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麻溝十五號》的「她」們:不只是無知的白色恐怖受害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本篇初發表為鳴人堂特約作者稿件,感謝鳴人堂刊登】
※ 本文含劇透,請斟酌閱讀 ※
自《返校》遊戲與電影問世以來,台灣有關白色恐怖的歷史更走進大眾視野。近日上映的《流麻溝十五號》也同樣以史實為背景改編,呈現1950年代被關在綠島的思想犯故事。
然而台灣與白恐相關的作品,不只是影視作品,甚至文學作品中也有類似的狀況:
  1. 女性總是「無知」的受害者。
  2. 受難者大多因文學讀物或追求自由民主理念而受到迫害,少有真正支持社會主義思想。
其中,尤以第一點最為明顯,女性在這些作品中往往都是無知的受害者與無辜的家屬,不太會是反抗威權或支持社會主義的倡議者。如《返校》之方芮欣明明同為就讀高中的知識青年,在故事裡就是被情愛沖昏頭的無知少女,而魏仲廷則是慷慨赴義的犧牲者。
女性在這些故事中總是不知道舉報會害死人、總是待在家不明白丈夫在做什麼大事,容易以受難者「家屬」姿態出現,既不具有積極的抵抗意識,也不會是實際的行動者
如果就「女性總是無知的受害者」角度來看,《流麻溝十五號》確實不同於以往作品,呈現了白色恐怖時期女性政治犯的主動性,使得被隱蔽在男性受難者中的女性政治犯,從口述歷史中走到了大眾眼前。她們,也是深諳威權體制的不公,而決定挺身而出的行動者;雖然可能是影像改編的取捨,電影中的女政治犯同樣承襲白恐作品的慣性,讓女政治犯都是近乎「純潔」的因追求自由理念慘遭迫害。

浮出歷史地表的女性政治犯

電影中三位女主角顯而易見地是不同受難者的典型:單純到什麼都不懂的杏子、被迫承認是共產黨的陳萍,以及具有社會主義思維的行動者嚴水霞。
常被暱稱為嚴桑的嚴水霞,是一名明顯具有社會主義色彩的白恐女性政治犯。她不僅可能參與「社會主義青年同盟」,還在獄中宣揚不合作運動,不配合監獄裡向國民黨宣示忠誠的感訓措施,甚至教導比較晚到綠島的杏子追求公平、自由等偏左派的理念;在當時綠島的男、女獄友是不能接觸說話的,可是嚴桑卻想盡辦法在男、女分隊間,互相傳遞從監獄外偷渡進來的新聞、消息紙條,還有楊逵的〈和平宣言〉等等。
從上述來看,只是因為在高中幫忙畫海報「什麼都不知道」的杏子,就如同《返校》中的方芮欣,是以往白恐作品中的「無辜女性」;而嚴桑則是本部片最大的突破之一,讓真正提倡社會主義的女政治犯於影視作品中現身。
然而有人認為既然以女政治犯為主角,但電影情節卻依舊讓男分隊成員怠工、演出具有抗議色彩的戲劇牽連許多人被刑求,偏離了「女政治犯」的議題。但我認為恰好相反,女性在《流麻溝十五號》裡是清楚威權體制如何運作的人,除了嚴桑確實在女分隊提倡不合作運動外,假如簡單以《返校》比較,兩者剛好呈現了截然不同的敘事:
《返校》中是「女性」不知道舉報讀書會會害人致死,而《流麻溝十五號》則反過來是「男性」不知道編改戲劇結尾、留下談戀愛的證據,會導致不可收拾的悲劇。劇團團長陳萍看見杏子與男隊員萌芽的愛情,不阻止但卻要求杏子將收到的禮物丟棄,因為不能留下蛛絲馬跡。女性在此總算一反白恐時期無知受害者形象,有了洞察威權體制的能力了。
我在此並非歸咎男/女何者是「錯誤」的,因為究責的對象應當是黨國政府的威權體制,只是要強調《流麻溝十五號》中「感情用事」的群體,恰好有別於以往的白恐相關作品。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設定為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學生的陳萍,雖然她並不是社會主義的倡議者,在光譜上位於杏子與嚴桑中間,不全然是「無知」的純真少女,但又不是以社會主義的方式抵抗壓迫。
陳萍體現的是女性在威權與性別的雙重宰制下,如何獻出自己的「身體」——跳舞的身體與女性的身體——換得些許自由與存活的空間。諷刺的是,現代舞本就是在芭蕾的基礎上追求解放與自由的舞蹈,但在獄中她的舞蹈只能拿來取悅長官、演出愛國反共的樣板戲。
雖然她藉此比其他獄友更「自由」,可仍舊被規訓在黨國政府的底下,更別說出獄後她決定封存自己最擅長的舞蹈,如我們最常聽到的,那些絕口不提過往的受難者選擇遺忘過去。
從電影中我們也能發現除了具有社會主義色彩的嚴桑外,陳萍同樣也利用她的「身體」救助即將被隊長染指的杏子。這提示的也許是除了「什麼都不知道」與「積極抵抗威權者」外,一般人民在白色恐怖時期下的別種樣態。

「純潔」的政治受害者

目前白色恐怖相關的文學作品中,確實有談到社會主義支持者面對黨國政府的不公義脅迫,但如本文開頭所述,面向較為大眾的影視娛樂作品或論述時,受害者較少是社會主義支持者,容易以「只是讀點書怎麼可以受到這種迫害」、最「純潔」的姿態出現。即便是「思想犯」,他們讀的書往往是文學作品,或跟自由、公平、自治等理念有關的言論,少有真正讀馬克思或要「顛覆政權」的人。
在直覺的想法上,追求自由與公平當然是最沒有疑慮的受害者(這確實也屬於多數案例),但真的讀了共產黨思想的人,就可以讓蔣介石一人肆意決斷生死、遭到不公義的迫害嗎?這個問題背後顯示的是,我們在意白色恐怖時期的不公義,不僅止於質疑定奪罪刑的程序,還有處置手段是否違背人權的疑問。
所以《流麻溝十五號》中的嚴桑確實突破了政治犯的性別框架與想像,但仍承襲了政治犯受難的慣例。她雖有與「社會主義青年同盟」的關聯,也真的在獄中「吸收」人支持她的理念,但卻有一點以擦邊球的方式,用公平、自治、理念等等,代替可以是社會主義的訴求。
影像改編並不全然要符合史實,一部片要觸及所有的白色恐怖議題也是不可能的。《流麻溝十五號》將嚴桑塑造成較為單一的樣貌,在大眾對於白色恐怖認知不多的當代情有可原。只是面對一個有「社會主義青年同盟」背景的角色,卻不能在電影中呈現她與其他無辜受害者的差別,不能處理我們是否同樣能替社會主義支持者感到不公允的辯證,都著實少了讓角色層次更豐富的機會。

結語:直面慘白的歷史記憶

《流麻溝十五號》另一個突破是直面白色恐怖的細節,我想這已有許多人提及,因此略微補充幾個比較的視角。根據湯舒雯的研究,台灣白色恐怖的小說,往往沒有再現具體的殘暴場景,在小說中刑求、叛亂與槍斃不會是文本的主軸/主題,僅止一閃而過。這些閃躲的、匱缺的「不見證」,反過來見證了白色恐怖的傷痕。
從前可能肇因於創傷或是審查機制,所以創作者中無法在作品裡呈現出白色恐怖的細節, 但《流麻溝十五號》卻至少具體描繪了倒吊、刑求,或是蔣介石在孩童遊戲間判下死刑等從前不可能出現的荒謬。
這部片確實跨出了白色恐怖相關作品的不同風貌,但電影中卻仍有些令人覺得較為刻板、過於直接的隱憂。例如前述提過嚴桑的「純潔」政治犯形象,電影中貌似想提及她的社會主義背景,但卻又點到為止不願意多著墨,對白恐較為了解的觀眾在此可能會感到有點可惜。
另一個是過早的「台灣意識」、想要「建立國家」會讓人在觀影的瞬間產生猶豫。男隊員林耀輝在與杏子私下聊天時,曾提過「成立一個國家,想想也不行嗎」。林耀輝在排練演出給長官巡視看的戲劇時,也想要把劇中原本的歌曲改為具有「台灣人」意識與諷刺當權意味的《牛犁歌》。
這不論是從時代氛圍或劇情安排,都有令人覺得太快的疑慮:雖然1953年已經經歷過228事件,從口述歷史的資料來看有人是反對「國民黨」的沒錯,但他們會主張說要「成立國家」嗎,還是其實較偏向反對威權體制;從劇情來看,林耀輝是在分隊裡與嚴桑互傳紙條的男隊員之一,但嚴桑的理念多「左」?林耀輝受嚴桑影響多少?林與嚴的立場坐落在哪?這些其實我們都無從判斷,無法得知林耀輝想要建立國家的前因後果。
因此看完整部電影我只能保守一點地說,林耀輝「可以」有台灣人建國的意識,但似乎沒有「必然」如此的條件;抑或是反過來說,他有沒有如此具體伸張「台灣建國」的意志,都沒有減損電影在女性政治犯與直面白色恐怖歷史記憶的突破
【延伸閱讀】
歪文系陸陸續續也寫了不少跟白色恐怖有關的議題,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前往:
★如果你也關注文學教育,追蹤方格子作者「歪文系why_literature」與專題可以持續看到我們的作品;按讚追蹤歪文系的 FB IG ,可以更即時掌握消息哦!📣 歪編會在 IG 限動與大家閒聊文學有關的日常。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讚留言,或在下方👏拍手五下表達支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每一種差異,都是獨特的理由。用文學的濾鏡,和我們一起歪歪地閱讀世界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師,你有問過作者本人是這麼想的嗎?」課堂檢討閱讀理解題目時,常遇到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或是大考公布國文考題後,就會看見新聞報導,連被選入考題的原著都寫不出答案!然而解析文學作品以作者意見為尊真的是大忌,這不只是因為「作者已死」的問題,而是有的時候你問了作者,甚至還會得到一個完全相反的答案....
你也去買了最近聯合文學雜誌與森永牛奶糖聯名出的期間限定牛奶糖嗎?別小看牛奶糖,每一盒都是季節懷舊台灣味,且附有詩人的占卜籤詩。想知道最近的戀愛有怎樣的發展嗎?先來看看下列四種組合,哪種最吸引你?測你最近的愛情運勢,附帶完整詩作的解密......
珂拉琪〈萬千花蕊慈母悲哀〉創作時雖不以台灣故事為出發點,然而歌詞中沉默的人、突然消失的摯愛、開不完的槍都與白色恐怖有所呼應。這首歌以間接的方式批判極權統治,歌曲中對神明的憤怒、不滿,其實吼向的是白色恐怖對人的迫害。這與客家女詩人杜潘芳格的〈平安戲〉相像,批評客家人是漠視現實的旁觀者時,隱晦批判了政府
關於老高與小茉討論尼采影片的爭議,支持與否的兩方立場有著根本上的差異:他們對於「老高」這個 youtuber 的人設,有著截然不同的期待。這並非是非對錯的立場問題,而是預期受眾屬性導致了不同看法,藉著這支影片的爭議,我們其實可以談談對「知識轉譯」的認知,以及傳遞者如何考量「預期讀者」這件事。
《野鳶尾》裡自成一個對話的宇宙。詩集中的詩作有時敘事者「我」是打理花園的詩人在對著植物喃喃自語,抑或是禱告時向上帝訴說自身質疑、埋怨的信仰者;有時「我」又會是一株株紅罌粟、苜蓿或雛菊,與詩人的怨懟對話,表達植物眼中的世界。然而也能看見有時上帝打破沉默,以「我」的角度回應詩人的種種不解。
你今天「像極了愛情」了嗎? 「冷氣師父說這周不會來/下周也不一定/像極了愛情」,這首「詩」看起來還真有那麼一回事。只不過一首詩這麼簡單就能完成,到底是因為「文學/現代詩」本來就如此隨意,還是另有原因?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得先對「詩」有點認識。
「老師,你有問過作者本人是這麼想的嗎?」課堂檢討閱讀理解題目時,常遇到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或是大考公布國文考題後,就會看見新聞報導,連被選入考題的原著都寫不出答案!然而解析文學作品以作者意見為尊真的是大忌,這不只是因為「作者已死」的問題,而是有的時候你問了作者,甚至還會得到一個完全相反的答案....
你也去買了最近聯合文學雜誌與森永牛奶糖聯名出的期間限定牛奶糖嗎?別小看牛奶糖,每一盒都是季節懷舊台灣味,且附有詩人的占卜籤詩。想知道最近的戀愛有怎樣的發展嗎?先來看看下列四種組合,哪種最吸引你?測你最近的愛情運勢,附帶完整詩作的解密......
珂拉琪〈萬千花蕊慈母悲哀〉創作時雖不以台灣故事為出發點,然而歌詞中沉默的人、突然消失的摯愛、開不完的槍都與白色恐怖有所呼應。這首歌以間接的方式批判極權統治,歌曲中對神明的憤怒、不滿,其實吼向的是白色恐怖對人的迫害。這與客家女詩人杜潘芳格的〈平安戲〉相像,批評客家人是漠視現實的旁觀者時,隱晦批判了政府
關於老高與小茉討論尼采影片的爭議,支持與否的兩方立場有著根本上的差異:他們對於「老高」這個 youtuber 的人設,有著截然不同的期待。這並非是非對錯的立場問題,而是預期受眾屬性導致了不同看法,藉著這支影片的爭議,我們其實可以談談對「知識轉譯」的認知,以及傳遞者如何考量「預期讀者」這件事。
《野鳶尾》裡自成一個對話的宇宙。詩集中的詩作有時敘事者「我」是打理花園的詩人在對著植物喃喃自語,抑或是禱告時向上帝訴說自身質疑、埋怨的信仰者;有時「我」又會是一株株紅罌粟、苜蓿或雛菊,與詩人的怨懟對話,表達植物眼中的世界。然而也能看見有時上帝打破沉默,以「我」的角度回應詩人的種種不解。
你今天「像極了愛情」了嗎? 「冷氣師父說這周不會來/下周也不一定/像極了愛情」,這首「詩」看起來還真有那麼一回事。只不過一首詩這麼簡單就能完成,到底是因為「文學/現代詩」本來就如此隨意,還是另有原因?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得先對「詩」有點認識。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這一切就是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是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也是對於超自然的模糊想像與種族情結的側寫。整部電影的影像敘事後勁十足,講述人神之間的超自然關係、種族之間的複雜情結、邊陲地帶的對立衝突。人心與神性,哪一個是令人不寒而慄催命符? 如何才找到一家之主阿昌
堤:於我是典故。那種拼接,眷戀,預感,顧盼游移。那種目睹,銘刻,追寫,時態逡巡。那種失不償得的向心情感,轉瞬而逝的和煦之光,回眸而哀,望路而傷。於我是本格。
兩人的愛,讓健一結下不只一份緣,更協助他走進一個家,慢慢的,其中的緣,竟也成了他的根,如同一座燈塔,引領迷航的他,總是找到回家的路。背景中不斷落雨的港都,更是一往情深的悲傷,因此,那些落下的水,不只是雨,更是心裡的淚,還有那些不能表露的脆弱,樸實靜謐,卻又擲地有聲。
初戀之所以刻骨銘心,不是因為像史詩電影一樣偉大,而是因為那時的我們對愛還一無所知。直到那個人出現,教會了我們什麼是愛,或愛不是什麼。 他或許沒能跟我們繼續走下去,但我們卻帶著他給予的愛,繼續往前進,長出了屬於自己的愛情觀與世界觀,難以否認,全部都與那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有關。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這一切就是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是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也是對於超自然的模糊想像與種族情結的側寫。整部電影的影像敘事後勁十足,講述人神之間的超自然關係、種族之間的複雜情結、邊陲地帶的對立衝突。人心與神性,哪一個是令人不寒而慄催命符? 如何才找到一家之主阿昌
堤:於我是典故。那種拼接,眷戀,預感,顧盼游移。那種目睹,銘刻,追寫,時態逡巡。那種失不償得的向心情感,轉瞬而逝的和煦之光,回眸而哀,望路而傷。於我是本格。
兩人的愛,讓健一結下不只一份緣,更協助他走進一個家,慢慢的,其中的緣,竟也成了他的根,如同一座燈塔,引領迷航的他,總是找到回家的路。背景中不斷落雨的港都,更是一往情深的悲傷,因此,那些落下的水,不只是雨,更是心裡的淚,還有那些不能表露的脆弱,樸實靜謐,卻又擲地有聲。
初戀之所以刻骨銘心,不是因為像史詩電影一樣偉大,而是因為那時的我們對愛還一無所知。直到那個人出現,教會了我們什麼是愛,或愛不是什麼。 他或許沒能跟我們繼續走下去,但我們卻帶著他給予的愛,繼續往前進,長出了屬於自己的愛情觀與世界觀,難以否認,全部都與那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有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洪興十三妹》是一部描寫女性在父權社會中掙扎與成長的故事。文章從電影的主題、人物形象、劇情發展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透過對女性氣質和父權社會的衝突、女性角色在黑幫電影中的角色定位等內容的討論,呈現了文章的核心內容。
Thumbnail
說來有趣,知道張旖容這位作者並非因白色恐怖或社會運動相關議題,而是她開設的臉書粉專「我的玫瑰花」,一個紀錄跨文化伴侶生活事跡的粉專。或許受到已故音樂人作家鄭華娟影響,我從小開始就對跨文化伴侶或夫妻如何相處的文章很有興趣。不過她跟此類型的女作者不太一樣,她把男性伴侶稱為「玫瑰花」,這不太像一般台灣女性
Thumbnail
女性主義者、知名小說家李昂,1997年發表了短篇小說〈北港香爐人人插〉,因為知名女性公眾人物對號入座故事中的主角,引發軒然大波。最近出版了二十五週年紀念版,重新讀完後,這是我的反思。
就算大量閱讀韓國文學,也沒特別想到會再次遇到 《神明在看著呢》 的巫女作者,原來台灣翻譯了兩本她的書。
Thumbnail
許多人對白色恐怖受害者的印象,多是知識分子。這不只忽略了其他階層的受害者,對於知識分子的想像也頗為片面。基於台灣現在所處的國際情勢及威權時代的教育,我們往往將共產黨視為壓迫者,而忽略了共產黨及被牽連者同為受害者的面向。 本影片所介紹的大江屋事件,就是確實抓到真的共產黨,但同時牽連許多無辜民眾的案例。
Thumbnail
無法忘記當初看了電影《流麻溝十五號》後,那種令人感到心痛、憤慨、與不捨的激動與震撼,在電影院裡看到淚流滿面,周遭觀眾的啜泣聲更像是共鳴般此起彼落。對於這段歷史,我們了解的終究太少,後來發現有同名的口述歷史書,以及這本以該書為根據的漫畫版本,便迫不及待的借來閱讀。 這是八個女性政治受難者的故
以現代女性的角度去觀看戲劇中時代女性被對待的樣子,真的會氣死,一股腦的覺得非常的不公,劇中對性別不平等展現的淋漓盡致。 那時代的女性就像物品,可以是任何形式,卻無任何怨言; 當然我相信,也許那時代的人也是有人有怨言但是礙於社會上普遍就是如此。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女主角『婉通』,只是有意識地表達自己卻
Thumbnail
#小獸吃書 3/8是 #國際婦女節 ,也是基隆228的紀念日,相信有很多更加專業的帳號分享了為什麼基隆是在這天來紀念,所以書屋就來推薦幾本好書吧! ◆《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 白色恐怖壟罩的是整個台灣,所有生活在這座島嶼的人都受其迫害,只是有形或無形、身體上或思想上、有意識或無意識的。 二
Thumbnail
只是因為嫉妒,殺死了七個人;只是因為嚮往自由,就被處死刑;只是因為喜歡,做了錯誤的決定;只是因為聽了一半,而產生誤會。 這些因果關係,都極為簡單,造成的結果卻得不償失,極為慘烈。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洪興十三妹》是一部描寫女性在父權社會中掙扎與成長的故事。文章從電影的主題、人物形象、劇情發展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透過對女性氣質和父權社會的衝突、女性角色在黑幫電影中的角色定位等內容的討論,呈現了文章的核心內容。
Thumbnail
說來有趣,知道張旖容這位作者並非因白色恐怖或社會運動相關議題,而是她開設的臉書粉專「我的玫瑰花」,一個紀錄跨文化伴侶生活事跡的粉專。或許受到已故音樂人作家鄭華娟影響,我從小開始就對跨文化伴侶或夫妻如何相處的文章很有興趣。不過她跟此類型的女作者不太一樣,她把男性伴侶稱為「玫瑰花」,這不太像一般台灣女性
Thumbnail
女性主義者、知名小說家李昂,1997年發表了短篇小說〈北港香爐人人插〉,因為知名女性公眾人物對號入座故事中的主角,引發軒然大波。最近出版了二十五週年紀念版,重新讀完後,這是我的反思。
就算大量閱讀韓國文學,也沒特別想到會再次遇到 《神明在看著呢》 的巫女作者,原來台灣翻譯了兩本她的書。
Thumbnail
許多人對白色恐怖受害者的印象,多是知識分子。這不只忽略了其他階層的受害者,對於知識分子的想像也頗為片面。基於台灣現在所處的國際情勢及威權時代的教育,我們往往將共產黨視為壓迫者,而忽略了共產黨及被牽連者同為受害者的面向。 本影片所介紹的大江屋事件,就是確實抓到真的共產黨,但同時牽連許多無辜民眾的案例。
Thumbnail
無法忘記當初看了電影《流麻溝十五號》後,那種令人感到心痛、憤慨、與不捨的激動與震撼,在電影院裡看到淚流滿面,周遭觀眾的啜泣聲更像是共鳴般此起彼落。對於這段歷史,我們了解的終究太少,後來發現有同名的口述歷史書,以及這本以該書為根據的漫畫版本,便迫不及待的借來閱讀。 這是八個女性政治受難者的故
以現代女性的角度去觀看戲劇中時代女性被對待的樣子,真的會氣死,一股腦的覺得非常的不公,劇中對性別不平等展現的淋漓盡致。 那時代的女性就像物品,可以是任何形式,卻無任何怨言; 當然我相信,也許那時代的人也是有人有怨言但是礙於社會上普遍就是如此。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女主角『婉通』,只是有意識地表達自己卻
Thumbnail
#小獸吃書 3/8是 #國際婦女節 ,也是基隆228的紀念日,相信有很多更加專業的帳號分享了為什麼基隆是在這天來紀念,所以書屋就來推薦幾本好書吧! ◆《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 白色恐怖壟罩的是整個台灣,所有生活在這座島嶼的人都受其迫害,只是有形或無形、身體上或思想上、有意識或無意識的。 二
Thumbnail
只是因為嫉妒,殺死了七個人;只是因為嚮往自由,就被處死刑;只是因為喜歡,做了錯誤的決定;只是因為聽了一半,而產生誤會。 這些因果關係,都極為簡單,造成的結果卻得不償失,極為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