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too該檢討的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個禮拜的新聞排行榜持續擴大的是me too的延燒,許多我們所尊敬的各領域前輩紛紛人設翻車,性騷擾、性侵害的名詞被冠在這些人的身上,看到這些新聞以及內幕不斷被翻上來,旁觀者的我還真的不知道在此時此刻,還有我所看見的是是能夠百分之百相信的。
眼見為實?眼見為憑?恐怕這些事件就像羅生門一樣旁人看得霧裡看花,真正的內情只有當事人知道。
新聞內幕、爆料公社、求職天眼通、甚至是判決書的內容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各方說法紛紛擾擾,痛斥加害者的居心叵測,或是受害者是否別有居心蹭熱度,兩方在各大社群平台開展,各自的擁護者站立的立場不同,自然無法交集,難以溝通。

對於被害者我想說的是

我們很容易會在得知事件開始的第一反應是譴責受害者,「為什麼要穿那麼少?」、「為什麼要單獨跟對方見面?」、「為什麼不小心一點⋯」等等。但這些理由都不是被害者活該被傷害的原因。
沒有人願意被騷擾,就算有再多的安全考量,只要加害者的意圖強烈,哪怕今天被害者穿著高領毛衣,都還是有機會被騷擾。國際單寧日的用意,就是要提醒大家,只有兩造合意,才是願意。因此有了yes means yes的口號出現。

「國際丹寧日」(Denim Day) 為每年四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此乃緣由於1992年一場義大利不公義的性侵害判決,法官僅因被侵害女性穿著緊身牛仔褲而判定性侵者難以在女性非自願情形下脫除牛仔褲性侵得逞,因此判決此案為合意性行為…該事件引起抗議及全球關注,並訂定國際丹寧日,擴大成為全球運動。“”
不要成為一位被害者,在各種可以條件下,盡可能地保護自己,不喝離開視線的飲料,不單獨赴約,各種有疑慮的會面,務必讓第三者知道,這些老生常談雖然常掛在耳邊,但有一件事一定要知道的就是:「你的傷不是你的錯,你一點都沒錯。」

對於加害者我想說的是

也許加害者本身只是覺得這樣的肢體接觸表示我們的關係夠好,所以我才會拍拍你的肩膀跟你body body, 但每個人的身體界線都不同,可能造成誤會的行為舉止就該避免;而如果這件事很明顯就是犯罪的不當行為(偷拍、翻拍、販售不當影像),做不了大義滅親,也不該助長行為,這點我想也是為什麼,該講師之所以讓大家無法諒解的原因。
而所謂的道歉,我想更不是丟一個聲明說退出xx圈,或是離職以示負責,我覺得這些都不是好好負責任的行為舉止。今天你的行為如果造成對方的傷害,應該要做的是向對方道歉,提出彌補或修復的方案,因為延伸出來的傷害,如果沒有加害者的起心動念,是無法釀成風波的。事後再說那些不是故意等的因為所以,都是事後諸葛,多解釋無益。

對於旁觀者的大眾我想說的是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屬於旁觀者,也許與被害者一同哭泣難過,共同斥責加害者的不當舉動,然而當事件發生在週遭時,我們通常用著看戲的角度看這件事會怎麼進行,而發生在我們周遭甚至在我們身上時,我們真正希望的除了得到對方的道歉之外,也希望對方應該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得到該有的懲罰。
不用當酸民去揣測別人這樣的行為到底有什麼居心,更要警醒自己在任何時間都能有意識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誤會的事就盡可能避免,因為誰也不知道,哪一天過去的小動作足以毀滅一個人。
me too的事件持續延燒,誰也沒想到下一個被爆料的人是誰,搞得每個人人人自危,紛紛思考著幾年前的自己是否有做出逾矩的行為。期許不要有下一個受害者,也期許不要因為自己的行為而讓別人感到不舒服,更希望這一切的一切,不是因為權力的角力而導致一件又一件的me too事件。願每個人都能好好的做自己喜歡的事,用自在的方式生活著。
#2023日更計畫
avatar-img
59會員
263內容數
看見日常,覺察自己。學著說出自己的自我成長,感受成長蛻變時刻的紀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愛美麗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直以來我都不算是一個很愛運動的人,在人生某一個階段終於愛上腳踏車,因為我喜歡微風吹拂與騎乘百K後的成就感,甚至騎過一次環島就能一直拿來說嘴! 然而因為騎長途距離需要準備的內容物太多,加上有了小孩不是想騎乘遠距離就可以去騎,自然而然騎車這件事現在對我來說就是休閒組合,曾經想過騎武嶺的心願,默默的收了
世界上除了一件事有標準答案之外,其他都沒有絕對的答案。 做實驗會有例外,做手作會有例外,做烘焙會有例外,人生際遇也有很多種可能的例外。 做實驗有變因,我們得到的結果是一個統計下來的數字,而不是絕對的答案。 做手作有變因,我們的手作會因為當下的氣味、溼度、火候而讓作品不同,同一個人也會做出不同結果。
生活中的連結就是我們與人之間的關係,關係的好壞有一環是如何用我們的眼光看對方(對方也是)。而影響我們的眼光,跟我們成長的環境、生長的背景息息相關。最近聽了瓦基閱讀前哨戰的《MBTI 我,和我的使用說明書》讀後心得和作者專訪,讓我對於「討厭」的人格或型態,有了另一個看法。 作者雪力提到,這個世界需要不
如果每天都累得跟狗一樣,人生的體驗就是疲憊。 如果每天都在埋怨跟抱怨,人生的體驗就是bullshit。 如果每天都在衝刺與忙碌,人生的體驗就是亂到不行。 ———————— 如果每天都實踐ㄧ小步,人生的體驗就是步步踏實。 如果每天能多把專注力放在自己一些,人生的體驗就是看見自己、重視自己。 如果每天都
人一生最多擁有的時候是「獨身」,或稱之為「孤獨」。 因為有很多時候是沒有人能隨時在你旁邊的,你思考、執行,發現問題,解答問題。自己面對一切一切沒有辦法立刻找到解答的那些時刻,說穿了還是只有自己能夠陪伴自己。 在這樣的時刻,誰來幫你?如果沒有求救,沒有人會知道。甚至我們可能需要在臉書、IG等公開的社群
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數以千萬計的資訊流傳,當大腦要做出是否接受,或是為什麼不接受,總會花上好一番功夫。資訊量很龐大與是否接受這兩件事相乘後,是一個光想到這就備感疲憊的一件事。 省時間與省力氣中,到底省了什麼? 我們的大腦很聰明,會用最省力的方式求生存,於是我們看得越多,大腦也越容易轉成省力模式,
一直以來我都不算是一個很愛運動的人,在人生某一個階段終於愛上腳踏車,因為我喜歡微風吹拂與騎乘百K後的成就感,甚至騎過一次環島就能一直拿來說嘴! 然而因為騎長途距離需要準備的內容物太多,加上有了小孩不是想騎乘遠距離就可以去騎,自然而然騎車這件事現在對我來說就是休閒組合,曾經想過騎武嶺的心願,默默的收了
世界上除了一件事有標準答案之外,其他都沒有絕對的答案。 做實驗會有例外,做手作會有例外,做烘焙會有例外,人生際遇也有很多種可能的例外。 做實驗有變因,我們得到的結果是一個統計下來的數字,而不是絕對的答案。 做手作有變因,我們的手作會因為當下的氣味、溼度、火候而讓作品不同,同一個人也會做出不同結果。
生活中的連結就是我們與人之間的關係,關係的好壞有一環是如何用我們的眼光看對方(對方也是)。而影響我們的眼光,跟我們成長的環境、生長的背景息息相關。最近聽了瓦基閱讀前哨戰的《MBTI 我,和我的使用說明書》讀後心得和作者專訪,讓我對於「討厭」的人格或型態,有了另一個看法。 作者雪力提到,這個世界需要不
如果每天都累得跟狗一樣,人生的體驗就是疲憊。 如果每天都在埋怨跟抱怨,人生的體驗就是bullshit。 如果每天都在衝刺與忙碌,人生的體驗就是亂到不行。 ———————— 如果每天都實踐ㄧ小步,人生的體驗就是步步踏實。 如果每天能多把專注力放在自己一些,人生的體驗就是看見自己、重視自己。 如果每天都
人一生最多擁有的時候是「獨身」,或稱之為「孤獨」。 因為有很多時候是沒有人能隨時在你旁邊的,你思考、執行,發現問題,解答問題。自己面對一切一切沒有辦法立刻找到解答的那些時刻,說穿了還是只有自己能夠陪伴自己。 在這樣的時刻,誰來幫你?如果沒有求救,沒有人會知道。甚至我們可能需要在臉書、IG等公開的社群
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數以千萬計的資訊流傳,當大腦要做出是否接受,或是為什麼不接受,總會花上好一番功夫。資訊量很龐大與是否接受這兩件事相乘後,是一個光想到這就備感疲憊的一件事。 省時間與省力氣中,到底省了什麼? 我們的大腦很聰明,會用最省力的方式求生存,於是我們看得越多,大腦也越容易轉成省力模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對一些「鋼鐵直男」而言,去判斷這些距離可能太幽微。隨著社會對性騷擾與令人不適的追求之探討,的確使得一些人開始覺得自己本來好像可以做的事情漸漸要變得不能做了。但這不意味著你被剝奪了什麼,而是從現在起,你應該要開始練習你一直沒有好好培養的人際敏感度。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Thumbnail
MeToo事件是因為在台灣演藝圈發生的一連竄的性騷擾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它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反性騷擾運動,揭露了許多隱藏在各行各業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通常涉及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明星與粉絲等。 這些案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深遠的身心影響,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性侵害案件相關人員可能成為的第二受害人的情況,以及對其產生的情緒和心理衝擊。除了性侵害當事受害人外,也需要關注處遇相關人員的壓力與需求,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與協助。
Thumbnail
近年社會對於性侵害的譴責與意識已前進至令人振奮的階段,也漸漸開始鼓勵 MeToo 受害者,勇於道出,不要自己承受壓抑。 或許對受害者而言,每一刻都在掙扎要不要說出口,每一刻都在跟理智抗衡。 可是對於受害者而言,說出口是期望讓標籤脫落,而不是讓標籤被看見。
Thumbnail
要性侵加害者道歉 受害者希望性侵加害者可以向他/她道歉,是一個有點天真善良的要求。如果加害者道歉的話,他/她就是承認他/她的犯罪事實。性侵是一種公訴罪,不是受害者可以和加害者私下了結的事。所以,除非加害者已經準備好接受他/她本來就應該接受的懲罰(白話文:除非他已經準備坐牢、進牢裡接受其它受刑人的懲
Thumbnail
2023年上百起具名舉發的性暴力案件,掀起台灣 #metoo驚天巨浪,受害者在網路上鉅細靡遺地寫下受害經過,也才讓社會大眾明白事件發生的脈絡,與加害者慣用的手法行徑。現代婦女基金會發現人們對被害者最大的疑問是:「事發當下為何不說?」、「現在才說是否別有目的?」然而這樣的疑問困住了許多被害者不敢發聲,
Thumbnail
  我們是否帶著吃瓜心態的點開腥羶色新聞,無意間透過他人被性騷擾的經驗來滿足自己的幻想。一次又一次點閱,無數人的閱讀,造成被害人等比級數次的傷害。
Thumbnail
我昨天接受香港大學研究約會暴力研究的訪談,大概談了兩個多小時,我覺得有幾個點是很值得提出來談一談的。 去年爆出的METOO事件頻繁,我有注意到也許是因為太過頻繁,有一種聲音開始在檢討被害人,我只能說沒有完美的受害者,也許他們也做錯了某些部分,但這不能改變加害者侵害他人權利的事實。 談了很多最後我
在Metoo運動後,除了公眾人物勇於發聲外,打開社交軟體才發現身邊的人也曾受過或差點遭受騷擾,而且暴力來源很可能也是身邊的人,讓人大受震驚,更加難以接受。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對一些「鋼鐵直男」而言,去判斷這些距離可能太幽微。隨著社會對性騷擾與令人不適的追求之探討,的確使得一些人開始覺得自己本來好像可以做的事情漸漸要變得不能做了。但這不意味著你被剝奪了什麼,而是從現在起,你應該要開始練習你一直沒有好好培養的人際敏感度。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Thumbnail
MeToo事件是因為在台灣演藝圈發生的一連竄的性騷擾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它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反性騷擾運動,揭露了許多隱藏在各行各業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通常涉及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明星與粉絲等。 這些案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深遠的身心影響,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性侵害案件相關人員可能成為的第二受害人的情況,以及對其產生的情緒和心理衝擊。除了性侵害當事受害人外,也需要關注處遇相關人員的壓力與需求,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與協助。
Thumbnail
近年社會對於性侵害的譴責與意識已前進至令人振奮的階段,也漸漸開始鼓勵 MeToo 受害者,勇於道出,不要自己承受壓抑。 或許對受害者而言,每一刻都在掙扎要不要說出口,每一刻都在跟理智抗衡。 可是對於受害者而言,說出口是期望讓標籤脫落,而不是讓標籤被看見。
Thumbnail
要性侵加害者道歉 受害者希望性侵加害者可以向他/她道歉,是一個有點天真善良的要求。如果加害者道歉的話,他/她就是承認他/她的犯罪事實。性侵是一種公訴罪,不是受害者可以和加害者私下了結的事。所以,除非加害者已經準備好接受他/她本來就應該接受的懲罰(白話文:除非他已經準備坐牢、進牢裡接受其它受刑人的懲
Thumbnail
2023年上百起具名舉發的性暴力案件,掀起台灣 #metoo驚天巨浪,受害者在網路上鉅細靡遺地寫下受害經過,也才讓社會大眾明白事件發生的脈絡,與加害者慣用的手法行徑。現代婦女基金會發現人們對被害者最大的疑問是:「事發當下為何不說?」、「現在才說是否別有目的?」然而這樣的疑問困住了許多被害者不敢發聲,
Thumbnail
  我們是否帶著吃瓜心態的點開腥羶色新聞,無意間透過他人被性騷擾的經驗來滿足自己的幻想。一次又一次點閱,無數人的閱讀,造成被害人等比級數次的傷害。
Thumbnail
我昨天接受香港大學研究約會暴力研究的訪談,大概談了兩個多小時,我覺得有幾個點是很值得提出來談一談的。 去年爆出的METOO事件頻繁,我有注意到也許是因為太過頻繁,有一種聲音開始在檢討被害人,我只能說沒有完美的受害者,也許他們也做錯了某些部分,但這不能改變加害者侵害他人權利的事實。 談了很多最後我
在Metoo運動後,除了公眾人物勇於發聲外,打開社交軟體才發現身邊的人也曾受過或差點遭受騷擾,而且暴力來源很可能也是身邊的人,讓人大受震驚,更加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