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被討厭的勇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作者: 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在二十世紀初開創一套嶄新的心理學思想,一般稱為「阿德勒心理學」,「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他相信人的一切行為都有目的,並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研究過程也應該以個人的特殊心理經驗為對象。阿德勒的學說讓心理學從「生物性」轉向「社會性」,對心理學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許多治療學派也都引用他的學說,他更被奉為家族治療的鼻祖。
本書透過哲學家和年輕人五夜的對談介紹阿德勒心理學。

第一夜 否定心理創傷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心理創傷,認為決定自我的是人所賦予經驗的意義,自身選擇的目的、所採取的行動來影響自己的一生,這個論點將人生的決定權從外界、命運轉移回當事人自身,認為只有自己能夠決定、改變、掌握自己的生活。此論點為「目的論」迥異於佛洛伊德的「決定論」。無論多羨慕他人的生活,能重生變成他人的機會大概只會出現在影視小說之中,在現實生活中不論如何模仿也無法仿效他人的人生,因此我們不如嘗試接納「這樣的我」,然而只甘於現狀只會讓自己處在不上不下的狀態,因此還需要改變。
  即使出生的國家、家庭、時代等無法選擇,但當人在意識到自身所處的環境及型態後,便應該能夠選擇是否改變,但人們卻時常選擇不改變,因為現況即使不順心,但相對來說是輕鬆、可掌控的,雖然偶有狀況卻還可以掌握,反之要是選擇了改變,未來將變得難以預料,可能會變得更痛苦不幸,因此時常缺乏改變的勇氣,選擇和現況的不滿持續糾纏。許多人對自己的生活總是有著種種不改變的理由,藉由這些理由為自己保留可能性,讓我想到《原子習慣》中提到的,人們時常只計劃卻不真正的行動,因為能讓自己感覺良好,卻不必面對失敗,然而這就是讓幸福生活難以實現的原因。

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為什麼你會討厭自己?為什麼讓自己只看得到缺點,變得不喜歡自己?那是因為你過分害怕被別人討厭、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導致的。
個人就能終結的煩惱,也就是所謂「內在的煩惱」並不存在。不管是哪一種煩惱,裡面一定有別人的因素介入其中。
  接受現況、接受現在的自己,才能看清自己的所在,找到出發的勇氣。書中以身高為例,雖然在客觀測量之下,矮個子確實低於平均身高,但問題在於本人賦予了這樣的身高什麼意義及價值?對自身特質覺得自卑源自於跟他人的比較,然而當我們決定賦予自身特質正面的意義及價值之後,這樣的特質是優點還是缺點,就完全是由主觀意識來決定的。書中也釐清自卑感與自卑情節的概念差異,正常的自卑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契機,而自卑情節則是將自卑感當作藉口使用,「因為A,所以達不到B」因此放棄任何努力。生活中確實常見到總是抱怨相同事情卻不願意做出改變的人,因為缺乏面對未知的勇氣,因此總是在社群網站上或向朋友抱怨抒發,討拍之後又繼續龜縮在那有點不便的舒適圈。
  自卑情節也可能發展出「優越情節」,有些人表現出自信感爆棚、驕傲自大可能源自於強烈的自卑感,經常炫耀自己的功勞、執著於過去的光環、炫耀人際關係、炫富等,甚至轉化成炫耀不幸,藉由自己的不幸,成為特別的存在。
  延伸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論點,提出在溝通之中如何不使用憤怒作為工具,要相信有條理的語言的力量,及不落入權力鬥爭的陷阱,也就是要避免把「承認自己的錯誤」當成是「承認自己的失敗」;接著提到三種從人際關係中延伸的「人生任務」,以及為了逃避人生任務所產生的「人生的謊言」,而為了面對這樣的任務應有的目標,首先,行動面的目標有「獨立」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兩項。而支援這項行動的心理面目標則是「我是有能力的」,以及「人人都是我的夥伴」這樣的認知,而我們應該要了解「決定你生活型態(人生態度)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因此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同時也是「使用的心理學」,人類應該有決定自己人生、自己生活型態的力量,阿德勒對於人生的任務或人生的謊言都不論及善惡。現在我們應該討論的,不是善惡,也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勇氣」的問題。

第三夜 割捨別人的課題

具備「被討厭的勇氣」,不害怕被討厭的可能性,邁步向前,不去過那種如同由坡道上滾落的人生,攀登眼前的上坡路。這就是對人類而言的自由。
  藉由探討「認同的需求」來說明課題分離的重要性及何謂真正的自由,在賞罰教育之下,我們習慣了尋求他人的讚美及認同,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最後放棄了自我,活成別人的人生,在阿德勒心理學中,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這件事。要擺脫滿足他人期待的束縛,需要能夠判斷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區分是誰的課題,方法很簡單。請想一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
  學習不介入別人的課題,既使是你的孩子、家人,也需保持適當的距離,只給予充分的支持和陪伴,在任何關係之中,我們能改變的只有「我自己」,不能強迫或期望他人改變,當然,許多時候對方也會有些變化,但也有不變的可能,想要藉由自己的言行來操控對方是錯誤的想法。

第四夜 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把別人當成夥伴,在「共同體」中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只要有兩個人,就可以形成社會、產生共同體,而要產生歸屬感必須主動積極參與共同體才能獲得,把對自我的執著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我們必須主動站起來,向人際關係的任務跨出那一步。不要想著「這個人會給我什麼?」而是「我可以給這個人什麼?」這就是參與共同體。
  而阿德勒心理學提倡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應該是「縱向關係」,不管是在親子關係或職場關係上,認知到「雖然不同,但卻是平等的」,如此便能擺脫縱向關係的賞罰教育,對待他人不由理想中的模範開始扣分,而是從零出發。即使是對待上司主管,也應該在意識上是對等的,而且該堅持的地方就堅持,坦坦蕩蕩不退縮。

第五夜 認真活在「當下」

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貢獻他人,三個概念是缺一不可的環狀構造
  「接納自我」是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而且盡最大努力朝目標前進,不欺騙自己。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接納原本的「這個我」,而且對於可以改變的事物,抱持改變的「勇氣」。這就是接納自我。
  相信別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沒有充分的客觀事實足以證明,也選擇相信;完全不考慮擔保的問題,無條件相信,這就是信任。
  「貢獻他人」是工作的本質,藉由參與共同體來感受自己存在的價值,但是阿德勒並不鼓勵只專注於特定面向的工作狂,他認為生活中的家事、養育兒女、交友及興趣等都是人生任務,都需要付出關心。
  變得幸福的關鍵在於「我對某人有用處」,只要主觀上覺得自己有用處,就能感受到自我價值的提升。而我們需要做的只有望著「貢獻他人」這顆導引之星,認真而謹慎地專注在當下的每個瞬間。
  推薦這本書給因為在意他人目光和期待而感到辛苦的人,或許可以開始找到一點改變的勇氣,和對阿德勒心理學有興趣的人,是個淺顯易懂的入門書籍。
  本來對於這本暢銷多年的書籍並沒有太大興趣,因為「被討厭的勇氣」個人一直都滿有的,因此也沒有去了解過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麼,直到學習職涯諮詢時,認識了阿德勒心理學才對此書感到興趣,於是在讀墨促銷活動時為了湊數買了(到底要多失禮),書中藉由兩個角色的對談來介紹阿德勒心理學的概念,讀起來並不艱澀或枯燥,書中傳達的概念和我本人的價值觀頗為契合,因此並沒有醍醐灌頂之類的強烈感受,多是偏向關於阿德勒心理學的概念吸收,如果時常在人際關係上感到困擾或長期有自我價值低落的狀況,要依靠一本書改變並不容易,但不妨視為一個契機,開始刻意練習或尋求專業幫助,能改變自己的始終只有自己。
【讀墨電子書《被討厭的勇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子習慣的原理即是投入所謂「微小增長的總和」——在所做的每件事當中找到微小的改善空間,將想要改進的事項的所有面向分解後,讓每個面向都改善百分之一,全部加起來就會得到可觀的成長。
面對肯定、讚賞與幸福,為什麼總是覺得「我不配」?
羞辱創傷指的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其中一種樣貌,為一連串創傷事件所造成,時間更為長期、具有持續性。 長期遭受一些貶低、壓抑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的手段對待,以至於對自我感受到羞恥、自己很糟糕、影響自尊等的創傷經驗,進而引發各種身心理的影響、生活適應不良或僵化的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
你的大腦就像個缺乏安全感的兩歲小孩。 壓力是無可避免的,壓力或說壓力反應是個人安全和健康的起源,人體一切構造就是為了感受壓力,才能學習集中思緒,是為了保障安全和維持警覺,然而多數時候我們會選擇避開引發壓力的事物,表現出拖延傾向,或試圖忽略自己的感受,然後還是無法逃離壓力,因此要學會有效管理壓力。
作者安炫珍從韓國自古受儒家文化的內向社會轉變為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外向社會談起,並從心理及生理機制說明內外向者的天生差異延伸出偏好的生活型態、人際關係表現等等。
  原子習慣的原理即是投入所謂「微小增長的總和」——在所做的每件事當中找到微小的改善空間,將想要改進的事項的所有面向分解後,讓每個面向都改善百分之一,全部加起來就會得到可觀的成長。
面對肯定、讚賞與幸福,為什麼總是覺得「我不配」?
羞辱創傷指的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其中一種樣貌,為一連串創傷事件所造成,時間更為長期、具有持續性。 長期遭受一些貶低、壓抑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的手段對待,以至於對自我感受到羞恥、自己很糟糕、影響自尊等的創傷經驗,進而引發各種身心理的影響、生活適應不良或僵化的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
你的大腦就像個缺乏安全感的兩歲小孩。 壓力是無可避免的,壓力或說壓力反應是個人安全和健康的起源,人體一切構造就是為了感受壓力,才能學習集中思緒,是為了保障安全和維持警覺,然而多數時候我們會選擇避開引發壓力的事物,表現出拖延傾向,或試圖忽略自己的感受,然後還是無法逃離壓力,因此要學會有效管理壓力。
作者安炫珍從韓國自古受儒家文化的內向社會轉變為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外向社會談起,並從心理及生理機制說明內外向者的天生差異延伸出偏好的生活型態、人際關係表現等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韓國九旬精神科名醫、李根厚博士與愛徒家庭諮商專家李瑞遠博士的智慧語錄。
Thumbnail
這本我的家裡有「神明」~二代信徒的赤裸告白~,看書名標題後海苔醬以為是一本在講有關神明相關的小說,覺得蠻好奇的就借閱看看。開始閱讀才知道這一本是以漫畫方式講述出生在宗教家庭中的孩子,也就是所謂的二代信徒的真實故事。越看越覺得心裡酸酸的,感覺很沈重,原來在某個角落真的存在著那些跟自己完全生活在不同世界
Thumbnail
本書有50句備忘錄,分為五大章節,深入探討設計的起點、創造、革新、集體智慧及未來價值。每個章節都附有與設計相關的照片及說明,鼓勵讀者以直觀的方式學習設計理念。透過每句備忘錄,讀者能夠理解觀察、交流、提出問題的重要性,進而提高創造力和人際互動。此書不僅適合設計師,亦啟發所有追求創新思維的讀者。
Thumbnail
讀著讀著,心必有所感,那是你反覆經歷生活之後,你知道的,這些話語就是你生命走過的路。 在前篇《為愛徬徨的勇氣》的閱讀筆記中,就提過日本哲學家兼作家岸見一郎。今次,我們終於要介紹他最有名的著作——《被討厭的勇氣》。有關於岸見一郎的背景,大家可以翻看上一篇的閱讀筆記,筆者在此就不再重複了。簡單來說,岸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深入探討心理學理論,鼓勵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探討內在和高級的幸福。本文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及如何實現內在的幸福。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透過《被討厭的勇氣》,我們和阿德勒心理學與斯多噶哲學相遇。兩者皆探討專注於可控制的事物、接受過去並活在當下。阿德勒強調自我意志和人際關係,而斯多噶則提倡宿命論與美德生活。這篇文章比較兩者的異同,帶你探索不同哲學觀點下的生活智慧。你會選擇哪種哲學作為生活指南?快來探索這些智慧的火花吧!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Thumbnail
究竟汙名化被害者要持續幾個世紀呢?從古至今,協助加害者脫身的文化為什麼會一直存在?分明有令人遺憾的事實發生,卻不能為它進行真正的哀悼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韓國九旬精神科名醫、李根厚博士與愛徒家庭諮商專家李瑞遠博士的智慧語錄。
Thumbnail
這本我的家裡有「神明」~二代信徒的赤裸告白~,看書名標題後海苔醬以為是一本在講有關神明相關的小說,覺得蠻好奇的就借閱看看。開始閱讀才知道這一本是以漫畫方式講述出生在宗教家庭中的孩子,也就是所謂的二代信徒的真實故事。越看越覺得心裡酸酸的,感覺很沈重,原來在某個角落真的存在著那些跟自己完全生活在不同世界
Thumbnail
本書有50句備忘錄,分為五大章節,深入探討設計的起點、創造、革新、集體智慧及未來價值。每個章節都附有與設計相關的照片及說明,鼓勵讀者以直觀的方式學習設計理念。透過每句備忘錄,讀者能夠理解觀察、交流、提出問題的重要性,進而提高創造力和人際互動。此書不僅適合設計師,亦啟發所有追求創新思維的讀者。
Thumbnail
讀著讀著,心必有所感,那是你反覆經歷生活之後,你知道的,這些話語就是你生命走過的路。 在前篇《為愛徬徨的勇氣》的閱讀筆記中,就提過日本哲學家兼作家岸見一郎。今次,我們終於要介紹他最有名的著作——《被討厭的勇氣》。有關於岸見一郎的背景,大家可以翻看上一篇的閱讀筆記,筆者在此就不再重複了。簡單來說,岸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深入探討心理學理論,鼓勵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探討內在和高級的幸福。本文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及如何實現內在的幸福。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透過《被討厭的勇氣》,我們和阿德勒心理學與斯多噶哲學相遇。兩者皆探討專注於可控制的事物、接受過去並活在當下。阿德勒強調自我意志和人際關係,而斯多噶則提倡宿命論與美德生活。這篇文章比較兩者的異同,帶你探索不同哲學觀點下的生活智慧。你會選擇哪種哲學作為生活指南?快來探索這些智慧的火花吧!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Thumbnail
究竟汙名化被害者要持續幾個世紀呢?從古至今,協助加害者脫身的文化為什麼會一直存在?分明有令人遺憾的事實發生,卻不能為它進行真正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