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大學隨想10:通識課,不該只是畢業學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0 分鐘

如果說,在台灣的大學中什麼課明明很重要,卻長期被忽略,我想「通識課」一定可以排前三名。

「通識課?那不就是一個修滿28學分之後才能畢業的東西嗎?」如果你這樣想的話,那你就錯了— —一堂好的通識課,不但能帶領學生得到更多的知識,甚至可以開啟學生的興趣與未來方向。

通識課的意義

不同於各科系的必選修,通識課的一大目的,是培養學生「可轉移」的能力:這些「可轉移」的能力不一定能真正對應到未來的工作,但有了這些能力後,不管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能擁有更好的發展。

這些能力包含:思辨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合作能力、領導力,以及創造力。這些能力不分類組和科系,是人人都應該具備的。

而通識課在這些軟實力的養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舉例來說,很多通識課會有討論課或分組報告,在完成分組報告的過程中,考驗著學生的合作、表達與溝通技巧,這是一般的課堂上學不到的。

另一方面,通識課因為本身性質的關係,在課程內容上會比本科系的必選修更加有趣、生活化,對於開啟學生的求知欲來說有很大的助益,一個好的通識課老師,甚至能成為學生未來方向的指引,讓學生了解自己未來想追求的知識與夢想。

可惜的是,台灣的大學教育並沒有那麼重視通識課,不少通識課淪為學生衝高分、混學分用的「營養學分」,反而違背通識教育的本意。此外,在技職體系重視實務應用的大方向下,也有些人誤以為技職體系的學生就不需要通識課。

通識課對於學生軟實力與求知慾的養成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在台灣的大學中經常淪為衝分數用的營養學分。

對通識課的迷思1:通識課只是畢業門檻,對學習一點都不重要?

這是我觀察到許多大學生對通識課帶有的偏見,某種程度上這樣的偏見,也是造成台灣大學現場不重視通識課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通識課不但對學習很重要,甚至有些本科必選修學不到的東西,是需要通識課來支撐的。除了前文提到的軟實力之外,另外兩件事也是通識課很重要的學習,那就是「換位思考」與「跳脫框架」。

首先來談談「換位思考」,一般講的換位思考,指的是一個人能不能同理別人、從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不過我這邊講的「換位思考」是另一個意思:指的是「一個人有沒有辦法靈活地從不同學科的角度來看待同一個議題」。

就以最近當紅的「航海王真人版」為例,不同的學科會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這部作品:傳播或藝術科系的同學可能會思考動漫真人化後所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商學院的同學會探討動漫IP所衍生出的經濟效益;日文系的同學可能會從歐美與日本文化的差異比較原作與真人版⋯⋯這些不同的切入點和思考模式,來自不同領域的關注點與該學科本身的思維模式。如果我們只能用自己習慣的方式來思考,就很難發現同一件事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觀點。而通識課的功能之一,就是讓我們能夠看到「不同的學科怎麼看這件事」,進而跳出原有的侷限,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這正是通識課的另一個重要功能:讓我們能夠跳脫框架,去了解更多我們過去無法了解,或不願意了解的那些知識。在了解的過程中,我們也在逐漸跳脫自身思考習慣的束縛,並將原有的知識與新觀念結合,碰撞出更多不同的思想。

正是因為通識課具有這樣的功能,通識課對於學習的意義才更顯重要。

近期大熱的「航海王」真人版影集,不同科系的同學可能會從不同的觀點和角度來分析這部影集造成的社會現象(圖片來源:https://news.agentm.tw/253331/)

近期大熱的「航海王」真人版影集,不同科系的同學可能會從不同的觀點和角度來分析這部影集造成的社會現象(圖片來源:https://news.agentm.tw/253331/)

對通識課的迷思2:技職體系的學生不需要通識課?

另一種對通識課的誤解,是認為技職體系的學生不需要通識課,實際上,技職體系的學生不但需要通識課,且對於應用、實務導向的技職生來說,通識課更是他們重要的學習機會,甚至對技職體系的學生來說,他們比一般大學的學生更需要通識課的訓練。

技職體系如五專、科大等因為強調實務操作,學校的課程安排大多以職場上的技能為主,而相對一般大學較少有博雅性質、以思考、溝通能力養成為主的課程,因此通識課對技職學生來說,正好補足了這個缺口。

另外,技職體系的學生因為比起普通高中更早分流,學生大多在高職、五專階段就選定專業科系,因此更需要透過通識課培養學生對不同知識的基礎素養。

技職體系的學生因為比起普通高中更早分流,因此更需要透過通識課培養學生對不同知識的基礎素養

我的通識經驗:好的通識老師帶你上天堂

談完了我對通識課的看法之後,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我在大學上過各種不同的通識,雖然也有遇過上課很混、不認真的老師,但大部分的通識老師都非常用心備課,也很努力地想把自己的所學傳達給學生。對於這些老師的付出,我非常感謝,也希望能把他們用心規劃的課程內容讓更多人知道。

在政大這四年修過的通識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由台史所的林果顯老師開設的「近代台灣歷史與人物」和由廣告系的林日璇老師所開設的「數位遊戲與社會」這兩堂課。

在「近代台灣歷史與人物」這堂課上,我們會票選不同時代的一到兩個代表人物,從他們的角度來看當時的歷史。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期中報告的大稻埕參訪活動,在實地參訪歷史現場的過程中,我也體會到歷史的學習不能只是看書,而應該要親身感受事件與人物生活過的地方。

「數位遊戲與社會」則是我很喜歡的另一堂通識課,開課的林日璇老師本身就是一個遊戲迷,除了可以和老師、同學互相交流遊戲話題之外,課堂上也能學到很多關於遊戲的知識!更棒的是,老師會邀請很多學界或業界的遊戲相關工作者前來演講,讓這堂課又有了一種不一樣的風景!

通識課,不應該只是畢業門檻,或是為了衝分數而修的營養學分,而是開啟學生對於新知識的想像,這也是我對於通識課的期許!



avatar-img
32會員
44內容數
「大學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這是我從大一開始,便不斷在思考的問題。在過去,大學被視為是培養學術人才的搖籃,而到了近代,大學則逐漸與產業接軌,成為產業人力資源的重要來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蔚藍Azur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或許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他們有淵博的知識,常讓人覺得聰明,卻又有著講話白目、不懂察言觀色、生活白痴的特點。另一方面,他們的肢體動作不協調、也常常聽錯話,讓人哭笑不得。事實上,這樣的人可能是未被發現的非語文學障者。本書作者患有ADHD與非語文學障,也因此她更能同理障礙者,並以「特教」為她的人生志業。
隨著跨領域整合的風潮逐漸興盛,越來越多大學設立不分系學位,讓高中生能夠打破傳統科系的框架,培養多元能力。然而筆者也觀察到,有些就讀於不分系的同學與學弟妹,在進入不分系後反而覺得自己不適合這樣的學習方式。因此今天想要和聊聊「大學不分系」以及誰適合唸不分系。
在日本旅遊,除了青旅與airbnb之外,網咖/漫畫咖啡廳也是不錯的選擇。和台灣網咖主要是以上網與休息為主不同,日本的網咖相當重視「住」的功能,不但有衛浴、洗衣機等設備,更有提供免費的早餐、飲料吧與冰淇淋。這篇文章算是一偏簡單的日本網咖住宿心得。
在台灣,大部分人在選擇科系時,經常會直接將「科系」 與未來的工作,甚至是人生規畫連結,造成許多高中生對於選科系產生了「選錯就會完蛋」的焦慮感,但事實上,就算選錯了科系,又沒辦法轉系,還是能透過其他方式轉換跑道,真正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在大學期間找到你的熱情與興趣。
從以前到現在,社會就不斷地告訴我們「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並給了我們許多「成功模式」的範本,彷彿只要按照這些劇本走,我們就能擁有安穩生活與順遂的人生。然而,通常真正獲得大量財富的,反而是那些能跳脫既定道路開創新局的創造者,而這些創造者們除了為自己帶來財富之外,也為更多人帶來成功的機會。
現代社會的變動,比過去都還來得更快,根據中國教育家朱永新的統計,現在的知識在未來有83%以上沒有用處。我們習以為常的學習方式,已無法完全應對面對難以預測的未來。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教育更應該從過去被動的灌輸知識,轉為引發學生的求知慾與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成為主動的知識追求者。
或許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他們有淵博的知識,常讓人覺得聰明,卻又有著講話白目、不懂察言觀色、生活白痴的特點。另一方面,他們的肢體動作不協調、也常常聽錯話,讓人哭笑不得。事實上,這樣的人可能是未被發現的非語文學障者。本書作者患有ADHD與非語文學障,也因此她更能同理障礙者,並以「特教」為她的人生志業。
隨著跨領域整合的風潮逐漸興盛,越來越多大學設立不分系學位,讓高中生能夠打破傳統科系的框架,培養多元能力。然而筆者也觀察到,有些就讀於不分系的同學與學弟妹,在進入不分系後反而覺得自己不適合這樣的學習方式。因此今天想要和聊聊「大學不分系」以及誰適合唸不分系。
在日本旅遊,除了青旅與airbnb之外,網咖/漫畫咖啡廳也是不錯的選擇。和台灣網咖主要是以上網與休息為主不同,日本的網咖相當重視「住」的功能,不但有衛浴、洗衣機等設備,更有提供免費的早餐、飲料吧與冰淇淋。這篇文章算是一偏簡單的日本網咖住宿心得。
在台灣,大部分人在選擇科系時,經常會直接將「科系」 與未來的工作,甚至是人生規畫連結,造成許多高中生對於選科系產生了「選錯就會完蛋」的焦慮感,但事實上,就算選錯了科系,又沒辦法轉系,還是能透過其他方式轉換跑道,真正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在大學期間找到你的熱情與興趣。
從以前到現在,社會就不斷地告訴我們「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並給了我們許多「成功模式」的範本,彷彿只要按照這些劇本走,我們就能擁有安穩生活與順遂的人生。然而,通常真正獲得大量財富的,反而是那些能跳脫既定道路開創新局的創造者,而這些創造者們除了為自己帶來財富之外,也為更多人帶來成功的機會。
現代社會的變動,比過去都還來得更快,根據中國教育家朱永新的統計,現在的知識在未來有83%以上沒有用處。我們習以為常的學習方式,已無法完全應對面對難以預測的未來。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教育更應該從過去被動的灌輸知識,轉為引發學生的求知慾與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成為主動的知識追求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許多學生可能會抱怨學校所學的知識在未來生活中用處不大,然而這篇文章探討了學校教育的真正意義。學校課程不僅僅是教學科知識,更是培養學生日後面對挑戰必備的各種能力,包括邏輯思維、時間管理、情緒調適和人際關係等。這些經驗為學生將來的獨立思考和有效溝通打下基礎,讓他們能在社會中立足。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補習這件事情。文章展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特別是在學習習慣和考試準備上的缺失。作者強調了自我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教師在培養學生學習習慣上的角色。這是一篇對於教育反思的碎片式思考。
近幾年在大學兼任通識課程,從一開始完全不知該怎麼教書,到幾年後領悟到,通識課所需要的不是傳遞多麼高深、艱澀的知識內容,而是引導學生稍微地體會,不同的學科如何看待問題的視角。
Thumbnail
有時我會想,有一些很重要的知識,為什麼國小到高中,都幾乎不會教 而這些東西,往往要課外學習或部分大學通識課時才接觸到?
Thumbnail
在大學是自由聽課的,進入異派的世界。 學習是因為對知識的好奇心還是對知識的虛榮心? 引不起自己的一丁點興趣或「感動」便是對自己沒有任何意義的學習。 該如何陶冶自己的人格,比學生該學些什麼還重要。 在本書中我看見作者心目中身為學生的熱血,而這些熱血來自於「犯錯」,不是違反倫理道德或法律,而
這篇文章是作者對自己學業與職涯的反思,從高中的選擇到工作經驗,探討了學歷與實際能力之間的關係。作者分享了與學弟的互動,以及對臺灣教育體制的看法,認為學校教育應該與生活和工作相結合,而非僅僅應付考試。透過個人的經歷和對於學校教育的批評,表達了對於學習意義的思考。
Thumbnail
越來越多人思考大學教育是否必要,隨著時代變遷,什麼才是學習關鍵? 主動學習能力比學歷更重要,學習多元化,探討學習思維正隨科技變革。
Thumbnail
臺灣現行教育體制所使用的教科書內容,其難度是針對全國學生平均水平所編撰,換句話說,孩子們所學習的科目知識正在逐年簡易化。多數孩子對這還未有任何感受,但對於處在各校頂層的孩子們來說,僅是停留在表層的知識已不能滿足他們,他們追求更深入、更自由、更豐富的課程。
學期即將結束,按照過往的慣例,我都會跟同學們分享一點我在學習上的心得。作為一個在學術界打混多年的學徒,有機會到大學的課堂上教授通識課,對我來說,是很好的經歷,因為「通識課」的目標並非教導艱深的知識(不同於專門系所的課程目標),而是要讓學生能夠「博通」(姑且無論通識課是否淪為營養學分的問題)。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許多學生可能會抱怨學校所學的知識在未來生活中用處不大,然而這篇文章探討了學校教育的真正意義。學校課程不僅僅是教學科知識,更是培養學生日後面對挑戰必備的各種能力,包括邏輯思維、時間管理、情緒調適和人際關係等。這些經驗為學生將來的獨立思考和有效溝通打下基礎,讓他們能在社會中立足。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補習這件事情。文章展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特別是在學習習慣和考試準備上的缺失。作者強調了自我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教師在培養學生學習習慣上的角色。這是一篇對於教育反思的碎片式思考。
近幾年在大學兼任通識課程,從一開始完全不知該怎麼教書,到幾年後領悟到,通識課所需要的不是傳遞多麼高深、艱澀的知識內容,而是引導學生稍微地體會,不同的學科如何看待問題的視角。
Thumbnail
有時我會想,有一些很重要的知識,為什麼國小到高中,都幾乎不會教 而這些東西,往往要課外學習或部分大學通識課時才接觸到?
Thumbnail
在大學是自由聽課的,進入異派的世界。 學習是因為對知識的好奇心還是對知識的虛榮心? 引不起自己的一丁點興趣或「感動」便是對自己沒有任何意義的學習。 該如何陶冶自己的人格,比學生該學些什麼還重要。 在本書中我看見作者心目中身為學生的熱血,而這些熱血來自於「犯錯」,不是違反倫理道德或法律,而
這篇文章是作者對自己學業與職涯的反思,從高中的選擇到工作經驗,探討了學歷與實際能力之間的關係。作者分享了與學弟的互動,以及對臺灣教育體制的看法,認為學校教育應該與生活和工作相結合,而非僅僅應付考試。透過個人的經歷和對於學校教育的批評,表達了對於學習意義的思考。
Thumbnail
越來越多人思考大學教育是否必要,隨著時代變遷,什麼才是學習關鍵? 主動學習能力比學歷更重要,學習多元化,探討學習思維正隨科技變革。
Thumbnail
臺灣現行教育體制所使用的教科書內容,其難度是針對全國學生平均水平所編撰,換句話說,孩子們所學習的科目知識正在逐年簡易化。多數孩子對這還未有任何感受,但對於處在各校頂層的孩子們來說,僅是停留在表層的知識已不能滿足他們,他們追求更深入、更自由、更豐富的課程。
學期即將結束,按照過往的慣例,我都會跟同學們分享一點我在學習上的心得。作為一個在學術界打混多年的學徒,有機會到大學的課堂上教授通識課,對我來說,是很好的經歷,因為「通識課」的目標並非教導艱深的知識(不同於專門系所的課程目標),而是要讓學生能夠「博通」(姑且無論通識課是否淪為營養學分的問題)。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