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不是啟發你的老師,謝謝再聯絡。】-身障者的內心話

「我不是啟發你的老師,謝謝再聯絡。」(豆比自行翻譯)
●身心障礙者=社會的弱勢者
●身心障礙者=社會的邊緣人
●身心障礙者=該被同情的人
如同豆比之前提的,我欣賞台灣人的善良,但有時候總覺得這樣的善良已經過度將特定族群「標籤化」了。影片中的女士提到全世界的身心障礙者都被過度「物化」了,他們的演講內容也往往是講述自己生活中的辛苦,接著如何克服,最後活出精彩的人生---但其實很多身心障礙者只是因為生理的、心理的障礙,做到一般人能做到的事確實會更加辛苦,但是也只是生活常態的一部份罷了,甚至更切確的說---是因為這社會還沒有打造出適合身心障礙者「舒服生活」的環境(不只是生存而已)。
但是當做到時,一般人就會因此被鼓舞、激勵、感動,甚至心裡可能想的是:
「哇!比我不幸的人都可以這麼努力、樂觀、積極了我不能放棄!」的一種「比較」心態。
可是其實很多身心障礙者可能如同影片中的女士想的一樣:
「先生/小姐...我的障礙並不是用於鼓舞你的人生的,懂?」
「你眼中的障礙,對於我來說只是我已經接受甚至認同的身份,真的不用這麼誇張...」
當然,這位女士想表達的重點其實是他希望有一天,這社會不再將身心障礙視為「特殊」,而是一種「常態」,一種自然的現象,如同雨水、雷電、颱風、地震,一般人不常見,但著實存在並且是塑造我們的世界不可或缺的角色,且人們要認知到:
「身心障礙者跟一般人的差別僅僅只是比一般人更將自己的身體功能發揮到極致而已。」
其實大學時期,豆比也一度認為大眾歌頌著一些身心障礙者的「偉大」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就是他們如果是一般人,那樣的才華並不會外顯使他們變得出眾,可當他們是身心障礙者,那樣的表現卻讓他們顯得特別,某種程度其實也可以說是種優勢吧。我會覺得歌頌這樣的人的才華很奇怪是因為我的想法很簡單,我會想像:
如果我是有生理、心理的障礙,我也一定會努力對生命保持樂觀、為自己開闢出一條路,畢竟...這就是自己的人生呀!自己不重視的話還有誰在乎呢?
其實,豆比不喜歡也不擅長因為誰是我的前輩、長輩、身心障礙者、LGBTQA+,所謂的社會認定的特殊身份或位階,就因此馬上切換成憐憫同情、畢恭畢敬、唯唯諾諾、上對下、下對上的不平等的態度來與之對應和相處,除非因特殊場合產生的需求(職場(勞雇關係)、課堂(師生關係)、親家(伴侶的父母)---但即便是這種關係,如果對方也理性開放,我保持謙虛受教、該有的禮教,但仍會盡量以同高度理性溝通,絕非在一定的階層的框架中與之對話)。
其實仔細想想,用更廣泛的角度思考,每個人其實都有「生理」或「心理」的障礙呀!
#憂鬱症 為例,健保署最新統計,2022年台灣就有63.8萬人就醫獲診斷為憂鬱症,但實際上的數字絕對遠比官方統計還來得多,畢竟仍有人認為憂鬱症是可恥、被污名化的象徵,怎有人敢輕易向身邊的人坦承甚至就醫呢?
只是人往往只看肉眼看得到的障礙,並因為不習慣而開始感到不自在,認為應該要用不同的心態看待。
但如同豆比過去常常提的:我們所視為非典型、非常態的族群,需要的只有「 #同理 」,而非「同情」; 要的不只是「福利 」,而是「 #權利 」。
光是思維的轉換,人的態度就會更舒坦、大方,被接待的人必然也如此。
p.s. 影片的C.C.可以選Chinese (Taiwan)就可看中文字幕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