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散軍隊——推廣教育
德國和日本為何在二戰的創傷後,能恢復的如此快速?並且在二十世紀中後期至二十一世紀又成為世界強國?高老師說道,那是因為德國和日本在戰後被禁止設立軍隊,軍隊是很花錢的,軍事演練、設備、戰鬥機、戰艦、巡防、還有各種各式各樣的行政開銷。他們把原本要花在軍事上的預算全部省了下來,因為各國為防止德國戰後又快速組織起一個類納粹的陣營。
一開始德國也同樣是不被聯合國允許擁有任何軍隊,國防由四個占領國——美國、英國、法國及蘇聯的駐德部隊共同負責。不過東西德分裂後,由於雙方對抗需要(德國屬於對抗最前線),對兩德的限制都有所放鬆,1955年西德的聯邦國防軍正式建立,而次年,東德的國家人民軍也建立起來。而且這兩支軍隊還相當強大。
2021年統計出全球前十大軍事花費國,美國依然名列前茅,始終如一的拿下首獎。而德國排列第七。
洪蘭在《靜下來,才知道人生要什麼》一書開頭的序說道,她有一位住在德國的朋友分享,她花了二十年的功夫,終於了解為什麼德國這個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能夠很快的站起來了。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全民閱讀。她在公車上、地鐵、機場、餐廳、任何地方都看得到德國人在讀書。
禁止軍隊成立以及推廣全民閱讀,這兩個切入點讓我覺得好有趣!不同專業背景的人,他在論述時的首要主張與切入是截然不同的,但這並不會有問題,因為它們其實是同一件事,只是把擺放的次序對調了。
譬如說,為什麼德國有辦法推廣全面閱讀?他們的人力、物力資源從何而來?成本是固定的、資源是固定的、時間是一樣的。為什麼德國有辦法讓柏林在二戰後看上去滿目瘡痍,現在看來卻如此繁榮,遠眺這座城市根本無從想像過去的慘澹、蕭條與絕望。
因為一戰和二戰太過慘烈,所以才會成立歐盟,有歐盟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才能制衡中國的(經濟)軟實力。而卻又因為這個「抗衡」讓德國得以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金錢成本都可以投注在全民教育上。
之前看過一些紀錄片、電影,在德國的教室裡,老師上歷史課的方式,和臺灣超級不一樣。老師們引領學生思索自己和歷史的關係、自己和德國的關係、自己和納粹的關係。
電影《惡魔教室》我覺得是蠻經典又引人入勝的一部。極端的獨裁政權有沒有可能重現?甚至遺留在教室裡?或許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可以反思一下我們在台灣接受教育的學習過程。
臺灣人民長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反觀臺灣,在我所受的十二年國教裡,歷史就是不斷的去中化,但是臺灣四百年呢?臺灣之於世界的世界史是什麼?端看主流媒體的報導,臺灣的世界好似就剩下美國和中國,而臺灣自己本身把自己擺放在歷史的時間軸線上,卻又是不斷的往後挪移,大概都快挪到民國三十八年後了吧。
二、移民社會 vs. 殖民社會
移民社會和殖民社會是截然不同的社會組成,人民被對待的方式、被教育的方式,都大大的影響了對職涯的選擇、看待世界的方式,譬如移民社會的美國、殖民社會的香港。
而從帝國史的脈絡看來,臺灣首先透過帝國而進入世界史,第一階段當然就是荷蘭重商主義與臺灣移墾社會的誕生,在荷蘭人與漢人相繼移民後,開始殖民了這片土地。第二階段就來到了大清帝國把臺灣視為邊陲的殖民時期。
荷蘭重商主義時期也是臺灣走向全球貿易體系的第一次全球化,到被大清殖民在通商上轉向鎖國,到十九世紀末日不落帝國的海外殖民主義,因〈天津條約〉再次驅動臺灣走向第二次的全球化。後又經歷了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統治,最後則是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
所以現代臺灣社會的組成,好像就在一種移民、殖民、移民、殖民、移民又殖民的過程裡不斷交錯循環著。所以說,臺灣之於世界的世界史是什麼?十大建設的經濟奇蹟再次讓臺灣進入世界經濟體系,隨著大陸帝國的基礎建設鋪墊,考量到成本結構,許多加工廠開始外移到對岸,而這個「移」,除了是移動之外,是否也可以看作是移殖?
近年又因新冠疫情影響,許多台商回流,國際型企業也紛紛轉單,以代工作為全球化競爭的臺灣,面對世界局勢的變動,可能不免又將暫時離開世界經濟的序列。
後記
知識都是有限的,我們都只是嘗試去做較佳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