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7|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友情的細膩

連假,和朋友五組人馬,規劃了一個二天一夜的露營活動
平常就有在聯繫的朋友,彼此有一定的話題、熟悉的自在感、也有一定程度的默契,知道如何保持安全距離
但當情境是從能緩合思考後再對話的日常,變成要連續性24~48小時的直接面對、配合、接話、起哄、談心,依然是很大量的大腦運動。 面對著不同的生活習慣與個人風格, 調侃能衍生一種默契,但接錯頻率,對方或第三者可能會覺得不爽 起哄總是讓大家開心,但一個剎那,有人不甘願了,也很容易接下幾個小時都在安撫人心 有時太放鬆,沒接到別人對話丟出的球,一時冷場,也會覺得很尷尬,自己也會在心中消化很久,那種不知在消化什麼的情緒
細膩是種觀察力 成熟的人,懂得釋放與轉彎不需計較的對話 而玻璃心則是吸收一段對話後,不分輕重的選擇負面解讀
這次出遊最大的心得,就是相處久了的友情,有時會因為過度習慣 而少了細膩觀察對方的那份用心,
人們說著時間與經歷會改變一個人,但卻總在相處時,用一種好像當年就是今天的那個時刻,去停止更新與對方的認識 於是有些人慢慢的對話愈來愈短,有些人則是開始慢慢靠攏長談…
友情不是應該的,我們都應該理解人生的不易,不忘細膩的觀察對方的改變 那樣的尊重,才是真正友情的陪伴…
很高興我看懂了細膩的作用,也期望身邊的老友,都能持續成為朋友 繼續下個十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