去(沒有特別明顯的短板),且長年來看,隊伍會較具有穩定性,比較能夠做到長治久安。結論是,儒家,是選項B的觀點,所謂的「中庸之道」,就在講這個;若我們將儒家的論點,應用在團體的治理方面,換個你可能比較好懂的說法,儒家,便是一種「集體主義」的支持者。
英雄主義好?還是集體主義好?都好!仍要特別再次強調的是:儒家的想法是什麼(What),是一回事;你喜不喜歡儒家(Judge),是另一回事。
理解儒家思想,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實質上的助益?
以「個體」而言,在修養方面,勸人為善的思想,差不到哪去;以「群體」來說,在治理方面,中庸之道,自有一番道理,不全然是鬼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