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稱讚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小凱在學校總是被罵,
無論做什麼都會被罵。
老師覺得小凱,
講都講不聽,
教都教不會。
當孩子做一件不好的事,
被罵成了他贏得關注的方法。
對他而言,被罵就像是你給他糖吃。
如果我們希望改變孩子的行為,
可以在他有好的表現時關注他。
意思是,當他有做好的行為時,可以稱讚他。
你也許會說:「他都沒有好的表現!」
這必須要很刻意「練習」,刻意練習「看見」,刻意練習「稱讚」。
孩子今天早起十秒鐘,這就可以刻意稱讚。
你可以說:「你今天好棒!比平常早起十秒鐘!」
這招也不是用一次就有效。一直用,你會看見效果。
這招不只用在小孩身上有效,用在大人身上也有效。
誰不愛被稱讚,對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理師提議幫他開燈, 讓他看清楚人生的牢。
有天上課,老師發現小麗怎麼都坐不住,屁股一直動來動去。原先老師以為小麗在搞怪,為吸引老師和大家的注意。老師有提醒小麗要坐好,怎知,小麗還是照樣一直動。下課休息時間,老師發現小麗走路的姿勢有點奇怪。老師把小麗叫來問:「怎麼了?有發生什麼事嗎?老師發現你今天上課很不專心,走路姿勢也有點奇怪。」小麗把頭瞥
大腦的原廠設定是,當你說「不要」時,大腦會聽成「要」。所以,最好的說法是,說出你期待對方做的事。
「只能靠自己」,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長出的信念。所以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或困難,都自己一肩扛下。不信任任何人,更不知道如何對外求助。直到身心都出了狀況,他們都還是會責怪自己,怪自己沒能力、不夠好。當我問她:「你心疼你自己嗎?」她回答說:「我不知道怎麼心疼自己?」從來都沒有人心疼過她,怎麼能夠要求她學會心疼
換個對自己說話的方式, 將負面心態透過問句和語言轉化成正面。 它會立即改變你的思考方式, 給你勇氣繼續前進!
生活中,其實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大腦都是用自動駕駛模式在運作。換句話說,我們大多數的行為,都是經過反覆練習和經歷得來的反應。反應帶來身體的是熟悉和安全感,但未必全然都是好的。回應是經過前額葉去思考、分析和判斷,再經過選擇所產出的結果。停個十秒鐘和分身視角的方法,都是給自己預留空間去思考、去選擇的好方法
心理師提議幫他開燈, 讓他看清楚人生的牢。
有天上課,老師發現小麗怎麼都坐不住,屁股一直動來動去。原先老師以為小麗在搞怪,為吸引老師和大家的注意。老師有提醒小麗要坐好,怎知,小麗還是照樣一直動。下課休息時間,老師發現小麗走路的姿勢有點奇怪。老師把小麗叫來問:「怎麼了?有發生什麼事嗎?老師發現你今天上課很不專心,走路姿勢也有點奇怪。」小麗把頭瞥
大腦的原廠設定是,當你說「不要」時,大腦會聽成「要」。所以,最好的說法是,說出你期待對方做的事。
「只能靠自己」,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長出的信念。所以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或困難,都自己一肩扛下。不信任任何人,更不知道如何對外求助。直到身心都出了狀況,他們都還是會責怪自己,怪自己沒能力、不夠好。當我問她:「你心疼你自己嗎?」她回答說:「我不知道怎麼心疼自己?」從來都沒有人心疼過她,怎麼能夠要求她學會心疼
換個對自己說話的方式, 將負面心態透過問句和語言轉化成正面。 它會立即改變你的思考方式, 給你勇氣繼續前進!
生活中,其實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大腦都是用自動駕駛模式在運作。換句話說,我們大多數的行為,都是經過反覆練習和經歷得來的反應。反應帶來身體的是熟悉和安全感,但未必全然都是好的。回應是經過前額葉去思考、分析和判斷,再經過選擇所產出的結果。停個十秒鐘和分身視角的方法,都是給自己預留空間去思考、去選擇的好方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過度讚美只會發生在上下關係中,而不是平等的關係。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並肯定他們的價值。
Thumbnail
▓誇獎某個孩子,是在引起其他孩子的妒忌嗎?   這篇看到最後,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還有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到老師或當爸媽的人誇獎某人,或是主張小孩是需要誇獎的。有的在班上公開誇獎某人,或選他為「模範生」,說他好,要大家跟他看齊、學習,或是在孩子群中誇獎某個小孩。大人以為這麼做,其他的孩子就
Thumbnail
兒子在學校因為調皮愛講話,被老師體罰處理多次,手舉高不准放下、罰站都有,但兒子就是「態度堅強」,所以直接進入「黑名單」,被貼上名為「搗蛋鬼」的標籤🥲。 有時候搗蛋行為只是孩子的另一種表達方式:「這裡的學習很無聊。」可惜不容易發現這一點,也就更難做出教學的改變或有耐心陪伴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小麥可在學校與同學發生衝突,因為他們侮辱了他尊敬的人。他的行為引起了學校的關注,並可能導致他被記過。他最終向同學道歉,並為他的行為負責。
Thumbnail
面對育兒路上的挑戰,你是否也曾無意中陷入「比較式讚美」的困境?當讚美變成與他人的比較,不僅可能削弱孩子的自尊,更可能埋下心理健康的隱患。 但別擔心,轉變觀念,從孩子的「過去與現在」出發,用正確的方式鼓勵,讓孩子在自我肯定中茁壯成長! 一起來解鎖育兒中的正向力量吧!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用成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高期望的時代,父母們是否忘記了孩子成長路上的「小確幸」?小到自己穿衣、收玩具的每一個小進步,都可能是孩子自信與責任感的關鍵種子。 透過日常的細微觀察與真誠稱讚,一句簡單的「你做得很好」可能就是孩子勇敢探索世界的最大動力。 想知道如何在生活中找尋稱讚的契機,培養孩子的學習熱情和情感智
Thumbnail
當孩子提出稱讚時,應該仔細思考怎麼回應,如何在稱讚中鼓勵孩子進步,而非僅僅讚美表面行為。透過提問,觀察孩子的內在動機,促使孩子自我梳理與認識,培養內驅力的種子,使孩子能順從內在驅力行動。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過度讚美只會發生在上下關係中,而不是平等的關係。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並肯定他們的價值。
Thumbnail
▓誇獎某個孩子,是在引起其他孩子的妒忌嗎?   這篇看到最後,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還有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到老師或當爸媽的人誇獎某人,或是主張小孩是需要誇獎的。有的在班上公開誇獎某人,或選他為「模範生」,說他好,要大家跟他看齊、學習,或是在孩子群中誇獎某個小孩。大人以為這麼做,其他的孩子就
Thumbnail
兒子在學校因為調皮愛講話,被老師體罰處理多次,手舉高不准放下、罰站都有,但兒子就是「態度堅強」,所以直接進入「黑名單」,被貼上名為「搗蛋鬼」的標籤🥲。 有時候搗蛋行為只是孩子的另一種表達方式:「這裡的學習很無聊。」可惜不容易發現這一點,也就更難做出教學的改變或有耐心陪伴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小麥可在學校與同學發生衝突,因為他們侮辱了他尊敬的人。他的行為引起了學校的關注,並可能導致他被記過。他最終向同學道歉,並為他的行為負責。
Thumbnail
面對育兒路上的挑戰,你是否也曾無意中陷入「比較式讚美」的困境?當讚美變成與他人的比較,不僅可能削弱孩子的自尊,更可能埋下心理健康的隱患。 但別擔心,轉變觀念,從孩子的「過去與現在」出發,用正確的方式鼓勵,讓孩子在自我肯定中茁壯成長! 一起來解鎖育兒中的正向力量吧!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用成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高期望的時代,父母們是否忘記了孩子成長路上的「小確幸」?小到自己穿衣、收玩具的每一個小進步,都可能是孩子自信與責任感的關鍵種子。 透過日常的細微觀察與真誠稱讚,一句簡單的「你做得很好」可能就是孩子勇敢探索世界的最大動力。 想知道如何在生活中找尋稱讚的契機,培養孩子的學習熱情和情感智
Thumbnail
當孩子提出稱讚時,應該仔細思考怎麼回應,如何在稱讚中鼓勵孩子進步,而非僅僅讚美表面行為。透過提問,觀察孩子的內在動機,促使孩子自我梳理與認識,培養內驅力的種子,使孩子能順從內在驅力行動。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