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0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什麼老師你不必忍?

無論公、私立教師,絕大部分的老師都是兢兢業業、認真備課,期望每一個孩子在自己的教導下,都能夠成長茁壯,超越自己。
但是,不可諱言,有少部分的老師身心出了狀況,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時常會有讓家長、同事頭痛的地方,但礙於法規、學校文化、體制,很多時候這樣的老師仍然在教學現場任教。(私立學校也是,只是比例較少)
這一篇文章開始前,要跟大家分享一個觀念:所謂親師溝通,絕對不是凡事只聽老師的,或者凡事只看自己孩子想要的,而是應該在了解彼此的難處下,各退一步,尋找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是是「可接受」的。
老師要了解孩子有其限制,不是家長「逼迫」或是加把勁就能夠達成的,而且要懂得尊重每一個孩子獨特的發展進程;家長要了解老師在體制下、全班不同聲音下,能夠做的事情有限。如果能夠在這個前提之下進行溝通,親師之間有很穩固的信任關係,對孩子的品格發展、學業成長,都是很大的助力。
家長也要了解,老師也是人,只要是人,都會有情緒,我們自己在照顧自己孩子的時候都會不小心犯錯了,更何況是老師呢?所以,老師犯錯是正常的,但是老師自己能不能承認犯錯?有沒有辦法跟孩子道歉?未來能不能改進,這些才是重要的,而不是揪著老師以前犯過的錯不放,稍有風吹草動,就敲鑼打鼓深怕大家不知道。
那麼,什麼樣的老師你根本無法各退一步?最好的方式就是轉學呢?

一、什麼事情都能對學生發火的老師,勇敢說再見。

身心狀況出問題的老師,很容易反應在他的班級經營以及教學上。如果你的孩子不是上課不專心的類型,卻時常跟你反應老師上課他聽不懂,這時候你應該要特別留意老師的教學方式和情緒控管,以及孩子的學習狀況、行為表現。
情緒控管不佳的老師,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時不時都在惹老師生氣,不管什麼要求、需要通通都不敢說。與孩子的對談中,你可能會發現老師生氣的點不僅是秩序,又或是孩子認為其實班上已經很安靜了,但是老師還是不開心。
孩子長期在情緒控管有問題的教師經營的班級中學習,他也會不小心「有樣學樣」包含情緒不穩定、有攻擊及暴力傾向......等。內向一點的孩子可能極度怯弱、沒有自信等。
所以有些學校會把有狀況的老師排在「科任課」避免影響學生太深。那麼,是不是這樣就沒關係了呢?不是這樣的,只要是老師,不關教什麼科目,對孩子一定有影響,只是跟班導師比較起來,科任教師影響真的沒那麼大。
為什麼有些家長會打聽老師的風評?那也是因為前人跟老師打交道過,所以知道老師的一些狀況,如果你聽到孩子的老師情緒控管不佳,在還能選擇的狀況下,絕對不需要自己去一探虛實了。轉學吧!別拿孩子成長開玩笑。

二、會霸凌孩子的老師,不用捨不得。

老師要能管教孩子。如果孩子做了不正確的事情,老師除了用引導的方式外,若是會根據他的行為後果,選擇處罰方式,這是正當管教。
身為父母,要特別小心不要剝奪孩子被管教的機會。很多心理師都說,正當的管教,給孩子行為規範,其實對孩子來說是有安全感的展現。他知道什麼事情可為、什麼事情不可為。
有些時候老師可能會處罰錯人。因為他沒有時間能夠仔細聽完孩子發生事情的脈絡,所以難免孩子會受到委屈。不過,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通常老師都會針對孩子做錯的事情進行處理。老師確保他看到的孩子行為被導正,至於他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行為?如果有時間,他可以引導;但如果沒時間,真的只能父母自己注意。所以如果是另外一個孩子做了不對的事情,導致他要用不對的行為應對,很有可能老師只會處理到你的孩子,而不會處理另一個孩子。
不要因為這樣覺得委屈,因為,管好自己的孩子,才是你的核心目標。你可以提醒老師另外一個孩子的狀況,但是老師是否處理,那不是你應該關心的焦點。如果因為老師沒有處理,導致更大的事情發生,那是老師的課題,他一定會比你更焦頭爛額。
會追根究底、把脈絡挖出來的老師,非 常 少 因為,這是非常消耗精力、教學時間、下課時間的事情。這也是學校老師力有未逮之處,這也是家庭教育要協助配合的部分。但只要後續老師能夠修正,這些都不算「霸凌」。
霸凌是長期的、權力關係不對等的單方面壓迫,所以不要懷疑,老師非常容易霸凌學生,因為教師天然的權威使然,一個不注意,就是霸凌學生的根源。但他可能自己也沒有發現。其實就像很多父母在霸凌自己的孩子,他自己也沒發現一樣。
不管孩子做什麼,會被師長否定,這是一種霸凌;不管孩子是否做錯事情,會被冠上莫須有的罪名及懲罰,這也是一種霸凌;老師帶頭讓學生在班級地位持續下降,是一種霸凌;老師長期不顧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剝奪尊嚴,是一種霸凌。
以上,我說的是「都」、「長期」。如果發生1、2次被你發現,跟師長理性溝通後,沒有改善,轉學,不用留戀。

三、無法跟學生保持適當身體距離的老師,掰。

低年級的孩子跟老師可能還會像幼兒園那樣抱抱,但是升上中高年級對身體更有界限後,比較少有想跟老師擁抱的需求。基本上願意「擁抱」孩子的東方老師也不多。因為我們對身體的界線比起西方人要更為保守,界線萬一沒有拿捏好,不管對老師或孩子都是一種傷害。
所謂的適當身體距離並不是指教師都不能碰觸學生,當然,男老師最好和女學生要保持適當距離,應該是要連碰都不能碰比較好。
孩子應該要被教育,「單獨」和老師相處時,老師不應該碰觸他的身體,包含擁抱等。如果孩子對於老師的觸碰感到不舒服時,也應該要立刻表明態度,回家也要有能力告知家長。
這一個部分是我最困擾的,因為這應該是要培養「敏銳」的身體意識,由孩子自己感知,自己告訴家長,家長才有辦法知道並立即做出反應。在他們懵懵懂懂的階段,對於喜歡的長輩會有親近的意識,但他們自己要知道這個親近應該要有個度,真的是好難。因此即便是我,對於這個部分,也是戰戰兢兢,要想辦法慢慢引導。
只要孩子提過類似的事情,不需要溝通,家長應該要立刻做出反應。而且,一定一定要告知校方。

結論

我們都期望自己是個理性能溝通的家長&老師,但是常常會一個不小心被困在情緒的籠子中,忘記跳出來用大局的眼光來看待整件事情。又或是一個不小心涉入太多,導致事情越來越複雜,偏離了自己原本的初衷。
有些時候你根本不要替老師想那麼多理由跟藉口,但有些時候,你需要更多的同理老師,今天跟大家分享這一篇,是期望大家遇到這三種類型的老師時,不要猶豫,離開他們你會更好;但如果你遇到的老師都不是這樣,理性溝通,事情都能往更好的方向發展。期盼我們的孩子都能夠順利成長與茁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