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孩子的愛是權利還是恩典?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為什麼不能丟掉他的漫畫?我跟他說過不要買這些沒用的東西,叫他整理也不整理,他憑什麼對我生氣?憑什麼罵我?憑什麼對我大聲?他買漫畫的錢還不是我賺給他的錢!」來自母親的憤怒充斥了整個晤談室,她無法接受自己深愛著孩子,卻被孩子憤怒所刺傷,她沒有注意到隱藏在這些情緒字眼的背後,她對孩子傳遞的訊息是「有條件的愛」。

「我這麼愛你,你怎麼能不滿足於我的付出?如果把我的愛收回來,你是不是就會珍惜我、尊重我呢?」因為受傷而想要把愛收回來,透過各種方式想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不是「天生」或「應該」的,期待孩子可以明白自己作為父母的辛苦,這是每個父母都曾有過的內心經驗,

其實不只是親子關係,在所有人際關係中,我們都需要「被理解和尊重」,但身為在親子間擁有較大力量的一方,你/妳是否會為了自己被尊重的需要,「限制」甚至「不允許」孩子有他自己獨立的感受與想法呢? 

這幾日知名親子部落客在文章中提到「私有空間和隱私不是小孩的權利,是福利,是恩典」之後,激盪起一股「父母的愛是權利還是恩典」的論戰。網路上各種說法皆有其道理,每個人的見解和自身成長背景息息相關,都值得反思與尊重。身為心理師,我想到的是幾個在「有條件的愛」之下成長的例子。

「心理師,我根本沒辦法在家裡念書!我們家規定不能鎖門,我媽三不五時就會開門進來,假裝是要放衣服、拿東西,可是我知道她根本不是,她只是想看我在幹麻?有沒有偷上網或看手機!她愈是這樣,我就愈想做!」這是出自青少年的話語,在他心裡「房間並不是可以安心待在裡面的地方」,所以當他有能力可以離開,他寧可去外面念書,「房間不是我的,腳是我的,我走總行了吧?」成了一個不想回家的青年。

很多父母自認非常愛孩子,但是卻因為自己的擔憂和焦慮,過分介入孩子的生活,他們給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不要讓自己擔心受怕,他們抱持的理由大多是「想避免孩子做錯事」、「希望孩子走自己看來正確的方向」、「怕孩子受傷(因為你受傷我會難過)」,可是這類的觀念忽略了「成長過程需要犯錯」,如果你不斷地幫孩子搬走眼前的石頭,你正剝奪了孩子「嘗試的自由」。

「擁有嘗試的自由」對孩子發展出自控力很重要。不斷被壓迫的人一旦擁有自由,總是很容易失控,我想這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所以我們會聽到一些乖學生上大學就沒日沒夜打電動,最後被迫退學的例子。 

晤談室裡常有成人告訴我,自己對某些東西特別沒有抵抗力,回想起來往往和小時候被嚴重剝奪或限制有關,像是一領到錢就要買漂亮女性化的衣服、喜歡的東西非得整套各色系收藏、甚至有人是看到「螃蟹一上桌,非得自己吃完一盤不可!」 

回頭看那個丟掉孩子漫畫的母親,因為她太擔憂孩子,過分介入孩子的物理與心理空間,壓抑了孩子自主選擇與體驗的機會,「漫畫」成了她和兒子間的「獨立之爭」,兒子心裡想著的是「她為什麼總是要逼我,我已經長大了!我不想再被她控制!」看漫畫成了他向母親證明自己獨立的行動,而無法理性地從看漫畫這件事上學習自制,在青少年身上我們常可以觀察到某些反差,在父母以外的其他人面前,他們願意理性思考並學習判斷,不過一回到「家這個獨立戰場」時,就又開始衝動行事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實踐自我,成為自己」的需要,如果無法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支持,為了求生與成長,我們自然會選擇激烈抗議或是向外尋求。從這個角度來看,許多親子間的衝突其實是孩子「想為自己突破困境所做的努力」,他們會對既定的規範提出疑問、會生父母的氣、容易覺得自己是被控制或被壓迫的一方(年幼的孩子確實是處於被限制和保護的狀態)、隨著年齡增長想要爭取更多自由和權利。

親子間因成長而帶來的衝突,可能是幾小時、幾天、甚至幾年,面對這些衝突,雙方都不好受,如果父母想要快速弭平衝突,而說出「你怎麼不想想你花的是誰的錢,住的是誰的地方?」、「我是因為愛你才給你這些!」,只要搬出「父母的愛」和「對家庭的付出」這個最後王牌,孩子好像就只能被壓下去,雙親的愛與付出絕對是無庸置疑的事實,但在孩子獨立成長的脈絡下,強調「你的自由與自主有賴於我的愛與給予」,長遠來說究竟會對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值得每一位父母謹慎深思。


初刊於良醫健康網 2018.03.15

很多人來晤談室處理關於職場的困擾,我在這裡分享一些大家在心理治療之後,自己在職場上的領悟與改變,如果能對正在閱讀文章的你有所助益,那就再好不過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所謂「有毒母親」,指的是對孩子施加精神或肉體上的虐待,或透過束縛、過度干涉,控制孩子的人生,對孩子造成宛如毒害般不良影響的母親。「母女」本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很多女性談著談著慢慢發現自己在缺愛的環境裡長大,最後開始警覺到自己在親子關係裡複製著早年的母女議題,現在自己也成了「有毒的母親」。
當我跟那些缺乏自信、畏懼改變、不敢為自己發聲、不敢成為自己的女性晤談時,會發現在她們內心所有害怕的因素裡,最內層的洋蔥往往是母親對她們說的「理想女兒」咒語,每當她們往前走,都會受到咒語的牽絆,需要花費大量的心力去對抗長存內心的負面信念,讓她們「做自己」的每一步都比別人辛苦。
「心理師,要怎麼要讓孩子學會跟人家分享呢?我好好跟大兒子講,說弟弟還小,而他已經長大了,希望他多包容弟弟,處處讓弟弟一點,結果他還是對弟弟很小氣,一點點事情都要計較,不願意把玩具分弟弟玩,不順他意就尖叫大哭!該怎麼辦呀?」家人常常忘了「較大的孩子其實還是個孩子」,過份高估了大孩子消化情緒的能力。
只要有人際互動就一定會面臨競爭或合作,而且這兩者彼此循環缺一不可,一昧地避免競爭,鼓勵孩子壓抑自己的負向情緒,不見得能減少衝突,反而會阻礙孩子對手足自然地發展出友愛,很多有經驗的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間最融洽最感人的互動,往往發生在激烈衝突之後,因為我們天生就有想要修復關係的能力。
很多時候人們會不自覺地把重大創傷或挫折「隔離」在心智之外,彷彿把受傷組織「包起來」,就可以不影響其他組織的功能,讓人生可以走下去。有些人在選擇離婚之後,就出現社交封閉,甚至讓「離婚」成為自己人生階段性的句點,就像壁虎的尾巴被夾住時,會斷尾求生一樣,對她來說離婚就是斷掉前半段人生以換得生存。
面臨離婚或是已經離婚的女性,需要培養出「獨立」的心理能力,所以晤談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重新孕育出對自己人生的想像」,不管是選擇和伴侶走下去或離開這段關係,要開始能打開心中的眼睛,願意想像自己未來想要的樣子,然後才能投身去改變,讓自己接近想要的生活,而重新孕育出對自己想像這個過程或長或短因人而異。
所謂「有毒母親」,指的是對孩子施加精神或肉體上的虐待,或透過束縛、過度干涉,控制孩子的人生,對孩子造成宛如毒害般不良影響的母親。「母女」本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很多女性談著談著慢慢發現自己在缺愛的環境裡長大,最後開始警覺到自己在親子關係裡複製著早年的母女議題,現在自己也成了「有毒的母親」。
當我跟那些缺乏自信、畏懼改變、不敢為自己發聲、不敢成為自己的女性晤談時,會發現在她們內心所有害怕的因素裡,最內層的洋蔥往往是母親對她們說的「理想女兒」咒語,每當她們往前走,都會受到咒語的牽絆,需要花費大量的心力去對抗長存內心的負面信念,讓她們「做自己」的每一步都比別人辛苦。
「心理師,要怎麼要讓孩子學會跟人家分享呢?我好好跟大兒子講,說弟弟還小,而他已經長大了,希望他多包容弟弟,處處讓弟弟一點,結果他還是對弟弟很小氣,一點點事情都要計較,不願意把玩具分弟弟玩,不順他意就尖叫大哭!該怎麼辦呀?」家人常常忘了「較大的孩子其實還是個孩子」,過份高估了大孩子消化情緒的能力。
只要有人際互動就一定會面臨競爭或合作,而且這兩者彼此循環缺一不可,一昧地避免競爭,鼓勵孩子壓抑自己的負向情緒,不見得能減少衝突,反而會阻礙孩子對手足自然地發展出友愛,很多有經驗的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間最融洽最感人的互動,往往發生在激烈衝突之後,因為我們天生就有想要修復關係的能力。
很多時候人們會不自覺地把重大創傷或挫折「隔離」在心智之外,彷彿把受傷組織「包起來」,就可以不影響其他組織的功能,讓人生可以走下去。有些人在選擇離婚之後,就出現社交封閉,甚至讓「離婚」成為自己人生階段性的句點,就像壁虎的尾巴被夾住時,會斷尾求生一樣,對她來說離婚就是斷掉前半段人生以換得生存。
面臨離婚或是已經離婚的女性,需要培養出「獨立」的心理能力,所以晤談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重新孕育出對自己人生的想像」,不管是選擇和伴侶走下去或離開這段關係,要開始能打開心中的眼睛,願意想像自己未來想要的樣子,然後才能投身去改變,讓自己接近想要的生活,而重新孕育出對自己想像這個過程或長或短因人而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世上有無條件的愛,就只有孩子對父母的愛 父母為子女付出,含辛茹苦養活子女,那是應份的事,把他們帶到這個世上,理應有能力照顧好他們,這是作為父母之本,不需常常被歌頌父母如何偉大。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有條件的,期望他們聽教聽話,懂得感恩,甚或乎要求他們追逐世間的功利,長大成才,供養父母。相反,孩子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老師,你說要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但是他喜歡的我就是不喜歡呀!」 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提出過這樣的困擾,我理解如果硬要家長去陪孩子,那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受,反而對親子關係是有害的。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世上有無條件的愛,就只有孩子對父母的愛 父母為子女付出,含辛茹苦養活子女,那是應份的事,把他們帶到這個世上,理應有能力照顧好他們,這是作為父母之本,不需常常被歌頌父母如何偉大。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有條件的,期望他們聽教聽話,懂得感恩,甚或乎要求他們追逐世間的功利,長大成才,供養父母。相反,孩子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老師,你說要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但是他喜歡的我就是不喜歡呀!」 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提出過這樣的困擾,我理解如果硬要家長去陪孩子,那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受,反而對親子關係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