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制公教退撫惡改主因為低劣管理而非「未足額提撥」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簡稱「全教總」)最近所發出的問卷中,第一題便出現錯誤觀念,該錯誤觀念為「『歷年未足額提撥』是造成退撫基金潛藏負債的最大原因」。

為何「歷年未足額提撥」本身就是一個假議題呢?因為像舊制退撫這類確定給付制退休金,其合理提撥率的產生會與長期投資收益率、工作年資(繳費期)、平均餘命、所得替代率…等參數連動,而我國的舊制退撫長期未明定長期投資績效標準,所以,在缺乏此參數的狀況下,根本無從得知合理的提撥率是多少,故「未足額提撥」是一個假議題。

讓我們來看看198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Franco Modigliani如何計算提撥率與投資收益率的連動變化。(圖1)

raw-image

圖1顯示,在預設繳費期40年,所得替代率50%的情況下,當投資收益率為0%的時候,提撥率高達20%,但是,當投資收益率到達6%的時候,提撥率只要3.26%即可。由此可知,提撥率會隨著投資收益率變化,是否為「足額提撥」要在其他的參數皆已確定的情況下,才能確定。

我國舊制退撫最大的問題就是根本沒有訂定長期收益率,而且自民國85年成立直到104年,收益率更低到只有2.76%,遠遠低於國際優秀退休金預設的績效標準7%。(圖2)

raw-image

在退休基金管理優異的國家,不會出現沒有訂定長期收益率的狀況。舉例來說,加拿大安大略教師退休計劃,在1991年開始私營化之後,就訂定投資績效標準為真實收益率4.5%,而其在1991年到2000年這10年間,只有1994年沒達到績效標準(圖3)

raw-image

如果我們回頭檢視圖1可以發現,若舊制退撫的27年的投資收益率僅有3.58%(圖4),相對應的提撥率一定偏高。但如果舊制退撫的投資收益率能像安大略教師退休計劃一樣,自1991年私營化到2022年,長期投資收益率能高達9.5%,為目前舊制退撫的2.65倍,提撥率就可以降低(圖5)。

raw-image
raw-image

講到這裡,也許有人想問:

投資一定有賺有賠,如何能訂定長期績效標準呢?讓我們以元大台灣50(0050)為例。

0050的投資策略是以完全複製的指數化操作策略,追蹤臺灣50指數之績效表現,所以,我們就可以用臺灣50指數作為績效標準,檢視0050的投資表現。(圖6)

raw-image

以退休基金來說,若是不追指數,而是訂定績效標準,就依照金融商品的投資收益率做資產配置,以達成投資績效。

舉例來說:

澳洲超級年金中的穩定型(stable)基金,長期績效標準是真實收益率1.5%(CPI指數外加),於是,它的資產配置就較為保守(圖7),將大約6成的資產放在固定利率資產和現金。

raw-image

反觀澳洲超級年金中,績效標準較高的平衡型(Balanced)基金,由於它的長期投資績效標準為真實收益率4%,因此,在其資產配置中,接近6成的資產放在股票和私募股權(圖8)

raw-image

由此可知,過去政府所稱「舊制退撫基金破產的罪魁禍首是『未足額提撥』」,其實是政府企圖掩蓋其退撫基金管理不彰的話術,而全教總所發出有關退撫基金的問卷,第一題便明顯觀念錯誤,隨著政府的話術起舞。一個全國性教師組織,對退休金的基本概念如此不清,不禁讓人為教師退休權益感到憂心。

現代管理學大師彼得·斐迪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曾指出,影響全球退休金管理的四大因素為:(1)政治機構問題;(2)退休金合同和風險問題;(3)投資理念問題;(4)退休金監督和管理問題。這四大因素正是我國由政府管理的各退休基金(公教新舊制退撫、勞動基金…等)所面臨的問題。因此,若我國的人民退休金要有保障,首先要做的是要求政府退出管理,因為,政府的不當管理才是造成各退休基金不足的元凶。


avatar-img
95會員
166內容數
自從新教師法暨退休新制實施後,教育職場遭逢鉅變。因此,此專題會探討教育職場狀況與風險,以幫助更多人瞭解教育職場的實際狀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綠園嬿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退休基金管理財團法人化早已是國際趨勢,可是,考試院和銓敘部對此法案始終推三阻四,甚至將其汙名化,與國際趨勢相悖。由於他們的逃避改革和僵化,造成公教人員的退休基金遲遲無法透明化,更無從得知其實際運作狀況。
2022年,美國前國務卿龐培歐來我國爭取我國退撫基金、勞退基金投資Anarock基金公司。儘管我國政府已信誓旦旦已拒絕此事,但是,由於退休基金由政府管理,這類事件就可能會層出不窮。唯有政府退出退休基金管理,才能杜絕政治干預退休基金管理。
許多人會用勞保和公教退撫的退休收入做比較,事實上,用這兩者做比較是不適宜的,因為公教退撫每個月的繳費是勞保的兩倍以上,所以,繳得多而領得多是理所當然的。
退撫基金自成立以來,都以黑箱方式運作。外界有任何質疑都用「專業」搪塞,好像只要拿出專業的盾牌,就可以化解外界的質疑。事實上,國外以專業管理的退休基金,皆十分透明。反觀我國口口聲聲喊「專業」的退撫基金,27年的投資績效只有3.58%,僅有國際績效標準的一半。所以,政府不能用「專業」逃避監督。
在我國,軍公教勞的退休基金皆由政府管理,問題是,政府由於投資績效不彰,導致確定給付制基金一一出現破產危機,而確定提撥制基金則出現績效過低,累積不足,讓計劃成員有退休金不足的風險。因此,政府應仿效OECD國家,退出退休金管理,以私營化方式經營,方能提高投資績效,人民的老年生活才有保障。
我國由政府管理的退休基金,長期投資表現向來很糟,遠遠比不上先進國家所設定的投資表現。就實務面而言,退休基金最重要的不是短期投資績效,而是長期。更重要的是,退休金計劃成員(公教勞)想看到的不是投資績效不佳的藉口,而是優異的投資表現。唯有投資表現良好,公教勞的退休生活才有保障。
退休基金管理財團法人化早已是國際趨勢,可是,考試院和銓敘部對此法案始終推三阻四,甚至將其汙名化,與國際趨勢相悖。由於他們的逃避改革和僵化,造成公教人員的退休基金遲遲無法透明化,更無從得知其實際運作狀況。
2022年,美國前國務卿龐培歐來我國爭取我國退撫基金、勞退基金投資Anarock基金公司。儘管我國政府已信誓旦旦已拒絕此事,但是,由於退休基金由政府管理,這類事件就可能會層出不窮。唯有政府退出退休基金管理,才能杜絕政治干預退休基金管理。
許多人會用勞保和公教退撫的退休收入做比較,事實上,用這兩者做比較是不適宜的,因為公教退撫每個月的繳費是勞保的兩倍以上,所以,繳得多而領得多是理所當然的。
退撫基金自成立以來,都以黑箱方式運作。外界有任何質疑都用「專業」搪塞,好像只要拿出專業的盾牌,就可以化解外界的質疑。事實上,國外以專業管理的退休基金,皆十分透明。反觀我國口口聲聲喊「專業」的退撫基金,27年的投資績效只有3.58%,僅有國際績效標準的一半。所以,政府不能用「專業」逃避監督。
在我國,軍公教勞的退休基金皆由政府管理,問題是,政府由於投資績效不彰,導致確定給付制基金一一出現破產危機,而確定提撥制基金則出現績效過低,累積不足,讓計劃成員有退休金不足的風險。因此,政府應仿效OECD國家,退出退休金管理,以私營化方式經營,方能提高投資績效,人民的老年生活才有保障。
我國由政府管理的退休基金,長期投資表現向來很糟,遠遠比不上先進國家所設定的投資表現。就實務面而言,退休基金最重要的不是短期投資績效,而是長期。更重要的是,退休金計劃成員(公教勞)想看到的不是投資績效不佳的藉口,而是優異的投資表現。唯有投資表現良好,公教勞的退休生活才有保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勞動基準法》有關勞雇雙方可協商延後強制退休年齡之規定,已於今(113)年8月2日正式施行。 勞動部表示,勞工年滿65歲繼續工作,得繼續參加勞工保險。嗣後離職退保請領勞保老年年金給付,因年金之年資採計無上限,並設有展延年金給付機制,可增進高齡勞工之老年年金給付權益。 逾五成七退休勞工月領不到2
Thumbnail
94年7月1日導入勞退新制,在94年7月1日之後進入職場者,一律適用新制退休金,而在之前的勞工可選擇舊制或5年內改為新制。當時我是84年進入公司,有10年舊制年資,最後我選擇新制或舊制?後面公布,先來看勞工退休金新制、舊制差異有哪些?   1.帳戶所有權: 舊制帳戶屬於雇主 新制帳戶屬於勞工
Thumbnail
大家會統計上班期間總所得多少嗎? 今天來統計一下,早期工作不算,以我最後這個工作84年到109年上班25年總所得: 一.    名目薪資:2223萬 二.    實領薪資:2028萬 說明:原薪資扣除勞健保、勞退6%自提、福儲6%自提、所得稅預扣。 三.    福儲基金:299萬 說明:
Thumbnail
公教人員退休制度於112年7月1日由原本的「確認給付制」改為「確認提撥制」,並加入投資規劃組合供同仁選擇,所以提升個人財商FQ日益重要,回想從小求學歷程中,談及理財規劃課程是少之又少,即使是修讀商學院學員看了艱澀難懂的經濟學理論,也只能感嘆跟實際生活理財落差極大,接下來小編呢會陸續編輯理財小學堂
Thumbnail
勞退新制從民國94年7月起開始實施,大家都知道雇主要強制提繳不低於薪資級距6%的金額,勞工個人也可以自願提繳不超過6%的金額,但或許很多人不知道,原來退休後提領的退休金也可能需要繳稅。 退休金提繳的金額同健保一樣有個分級表,只要有實際工資或執行業務所得就可以提繳,最低級距為1,500元,6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小畢,選擇投資指數化投資的人,目的除了讓資產對抗通膨外,還有就是要能提供退休後的生活開銷,但是退休後每年要從資產中提領多少作為生活費,才不會發生錢花光,人卻還在的狀況呢? 目前比較廣為人知的應該就是所謂的4%提領法則,最早是由美國財務顧問威廉班根,在1994年的研究提出,他設定投資
主計總處公布台灣家庭財富分配的情況,這是30年來第一次正式公布。資料顯示,2021年台灣前20%家庭平均財富總額達到5,133萬元,是最後20%家庭平均財富的66.9倍;家庭財富分配的吉尼係數為0.606。這兩項數據都比主要國家來得低,因此主計總處說台灣的財富分配較為平均,國人不必太擔心。但是,如果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小畢,照著自己的退休計畫和目標一步步前進後,好不容易達到退休目標,想說總算可以開始享受自己的退休人生,但是現實可能並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因為退休後的運氣決定你的退休生活,有可能變得更好也有可能變得更壞,你可能會想說我都存到目標的金額了,為什麼運氣會影響退休品質呢?原因就在於退休後報酬的順序
Thumbnail
「後收型基金」,顧名思義,一般我們申購基金都是在交易的當下就付手續費,但是後收型基金則是依你賣出的時間點來決定手續費!四年以上不用收手續費。因此很多理專的話術都是用「基金公司鼓勵大眾長期投資,所以投資人有放長期的話,基金公司就會給予相對的優惠」等等,諸如此類的推銷詞,但是殊不知…
Thumbnail
付出這麼多的委外代操費用與主動交易的摩擦成本,還要冒著委外代操得標的投信衍生弊案的風險,得到這樣的成果,有符合廣大勞保投保人的最大共同利益嗎?
Thumbnail
《勞動基準法》有關勞雇雙方可協商延後強制退休年齡之規定,已於今(113)年8月2日正式施行。 勞動部表示,勞工年滿65歲繼續工作,得繼續參加勞工保險。嗣後離職退保請領勞保老年年金給付,因年金之年資採計無上限,並設有展延年金給付機制,可增進高齡勞工之老年年金給付權益。 逾五成七退休勞工月領不到2
Thumbnail
94年7月1日導入勞退新制,在94年7月1日之後進入職場者,一律適用新制退休金,而在之前的勞工可選擇舊制或5年內改為新制。當時我是84年進入公司,有10年舊制年資,最後我選擇新制或舊制?後面公布,先來看勞工退休金新制、舊制差異有哪些?   1.帳戶所有權: 舊制帳戶屬於雇主 新制帳戶屬於勞工
Thumbnail
大家會統計上班期間總所得多少嗎? 今天來統計一下,早期工作不算,以我最後這個工作84年到109年上班25年總所得: 一.    名目薪資:2223萬 二.    實領薪資:2028萬 說明:原薪資扣除勞健保、勞退6%自提、福儲6%自提、所得稅預扣。 三.    福儲基金:299萬 說明:
Thumbnail
公教人員退休制度於112年7月1日由原本的「確認給付制」改為「確認提撥制」,並加入投資規劃組合供同仁選擇,所以提升個人財商FQ日益重要,回想從小求學歷程中,談及理財規劃課程是少之又少,即使是修讀商學院學員看了艱澀難懂的經濟學理論,也只能感嘆跟實際生活理財落差極大,接下來小編呢會陸續編輯理財小學堂
Thumbnail
勞退新制從民國94年7月起開始實施,大家都知道雇主要強制提繳不低於薪資級距6%的金額,勞工個人也可以自願提繳不超過6%的金額,但或許很多人不知道,原來退休後提領的退休金也可能需要繳稅。 退休金提繳的金額同健保一樣有個分級表,只要有實際工資或執行業務所得就可以提繳,最低級距為1,500元,6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小畢,選擇投資指數化投資的人,目的除了讓資產對抗通膨外,還有就是要能提供退休後的生活開銷,但是退休後每年要從資產中提領多少作為生活費,才不會發生錢花光,人卻還在的狀況呢? 目前比較廣為人知的應該就是所謂的4%提領法則,最早是由美國財務顧問威廉班根,在1994年的研究提出,他設定投資
主計總處公布台灣家庭財富分配的情況,這是30年來第一次正式公布。資料顯示,2021年台灣前20%家庭平均財富總額達到5,133萬元,是最後20%家庭平均財富的66.9倍;家庭財富分配的吉尼係數為0.606。這兩項數據都比主要國家來得低,因此主計總處說台灣的財富分配較為平均,國人不必太擔心。但是,如果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小畢,照著自己的退休計畫和目標一步步前進後,好不容易達到退休目標,想說總算可以開始享受自己的退休人生,但是現實可能並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因為退休後的運氣決定你的退休生活,有可能變得更好也有可能變得更壞,你可能會想說我都存到目標的金額了,為什麼運氣會影響退休品質呢?原因就在於退休後報酬的順序
Thumbnail
「後收型基金」,顧名思義,一般我們申購基金都是在交易的當下就付手續費,但是後收型基金則是依你賣出的時間點來決定手續費!四年以上不用收手續費。因此很多理專的話術都是用「基金公司鼓勵大眾長期投資,所以投資人有放長期的話,基金公司就會給予相對的優惠」等等,諸如此類的推銷詞,但是殊不知…
Thumbnail
付出這麼多的委外代操費用與主動交易的摩擦成本,還要冒著委外代操得標的投信衍生弊案的風險,得到這樣的成果,有符合廣大勞保投保人的最大共同利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