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諮詢小記事﹞自信,來自於刻意欣賞肯定自己

上週分享的諮詢小記事,提到當時的案主在諮詢過程中發現,其實只要更相信自已,勇敢跨出第一步,就能夠在工作中為自己開創新的挑戰與可能性;
而跟著「相信自己」的主題,這週要分享另一位進行職涯諮詢的案主小故事,來聊聊跟「自信」有關的內容。
這次的案主是一名剛踏入職場不久的社會新鮮人;案主在一間剛成立不久的小公司,擔任行政助理的工作,行政助理的工作內容較為繁瑣複雜,原先案主在入職前就對於自己能否勝任這份工作感到擔心;
而在前一次的諮詢中,我針對這個擔心邀請案主先列出已知的工作內容,並針對每一項工作內容去檢視自己是否已具備所需的能力,我記得當時盤點的結果是,以案主過去累積的各種軟實力,應該可以勝任既定的工作內容。
但沒想到真正開始工作後,主管幾乎每天都會丟出不在既定工作內容中的新任務,雖然不至於需要加班,而且主管也多會帶著案主一起進行,但每一次都還是讓案主覺得壓力沉重,持續了一段時間後,案主甚至感到非常痛苦、萌生離職的念頭。
看起來工作條件及主管狀態都沒有明顯問題,我好奇讓案主感到「痛苦」的原因是什麼呢?案主表示每次面對新的任務都會讓他壓力很大,因為案主擔心自己做不好;
而每天都有新的任務出現,就讓案主每天都處在緊張、焦慮的心情中,無時無刻的緊繃狀態持續久了之後,痛苦就產生了。
跟著「擔心自己做不好」的這條軸線繼續往下探索,發現原因是,案主從來都無法肯定及欣賞自己;
案主自述是個標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人,總是能夠輕易看到朋友的優點並給予稱讚,但面對自己有同樣的好表現,案主內心的OS卻是:「這不算什麼」、「你還不夠好」、「這次只是你幸運才做好而已」等等,各種打擊自己的話語。
案主清楚知道,這個總是在貶抑自己的聲音,源自於從小母親對待案主的方式,母親從來不曾正面稱讚過案主,甚至經常在小地方挑剔案主,這讓案主內在也形成了一個自我鞭笞的母親角色,無時無刻不放過自己,也從不曾肯定自己。
這樣總是「追求更好」的傾向,放在工作表現及成就上,甚至主流價值觀的認定中,都是備受推崇的人格特質,但在聽完案主對他自己的描述之後,我卻給了一個回饋:「你這樣其實都是在『空轉』。」案主愣了一下,詢問為什麼?
因為「追求更好」有一個陷阱是:『永遠沒有最好的終點』,這樣就算你一直努力奔跑,也不知道要跑去哪裡,而且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跑到終點線、可以停下來跟自己說一聲:「你辛苦了」。(可以參考之前另一篇﹝諮詢小記事﹞:追求「完美」究竟是人生的墊腳石或是絆腳石?
當時我一邊聽案主的描述,腦中不由自主出現倉鼠在圓形滾輪中不斷奔跑的畫面,倉鼠雖然一直努力往前奔跑,卻還是停留在原本的位置,除非牠離開滾輪,否則他再怎麼跑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而案主的內在狀態就像倉鼠一樣,困在所謂「追求更好」的滾輪之中,雖然案主一直很努力把事情做好,但是不管最後結果如何,如果無法肯定自己的努力,那案主的自信就會停留在原地打轉。
案主聽完我的描述之後出現恍然大悟的反應,而針對這樣的內在狀態,我想起自己今年開始撰寫「感恩日記」的這個方法,並鼓勵案主也在每天睡前寫下「感恩日記」,只是案主感恩的對象必須是「自己」;
一般我們撰寫「感恩日記」大多是針對身邊的人事物給予感謝,這樣的刻意練習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幸運、豐盛、滿足的;
但我邀請案主練習感恩的對象是自己,希望藉著這個小儀式,讓案主每天都練習去發現自己值得欣賞的地方,例如:「感謝我雖然每天都很想離職,但我今天還是打起精神起床去上班了」,要連自己覺得理所當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感恩,才能從「存在」的層面欣賞肯定自己。
這讓我想起,我很喜歡的資深編輯李惠貞,在《成為自由人》這本書中的某段話:
「知道自己『有』什麼,就不會害怕讓人知道『沒有』的部分。
沒有人是全能。我們也不會因為更附和別人的看法,就能讓自己變得更重要。
自信一定同時來自『有』的增強和『沒有』的坦率。」
也想起我大學的教授陳圭如老師曾經跟我分享的一個概念:
「大部分的人無法從小透過家庭環境獲得足夠的自信,但是長大之後,我們可以透過自己一路走來的努力為自己建立自信。」
以上的小故事與你分享,如果你也處在沒自信、無法肯定欣賞自己的狀態,歡迎一起來練習「感恩自己日記」。
而如果你也有想被好好傾聽、了解的需求,或者你對於目前的工作感到迷惘?都歡迎來預約粉絲專頁的體驗服務,讓我利用一個小時的時間與你好好聊一聊,陪你梳理情緒、整理情境、找到答案,希望最後能夠讓你展露一絲微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