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心理問題的累積,可以說是這樣的情況:並不是不存在,而是被掩蓋起來而已。或許在當下並沒有感到特別的在意,認為這跟以前碰到的情況差不多,但有誰知道這是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呢?自己的承受耐力是否想像的那麼高呢?當然,自認為脾氣與菩薩的慈悲為懷還相距甚遠,可以做到凡事都不動怒的境界。而在我可能錯了這本書中提到的境界,應該是比較可能做到的,那就是—怒氣會升起,但卻無法改變些什麼。就月光的理解是,遇到會動怒的事情時,還是一樣會生氣,但這份怒氣無法指使自己做任何事。
月光認為,雖說這樣的境界也很不容易了,但至少還有可能做到。自己知道,光是氣溫太高這件事都有可能讓自己發怒,只要再加上一些催化劑,那怒氣就會爆發了。例如加上肚子痛,或是衣服剛好裂開之類的事情,就會達到臨界點而很想發脾氣。所以能夠採取的策略是,盡量把每件事分開處理,不讓事情堆疊在一起,就算要做這種刻意練習,鍛鍊自己的情緒力,也不用常常舉辦。事情來了就一件一件的去解決,儘管自己沒有多工的能力,那就停下其他,專注做好眼前這一件事就行了。
回到遭受情緒攻擊的主題,楊紫瓊到60歲才拿到奧斯卡金像獎的影后,固然是經過不斷的努力,而且她主張說:越努力越幸運,這道理就跟: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是類似的,所以不要因為還遲遲未能達成目標,就停下自己追求的腳步。到底是該認列為沈沒成本,還是只差幾哩路了,誰也不能保證。但更多的是承受著不斷被貼標籤這種負面的攻擊。例如亞洲人,年紀大,臉蛋不夠美麗,只會武打等等,當然可以說,因為心裡很強大,所以不畏懼這種否定,但是呢?這些攻擊真的都消失不見了嗎?
還是這些負面情緒都化整為零,慢慢的侵入著自己的潛意識,連自己都未發覺?等到有一天情緒大爆發了,才發現自己居然是這麼的在乎?即使這看來是微不足道的事?這種二連發的攻擊架構大多是這樣的:你這個人一輩子揀角了(沒出息),如果加以回嘴,就會觸發自動反擊,補上一刀:你怎麼這麼玻璃心,講你一下就不行,果然是真的揀角了!一般人到這個階段,因為已經被連續攻擊兩次,縱然已經出言制止了,還又被補上一刀,傷得更重。所以呢,應該就這樣忍氣吞聲嗎?期待攻擊就這樣停下來?還是應該要迅速出言反擊?
周慕姿老師的建議,是以不卑不亢的話語回覆對方。例如職場新人被老鳥酸說:哎呦,怎麼連這個都不會啊?不是某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嗎?如果這時候回擊,除了會被反擊說:我只是好意關心你一下,我也可以不理你啊!而且日後可能在職場上遭到或多或少的刁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