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物以類聚_難以忍受的人事物

最近因Netfilx上映《她和她的她》大受討論,好奇之下看了影評,很像《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劇情,其中影評中提到除了被傷害的女主角,同樣琢磨侵犯女學生的師母。她深知老公所作所為卻不做吭聲,明明做壞事的不是師母,在最後要照顧老公,體會痛苦的卻是師母。
對應到人生角色也就是媽媽。爸爸從年輕到現在長期精神暴力,因提早退休後開始每天在瘋狂在家裡敲地板或天花板等至少持續快兩年(以前是拿石頭往下砸)我們家又是大樓所以鄰居都不堪其擾。而我想要陪狗狗而每個禮拜回家,時不時會在安靜的夜裡被撞擊聲給嚇醒,到現在爸爸每敲一次心理都會燃起憤怒。更遑論每天住在一起的媽媽跟狗狗精神是處在多耗弱的情況。先前姊姊跟妹妹都跟爸爸大吵過,因此很確定爸爸知道這是壞事。也偶然間聽到鄰居找顧問(或律師?)詢問噪音的解決方式。妹妹本身是精神科的護理師,上週妹妹打電話給社區衛生所,想詢問可不可以強制就醫,但因不是急性病人所以頂多只能留個案底。而通常在假日會回家住的姊妹中只有我,週五回家前都會祈禱爸爸不要再敲東西,或是有奇蹟可以停止這件事。
在過程中受苦最深的是媽媽及狗狗(還有鄰居們),但最少作為的卻是直接受害人。以我的角度,雖然有些不負責任,目的就是回家陪伴狗狗,若跟爸爸吵起來不但沒辦法跟狗狗相處,連同我的周休都會毀掉以及媽媽的長時間哀聲嘆氣。藉此其實和爸爸吵架的姐姐是最愛家的,而我則是最自私息事寧人的小孩。
而媽媽長達35年的婚姻又是怎麼走過來的呢?雖然沒有傳統到要我們姊妹都要嫁人生小孩,但媽媽有個根深蒂固的想法:婚姻的本質是忍耐,以及女生就要負責照顧小孩(尤其是我妹生小孩後更是明顯)。在我們小時候都有聽過舅舅、阿姨為了媽媽跟爸爸吵架,只因為爸爸不讓媽媽回娘家,曾經我也打電話報警或是請社工通報家暴,這些救生圈一一被媽媽給拒絕了並繼續忍氣吞聲地過日子。有時候只有和媽媽去溜狗狗時,媽媽會不斷的抱怨爸爸行為有多糟糕、脾氣有多壞,但我也知道媽媽根本沒有想要改變,她只是要稍微喘口氣,或是期待她不需要做任何事,例如緣分結束。
  說到英雄,大部分的人都會直覺想到肌肉猛男,即使是女生也會特別強調"女英雄",也許是上個世代根本沒有教導女生可以為自己挺身而出,爭取自己的權益,抑或是年輕的媽媽沒有離婚的後援?世代悲劇、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小時候只感到害怕,覺得媽媽很可憐,我該怎麼幫助媽媽?
  但,媽媽是受害者嗎?還是支持爸爸任性生氣的加害者?如果《她和她的她》的師母在發現老公侵犯他人的時候一走了之,被害者是不是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當你給罪犯一個容身之處,你也如同共犯及加害者。
  我對人性抱著基本的悲觀,不可能改變任何人,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所以當你開始覺得在相處感到恐懼,甚至已經被傷害了,拜託想想人生是來享受的而不是來受苦的,先照顧好自己才能討論詭異的傳統及他人眼光啊!!
註:因為這兩個作品我都沒有看(身心還沒有強壯到可以承受)稍微看了資料應該不是原小說改編。所以這篇的內容也以影評為主而非戲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