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1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第03次) 學力檢定對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

有教無類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Public Law 107-110),又譯為「沒有落後的孩子法案」,簡稱為NCLB;是美國2002年1月8日由美國小布希簽署的一項美國聯邦法律,其訴求提升整體的教育品質,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教育。《NCLB》開宗明義指出:「用績效、彈性和選擇,結 束成就的落差,使兒童不落後」,宣示每位兒童都具備學習的能力, 希冀透過政府的力量,整合來自各方的資源與力量,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2, p. 1)。
湯維玲教授(2012)曾指出《NCLB》,其實施作法之特色主要有三:
(一)發展標準本位的課程與測驗: 為所有年級的學生訂定閱 讀、數學的學習標準,要求各州可以依據州自訂的學術標準(state academic standards),選擇與設計各州自己的測驗,各州每年舉行閱 讀與數學的州測驗,用以檢測學生是否達到標準或超越標準。....如果有學校超 過 2 年仍未達到設定的進步,那麼就會要求這些學校改進,而且學區 的公開報告也會公布學生的表現。若學校連續 2 年在「待改進學校」名單之列, 家長比較各學校學生學業成就表現後,將其子女轉學到學生表現水準 較高的學區就讀。 (二)教學偏重需要測驗的核心課程,以通過年度適當進步幅度為績效目標: 教師在標準本位的課程設計要求下,需要學習如何以「標準本位」進行「以閱讀、數學、科學需測驗科目教學為重」;這種專業的挑戰使教師的角色必須 有所轉變,從知識傳遞者與執行者,轉變為學生的教練與協助者。 (三)教師課程決定權限緊縮 美國各州經立法與州教育廳決定課程後,由各學區安排與支持課 程,再由學校選擇課程。州教育廳的課程職責有二:第一,建立學生 學習內容;第二,決定教學所需教材(instructional materials)(Johnson et al., 2005)。由州設立課程標準,形成課程的來源依據。大致上,由教師、校長、家長,或高等教育教授組成學區層 級的課程委員會,共同分析學科與學生在測驗上的表現,檢視可獲取 的文本與教材後,向學區教育局建議購置,再由學區選擇並購置所需 之教科用書與課程材料內容。

(一)看完上述的資料後,您認為《NCLB》法案,是否真的有助於「實現落實教育機會均等」(帶起弱勢學生)的精神?為什麼? (二)臺灣近年來亦仿效外國,實施「國小及國中學力檢測」https://saaassessment.ntcu.edu.tw/ExamRelease;您覺得這種「績效責任」的制度,有何優缺點?是否可能造成教學現場的困擾?未來有何改進的空間?

(一)看完上述的資料後,您認為《NCLB》法案,是否真的有助於「實現落實教育機會均等」(帶起弱勢學生)的精神?為什麼?
看完資料後,我覺得法案有助於教育機會均等,然而成效可能不大。透過舉行測驗、公開學區測驗報告、發展績效目標與教師權限緊縮,使學校產生壓力而專注於目標。但是可能會產生以下幾點負面效果:
首先,公布學區將加深對特定學校的刻板印象。較偏遠的學校先天素質貧乏,常列於待改進的名單可能會造成旁人對學校的負面印象。儘管因公布測驗結果而獲轉學權力,但學業落後的孩子家長通常較不關心教育。
再者,過於重視測驗的核心課程容易讓考試引導教學。核心素養只是參考,還有許多難以評量的素養。而國小屬廣泛教學,不只要瞭解學科能力,生活技能、同儕互動也很重要;師者需要授業,但傳道和解惑也不可或缺。
最後,課程選擇權限緊縮將導致教師難以因材施教。課程委員會分析學生測驗成績後再由學區購置教科書產生了標準程序,但老師常會依據自己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狀態而調整教學內容,教師課程權限緊縮對於學生的學習不一定有幫助。
因此我認為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方式應將目標導向至學生而非處置學校。政府教育機構應提倡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或者暗中瞭解學科測驗結果並透過數位與實體方式服務較落後的學生。

(二)臺灣近年來亦仿效外國,實施「國小及國中學力檢測」https://saaassessment.ntcu.edu.tw/ExamRelease;您覺得這種「績效責任」的制度,有何優缺點?是否可能造成教學現場的困擾?未來有何改進的空間?
1.優點:
  • 立意良善,讓教師著重於基本學力的培養;
  • 落後的孩子有機會接受更多學習資源
2.缺點:
  • 內容上,測驗題目與課程版本有差異;
  • 可能為達到一定信效度,學力檢測題目與難度較不妥當
3.可能造成困擾
  • 過於重視成績將導致教師與學生的壓力太大
  • 額外挪時間教導應答小技巧而非提升實際能力
4.未來可改進的地方
  • 題目可以針對不同版本安排。國小學生學習的廣度不夠,若考試與學校的版本內容相似,能較親近學生所學習的知識。
但從歷史的角度上,學力檢測從無到有,檢測後的教學從攜手計畫、補救教學到學習扶助,一次次政策的演變讓學科較弱勢的學生受到更多關注,缺點將會是未來的養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