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他是,但他自己覺得呢?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最近me too議題延燒,每天一爆新聞簡直就在挑戰人們對名人人設翻船的極限,探討被害者的角度太多了!大家都在呼籲被害者勇敢站出來,讓該受到法律制裁的人事物攤在陽光下,幫助這一群ㄧ直以來不敢發聲的受害者,或是教大家怎麼防範、怎麼察覺異樣⋯⋯etc,這部份我想很多專家都提出了很多方法,我就不特別綴述了,我這篇文章想講的,其實是關於「加害者」這件事。
其實不只是螢光幕前知名人物所爆料出來的內容,這波風潮在一般企業、公司裡也逐漸蔓延開來,以往某些上司藉著權力所施加的情緒或不當的肢體語言,也經由匿名的方式在一些平台上傳開,這種轉發與分享的風氣就像病毒一樣的分散出去,也讓原本看似成功或賺錢的公司多了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色彩,要爆料其實很簡單,但問題是,加害者,真的有意識到「不該」做這樣的事嗎?
大家應該不乏看過刑偵劇,也聽過裡頭的台詞「我不知道會這樣,我只是鬧著玩!」「就開個玩笑而已嘛!大家都知道的啊!」到底是真實的「不知道」造成別人不舒服,還是「明知故犯」?坦白說,我寧願相信加害者在說謊,至少說謊就表示在他內心裡還有不為人知的一塊地帶,會在夜深人靜時折磨著他那僅存的良知,他能由心的知道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而最讓人顫慄的就是那種從小到大都不覺得自己有在施壓、欺負與侵犯別人的這種人,覺得對方沒有馬上反應就是不討厭甚至是喜歡,這種一直分不清心理與身體界線的人,才是最頭大的社會與教育問題。
所以講白一點,如果加害者本來就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問題,當事情搬到檯面上來時,要怎麼叫他「真心的懺悔」、「真誠的道歉」?他只是被逼著做這件事而已,刀都架到脖子上了不然?
好吧!希望我以上說的都是胡扯!
希望所有加害者都能意識到自己是ㄧ個「加害者」。
avatar-img
2會員
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焦段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開始創業時,除了一個工程師,其他什麼能運用的資源都沒有,在沒有多餘人力幫助的情況下,我身兼數職,前陣子在看人力銀行資料時突然有個想法,如果把一個小科技公司老闆剛創業時所做的事情全加起來,會有多少名目上的「職稱」?然後再以人力銀行所建議的薪資來看,每個月應該要領多少錢?
一看這個標題就不由自主的想先來個聲明,我認為身為一個媽,無論妳的簡歷裡有多少個經歷,風光的、不風光的、人盡皆知的、講不出口的⋯這些其實都只是在增加妳人生的「寬度」,而只有「母親」這個角色,會讓妳不斷的往內心裡鑿出個「深度」,就像一輩子一定要往妳的內心走出條高速公路,但它沒有交流道...
某天有空在瀏覽一些同業的服務評價,產品好不好用的確很關鍵,但能不能得人心卻不見得是產品「本身」的因素,這一切的一切,其實還是都跟「人」有關。 為什麼買東西要有「售後服務」?又為什麼買了東西有問題要找「客服」,這其實是人內心尋求的一種「安慰」,我會說他是一種人性的渴望,「人」其實都喜歡被「哄」。
仔細想想畢業後也經歷過好幾份工作,但大致就是兩種類型,一種跑外面,一種待裡面。 外面的世界就是遇到什麼樣的客人都有,感覺世界無比遼闊;而待裡面就是自成一小方區域,然後還是什麼樣的同事都有,感覺龍蛇混雜。
開始創業時,除了一個工程師,其他什麼能運用的資源都沒有,在沒有多餘人力幫助的情況下,我身兼數職,前陣子在看人力銀行資料時突然有個想法,如果把一個小科技公司老闆剛創業時所做的事情全加起來,會有多少名目上的「職稱」?然後再以人力銀行所建議的薪資來看,每個月應該要領多少錢?
一看這個標題就不由自主的想先來個聲明,我認為身為一個媽,無論妳的簡歷裡有多少個經歷,風光的、不風光的、人盡皆知的、講不出口的⋯這些其實都只是在增加妳人生的「寬度」,而只有「母親」這個角色,會讓妳不斷的往內心裡鑿出個「深度」,就像一輩子一定要往妳的內心走出條高速公路,但它沒有交流道...
某天有空在瀏覽一些同業的服務評價,產品好不好用的確很關鍵,但能不能得人心卻不見得是產品「本身」的因素,這一切的一切,其實還是都跟「人」有關。 為什麼買東西要有「售後服務」?又為什麼買了東西有問題要找「客服」,這其實是人內心尋求的一種「安慰」,我會說他是一種人性的渴望,「人」其實都喜歡被「哄」。
仔細想想畢業後也經歷過好幾份工作,但大致就是兩種類型,一種跑外面,一種待裡面。 外面的世界就是遇到什麼樣的客人都有,感覺世界無比遼闊;而待裡面就是自成一小方區域,然後還是什麼樣的同事都有,感覺龍蛇混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創傷事件(性創傷、家暴創傷、親密關係暴力創傷、政治創傷)的加害者常常都會合理化自己對人傷害的行為,受害者常常也會在關係中感到混淆:是不是我做了什麼,所以別人才這樣對我?別人才這樣傷害我?不太清楚自己是否哪裡做對或做錯,甚至也會誤以為加害者這樣對待自己的方式是合理的。 職場霸凌也有以上雷同的現象。
我很會記仇,環顧身邊親人朋友跟同事,好像都沒有我這麼記仇,因為我問過好多人,他們都沒有我這麼愛計較。 不是喜歡煽動受害者情緒,而是出自真的關心跟好奇:真的沒事了嗎?常常得到的回答都是:他(她)可能也只是因為......(很體諒的奇怪藉口,我總是驚訝別人的雅量,受傷之於還為對
Thumbnail
MeToo事件是因為在台灣演藝圈發生的一連竄的性騷擾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它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反性騷擾運動,揭露了許多隱藏在各行各業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通常涉及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明星與粉絲等。 這些案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深遠的身心影響,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性侵害案件相關人員可能成為的第二受害人的情況,以及對其產生的情緒和心理衝擊。除了性侵害當事受害人外,也需要關注處遇相關人員的壓力與需求,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與協助。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當你常說別人的時候,其實自己才是最大的惡毒,因為外面世界都是你內心投射出來,只是你渾然不知
Thumbnail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所謂的「攻擊」會有不同的意義存在。 有時是對方真的有惡意,對方可能是被我的某些行為、言語刺激,才來攻擊我。如果對這個類型的說明感興趣,可見我之前的文章:理解對方其實跟同不同情、原不原諒沒有關係。 但有時是對方完全無心、只是隨意地評論一句,或者做了一件他...
Thumbnail
責備使自己成了關係中的被害者,都是因為我,對方或事情才會如此吧! 但這無法解決問題,甚至延伸出受害者情緒 要找出自己能負責的部分,而這時要使用理性來看待事件的發生。 藉由觀察自己
Thumbnail
創傷事件(性創傷、家暴創傷、親密關係暴力創傷、政治創傷)的加害者常常都會合理化自己對人傷害的行為,受害者常常也會在關係中感到混淆:是不是我做了什麼,所以別人才這樣對我?別人才這樣傷害我?不太清楚自己是否哪裡做對或做錯,甚至也會誤以為加害者這樣對待自己的方式是合理的。 職場霸凌也有以上雷同的現象。
我很會記仇,環顧身邊親人朋友跟同事,好像都沒有我這麼記仇,因為我問過好多人,他們都沒有我這麼愛計較。 不是喜歡煽動受害者情緒,而是出自真的關心跟好奇:真的沒事了嗎?常常得到的回答都是:他(她)可能也只是因為......(很體諒的奇怪藉口,我總是驚訝別人的雅量,受傷之於還為對
Thumbnail
MeToo事件是因為在台灣演藝圈發生的一連竄的性騷擾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它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反性騷擾運動,揭露了許多隱藏在各行各業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通常涉及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明星與粉絲等。 這些案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深遠的身心影響,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性侵害案件相關人員可能成為的第二受害人的情況,以及對其產生的情緒和心理衝擊。除了性侵害當事受害人外,也需要關注處遇相關人員的壓力與需求,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與協助。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當你常說別人的時候,其實自己才是最大的惡毒,因為外面世界都是你內心投射出來,只是你渾然不知
Thumbnail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所謂的「攻擊」會有不同的意義存在。 有時是對方真的有惡意,對方可能是被我的某些行為、言語刺激,才來攻擊我。如果對這個類型的說明感興趣,可見我之前的文章:理解對方其實跟同不同情、原不原諒沒有關係。 但有時是對方完全無心、只是隨意地評論一句,或者做了一件他...
Thumbnail
責備使自己成了關係中的被害者,都是因為我,對方或事情才會如此吧! 但這無法解決問題,甚至延伸出受害者情緒 要找出自己能負責的部分,而這時要使用理性來看待事件的發生。 藉由觀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