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William Rawlins曾做過一項關於友情的調查,發現那些進入成年中期的人們更傾向于把友情定義為不是時時刻刻在一起,而是一種“知道 ta 在那裡”的關係。
這不是因為人們不願意付出時間精力去維繫友情,而是可以支配的時間精力實在太少,因此對待友誼不得不多了一份不強求的態度。
但其實,這對於友誼品質的要求是更高的,許多朋友會在你不需要 ta 或是難以顧及 ta 時,就永遠地離開你。可以說,一份能捱過你不需要的時間,在你需要時又會出現的友情,才是一份真正意義上的“成熟的友誼”。
它能在你需要時給予陪伴和支援,又不會對你時間精力的投入過於苛刻,是一種能讓你感到更自在、自由的關係。
你也擁有這樣成熟的友誼嗎?可以對照以下7條標準看看。如果還沒有的話,也可以試試看我在結尾提供的3個小辦法哦~
1. 成熟的友情不一定是深刻的友情
深刻指的是你們不一定是對彼此瞭若指掌或是見證過彼此重大時刻的人。只要是相互欣賞的、可以有效交流的、可以相互依靠的,就能發展出一段成熟的友誼。
這份友誼最大的價值在於,你們即便沒有參與對方的過去,也能互相理解對方的現在;你們不一定陪伴過彼此的至暗時刻,卻也能給對方提供正面的情緒支援。
如果我們的生命中存在和我們共同成長、深刻交織的人,那是極其幸運的。但我們不用苛求每段友誼都是這樣的深度,微光也是值得珍惜的溫暖。
2. 你們能夠摘掉彼此的標籤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逐漸戴上越來越多的社會身份的標籤,例如xx的配偶,xx的父母,xx公司的員工,也會習慣性地用社會標籤來記住對方,並判斷 ta 是否值得我們來往。 雖然有些關係的建立本身是帶有目的性的,例如我們在一些事上需要 ta 的個人能力或是社會資源的幫助,所以我們才希望和 ta 建立關係。但當你們擁有了成熟的友誼,即使你們的相識是功利的,現在的你們仍然能夠看到彼此真正、完整的模樣。 對於你們而言,當你們想到對方的時候,腦海中會浮現 ta 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ta 喜歡的口味、ta 身上的趣事等等,ta 在你眼裡是一個鮮活完整的個體,而不是貼滿社會標籤後,體面但失真的狀態(Kala, 2019)。
3. 你們的關係經得起他人的挑撥和詆毀
成年人的友情不是排他的,也正因為如此,多人的友情會存在一定的競爭性,從而引發嫉妒。 而一段成熟的友情是經得起他人的挑撥和詆毀的。我們不會因為他人的轉述就立刻相信對方真的說了這樣的話,或是真的表達了如此負面的意思,因為我們一旦和他人建立了成熟的友情,就會存在著基本的信任、理解和承諾(Oswald, 2006)。
同時,一段成熟的友情是建立在雙方都是成熟的個體之上的。這意味著我們能理解並認同友誼的複雜性,不會去苛求這段關係的完美性。
我們能理解好的友誼不代表對方要事事以我們為重。例如,在你需要幫助而 ta 難以提供的時候,你不會埋怨 ta 不夠掏心掏肺;而 ta 在你因工作或是其他突發情況,不得不臨時爽約時,也不會指責你不重視 ta。 因此,當你們在面對挑撥離間的時候,你們能夠保持對這段關係的信心和耐心,等待進一步的驗證後再做出決定,而不是因為他人的兩三句風言風語就起了疑心,主動拉開兩人間的距離。
4. 你們瞭解對方的缺點,並選擇在這段關係中包容
停止追求的不只是“完美的關係”,還有“完美的個人”。 在和 ta 的相處中,你們會慢慢發現對方的缺點,也會覺察到自己的問題。關鍵在於,你們都清楚地知道對方的缺點並不影響這段關係對你的價值。
在包容對方的小毛小病的時候,你不會覺得自己是為了關係退步、忍讓的那一個,因為這些缺點和 ta 能帶給你的正面價值比起來不足一提,並且你相信對方也會一樣包容著你。 因此,當你們之間出現矛盾的時候,你們也會積極地解決(Oswald, 2006)。正因為你們知道彼此的不完美,才更願意付出努力來讓對方感受到自己對這段關係的誠意和承諾。
5. 你們都明確這段關係的邊界,並尊重、理解彼此的邊界
我們生命中會出現很多給我們不同體驗、感受的朋友,只要你們之間是平等尊重,在彼此需要時能給予相互支援與陪伴的,都可以稱得上是成熟的友情(Hays, 1985)。
比如你們的相處通常是在一起吃喝玩樂,聊聊生活八卦,那麼你們都不會嚴肅地提起對生活的焦慮或是其他深刻的思考;又或者你和 ta 在一起總是交流工作事業上的困難,談談對社會問題的看法,那麼你也能理解對方不會提出和你一起去吃喝玩樂消磨時光的邀約。 可以說,在一段成熟的友誼中,兩個人對彼此的“友情定位”是一致的,雙方也會默契地遵守並維護這條邊界。雖然打破邊界可能會讓你們的關係昇華,但更可能讓你們覺得自己在這段關係中變得不舒服了。
6. 你們在一起時,能給對方提供高品質的陪伴
你們不一定會常常計畫見面,但會在每一次見面時給對方提供高品質的陪伴(Sarason, 2001)。 比如,會關心對方在無法相見的日子裡都經歷了什麼,而不是隨口一問就拋在腦後;會給對方送禮物,或是留下一起參加活動後得到的紀念品,希望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留下有形的回憶;在面對對方的負面情緒時,也會知道 ta 究竟是為了什麼而生氣,而不是敷衍地用“抱抱”來應付回答。
7. 你們會互利互惠,並且不會覺得是在相互利用
Rawlins在1992年提出了一系列友情辯證互動原則,他指出,一段成熟的友誼中,必須包含“情感性和工具性(affection and instrumentality)”的自由。 有些人會批判帶有目的性的友情,認為這樣的友情是不純粹的,是在利用朋友。然而,有來有往的幫助行為,其實可以被視為支持性的、互惠的友誼維護行為(Oswald, 2004)。
在成熟的友誼中,兩個人不僅不會刻意地回避對方的“工具性”,甚至還能借這些互動來增進感情。 這樣的互惠互利並不限於經濟上的幫助。 可能你會認為,在兩個人的社會身份差距較大的時候,持有資源較少的那個人就是在占對方的便宜。其實不然。只要這段友情能建立,就證明了 ta 也能提供給對方對方想要的東西,而這個東西並不一定是物質的,可能 ta 是一個包容性特別強、能夠治癒他人的人,也可能是因為 ta 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所建樹,和 ta 交流總能獲得新的視角和啟發。
那麼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現有的一段友誼能走向成熟,彼此的關係能更長久,具體可以怎麼做呢?在這裡給大家提供了3個小方法:
1. 時不時地關心對方的近況
形式化的生日祝福,或是輕飄飄的朋友圈點贊,對於友情的維護來說是效果甚微的。想要有效地維護友誼,不但需要兩個人的交流,更需要有品質的分享和對話。 我們沒有必要事無巨細地與對方分享生活中的點滴,但可以跟對方分享一些對於自己來說很重要的事件,這樣能讓彼此感覺到自己一直在參與著對方的重要人生階段(不論是婚姻、生活困惑、還是個人事業),事半功倍地增強陪伴感。並且跟對方說自己重要的事情,也能讓對方感知到自己是重要的存在(Muinos, 2021)。
當你們能夠保持這樣習慣性的分享,那麼等你們再見面的時候,就能有格外高品質的相處時光,因為你們不需要尬聊就能直接開始深入的、熟悉的對話,就像從未分開過一樣。
2. 積極提供幫助,但注意不要越界
Beverly Fehr說,從成年早期開始,在友情的維持中,長久的朋友是那些願意隨時提供幫助,但卻很少逾越界限的人。 比如 ta 知道你此時需要怎樣的安慰和支援,知道你需要的是安靜的陪伴還是開導,也知道此時該不該給你一個擁抱。
Beverly Fehr認為,這正是維持友情的關鍵:建立一種成熟的、直覺性的理解,去給予和索取親密感。 畢竟那些在我們還沒準備好就插手我們的生活,點評我們的處境,以及急於給我們愛的抱抱的人,會讓我們覺得不舒服,無法成為我們長久的朋友。
3. 和 ta 相處時,多創造和分享快樂
研究發現,朋友間互相分享積極的經歷時,是否能收到積極的回應,能準確預測這段友誼的幸福感,也可以作為衡量整體友誼品質的重要標杆(Demir, 2019)。如果你們很難湊上時間共同創造快樂的回憶,也可以單方面地分享個人的成就(注意,是分享,而不是炫耀),甚至可以只是隨手轉發貓貓狗狗的照片、有趣的視頻,讓 ta 哈哈大笑。
也就是說,雖然朋友有時會是我們的情緒樹洞,但創造和分享快樂才應該是相處時的常態。畢竟我們不會希望跟一個人相處時總是淒淒哀哀的。
正如尼采所說,“只要一個人需要朋友,他就不太能夠成為一個朋友——因為這種需求把別人貶為一種物件。只有能夠單獨的人才能夠成為一個朋友。
友誼不是他的需求,而是他的喜悅;那不是他的饑渴,而是他想要分享的豐富之愛。”
你也有這樣成熟的友誼嗎?快把這篇文章分享給那個成熟而珍視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