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著柯瑞:一般人的觀念是,藝術家憑靈感工作——靈光閃現或頻空冒出的創意奇想……但我希望,我的研究能釐清等待被靈感擊中是一種糟糕透頂的計畫。——《深度工作力》P156
藝術家不是憑著靈光乍現的靈感工作,而是靠著確立自己的工作哲學,從日常生活中安排能夠深度工作的時間,來完成美妙的作品。
在前幾篇,我們講到深度工作力是什麼、好處、適用邊接,接著,要來了解如何執行深度工作囉。
在《深度工作力》中,卡爾.紐波特在關於如何執行深度工作,給出六個策略,先來講第一個策略:確立你的工作哲學,意思是,確認安排深度工作的方式,確認後就不用時常耗費精力想何時要深度工作,把更多時間用在深度思考上。
書中,針對工作哲學,作者整理四種實際應用有效的方式給讀者,摘要如下:
01 四種有效的深度工作安排方式
(1)修道院式
定義:與世隔絕的生活,尋求高度不被打擾的專注。
前提:有明確定義和高度重視的職業目標,以及職業成功來自於把單一工作做到極致。
案例:電腦教授高德納不對外留e-mail,僅提供實體郵箱,郵箱交由助理管理,若有緊急事件即時通知高德納,如果非緊急會每隔三個月處理完畢。
(2)雙模式
定義:將時間分為淺薄與深度時段,在淺薄時段,專注並非要務;在深度時段,則如同修道院式,高度專注。
前提:職務有時間配置的彈性,當有明確目標要達成時,能明確切割時間,適合雙模式。
案例:心理學家榮格一方面在蘇黎世經營診所、參加咖啡館文化,需深度工作時,則到柏林根小鎮的避靜屋,沉澱思維。
(3)節奏式(鍊子法)
定義:將深度工作變成簡單而規律的習慣,創造出節奏,就不需花費精力決定何時該深度工作。
前提:需靠自身內驅力維持產出時,適合節奏式。
案例:夏佩爾規定自己每天早上5點半到7點半進行深度工作。
(4)記者式
定義:把心智從淺薄模式快速切換到深度模式。
前提:不適合深度工作新手,對自己創造的價值深具信心,以及擁有進入深度模式的技巧。
案例:新聞記者艾薩克在與他人聚會時,當沒有事情,他會上樓專注書寫他的書20分鐘或1小時,寫完後再下樓參與活動。
卡爾.紐波特自己是採用「記者式」:他會在一周開始前,先安排好需要深度模式的工作時間,然後在每天作調整,減少臨時決定,保有更多用於深度模式的精力。
你呢,你是怎麼安排自己的工作?歡迎與我分享 :)
02 當與人協作時,我多採用「記者式」
我回顧自己的職涯中,在特助、PM、BD、兼任人資時,大多數是採取「記者式」,因為我確實會安排與計畫當週的工作時段,但我的工作內容需與他人協作,因此,他人的時間分配與我的時間分配相關。
比如,擔任PM時,若老闆臨時下令要PM與工程師開會,我需要放下手邊工作;在兼任人資時,某些求職者仍在職,需要特定時間聯繫,需要在工作時間中穿插時段撥打電話給求職者等等。
在職場上也曾採用「節奏式」,不過多是用在別人身上,將例行公事變成對方時間安排可預期的事物,比如,上次分享的職場經驗,讓平面設計清楚知道,每月固定有海報需要設計,她後期會撥出固定時間來作。
現在變為自由接案者後,時間安排變得較為自由,「雙模式、節奏式、記者式」三種模式都有體驗過,而「記者式」依然是最常使用的:
(1)雙模式:通常會用在有特定目標需要達成,比如,11/14-17剛好要繪製圖解插畫與進行日本粉彩JPHAA準指導師認證,因此,我在製作圖解或粉彩畫的時段間,沒上社群媒體,連寫文章也暫停,專注在目標上。
(2)節奏式:用在當工作模式比較固定時,比如,之前將一天時間分為上午、下午、晚上,上午作需要動腦的、有挑戰性的工作;下午進行相對容易、重複的工作;晚上則安排教學或分享。現在因為在趕項目,因此暫時停止節奏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
(3)記者式:這個模式依然是最常用的,或許是因為我的工作內容偏協作,這影響到我的時間安排,按照實際情況進行微調。
關於本文的行動指引:
現階段來說,我是採取記者式+雙模式混和模式。
根據卡爾.紐波特對記者式的定義當中,可發現,當工作者對於其工作產出的價值越具信心,越能採取記者式,也能提升產出效能,這讓我聯想到:
這次繪製圖解插畫,除了他人反饋,我也能感受到自己比幾個月前進步,相較於以前,也更願意繪製圖解插畫,也更能進入深度工作模式。
所以,未來對於要學習的技能,或許在剛開始沒辦法進入深度模式,別太擔心,在持續練習與產出,獲得信心後,會容易進入深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