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薩提爾練習W5:覺察卡關的對話

raw-image

崇建老師說,當無法好好傾聽別人的時候,內心想打斷的那個念頭,是需要照顧的自己。

我最常打斷別人與我對話的話就是:「所以咧?重點是?」

我對那種講話描述很多細節、又一直不講結論、聽不出目的的對話,很不耐煩。

這週,我兒子拿他寫的音樂簿,跟我說明1拍音符長這樣、1/2拍長那樣、1/4拍……的音符,我內心一直想:「所以,重點是?」,但我忍住沒有問,我閉上嘴,聽。

「…最多到1/64拍音符,是長這樣。」我兒子終於講完。

「所以呢?」我問。

「沒有所以,我講完了。」我兒子回答。

原來,他只是要把這週新學到的樂理,講一遍給我聽。

對他而言,「說出來給我聽」是重點。

對我而言,「為什麼要跟我說這些,或是需要我幫什麼忙」才是重點。

但,事實上,沒有為什麼,我兒子就是想說出來而己。這種「過程」就是「目的」的事兒,還真是小孩的強項。

崇建老師說:「先貼近孩子,不要先解決問題。」

對我而言,不容易理解,更遑論落實。

生命意義不就是在解決問題嗎?二十年的考試解題,加上二十年的職場磨練,就是一直在精進「解決問題」啊?不是嗎?

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及情緒波動,理所當然地覺得「是哪裡出了問題造成的,只要找出問題來解決掉、排除掉,就能脫離困境、擺脫情緒了吧!」

然而,所謂的「問題」卻從來不像考卷題目那樣地清晰。

只能很直覺地揣想:把「不要」變成「要」,把「沒有」變成「有」,應該就會有全新的結果吧!

結果卻不然。

把「不要變成要」,卻多了一個「困」;把「沒有變成有」,卻成了一種「難」。

於是,困在要與不要中間,難在有與沒有之間。問題依然存在,只是換了一個樣貌,「解決問題」的確解決不了問題……

所以,當崇建老師說:『先不要解決問題,而是要先「貼近」。』時,我覺得或許真的需要換個不同的方法,來面對教養及生活難題。

然而,貼紙我知道,「貼近」是什麼啊??

「貼近孩子」是指「全然同意」嗎?還是「默默接受」?還是「聽就好」?

別說「貼近孩子」了,我連「貼近自己」都沒辦法理解那是什麼……

-----------------------------------------------------------------------

這個功課,我卡關了9週。

我終於理解出一個屬於我自己的「貼近」的意涵。

「貼近」,就是「靠近看清楚」。

「看清楚什麼?」

「看清楚此時此刻的情緒是什麼,以及情緒背後的層層疊疊。」

因為層層疊疊,所以要靠很近的看,一層的、一層地仔細,看;而且要安靜地,看。

我年輕時,流行一句廣告金句:「刮別人鬍子前,先刮自己的鬍子。」

所以,我先來研究「貼近自己」。

我發現的第一個關卡是:如果一直批評、檢討自己,是無法用「貼近自己」來形容的。

我的生活、婚姻、工作,有太多層面不達自己的期待;我不斷苦思,如何可以達到自己的目標。拿出以往專案、流程的工作專業:盤點、檢討、構思、改善,對著自己的失敗,誠心全意、鉅細靡遺地檢討,希望能為自己找到出路。

不檢討則已,一檢討就不斷掀開陳年舊事,一環扣著一環…不斷深究,追溯到最起始的岔路口,其實只是一個莫名所以的決定而己:如果二十年前我沒有到台北工作的話,也許現在就不會是這個光景……

每個檢討出來的原因,不論是否歸責於己,都像一掌打在身上;痛,或生氣。痛自己笨,生氣自己蠢。

這樣的檢討,我很習慣地從小時候就進行著,就像檢討考卷。我就是這般認真檢討考卷,才考上好學校的!

只是,離開了學校,我的認真檢討的我的生活,卻是讓自己遠離自己。

我後悔自己的決定,我責罵自己的失誤,但我沒有任何辦法來「更正」已經發生過的事。生命沒有橡皮擦,一次次的人生考試,就算不及格,也沒有重考……這讓我陷入情緒深淵:我沒有辦法更正錯誤,所以我只能這般潦草過日子嗎…無法回到的過去,能怎麼辦?難道離婚是一種「更正」嗎?孩子也塞不回去肚子裡啊……

一切直到我「原諒自己」,心緒才有了轉變。

這也是內心小孩的清理:「原諒我」「我愛你」「對不起」「謝謝你」。

我原諒了我自己,我接受了我自己的陳年決定,我很抱歉我總是指著內心小孩在罵,我謝謝內心小孩的一路陪伴至今。

不卸除「批評」「指責」,是沒有「貼近」可言的。

第二個關卡,是「看清楚情緒」。

這個關卡的難度,並不是「情緒」本身難以看清,而是自己會忽略自己的情緒,選擇「不去看」。

從小到大,心情不好的時候,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趕快找其他事來作,或是吃個什麼來安慰自己,只要轉移心情,就可以甩掉不開心了!

這用了四十幾年的方法,有點像「慢性病處方簽」,發病就吃,但吃了再多藥,病都沒好,依然定時或不定時,發作。

我花了更久更久的時間,才體會到「情緒」是「自己的輪廓」。如果,自己不願意去看清楚自己的情緒,那就等於不願意去看見自己;別過頭去的自己,絕對不是「貼近」,唯有雙眼凝視,直球對決,看清楚每個情緒裡的細節,才是貼‧近‧自‧己。

唯有貼近自己、搞清楚情緒的來龍去脈,自己才能解開自己的情緒糾結。

唯有解開糾結,才能不受情緒所困。

-------------------------------------------------------------

原來,我是個「以解決問題為己任」的人。

只要有問題出現,我就覺得我有責任、有能力去解決,而且,別人的問題還比我自己的問題重要。

我暫停自己的事來聽某人說話,是為了幫忙某人解決問題,如果從頭到尾,「根本沒有問題需要解決」的話,我就不耐煩了,因為,我自己的事沒忙完呢。

其實,我不需要暫停自己的事來傾聽某人,而是可以好好把自己的事處理完之後,再來聽某人說話。

而我也不需要扛著「幫別人解決問題」的責任去傾聽,畢竟,我也不是超人或蜘蛛人,我好好扛著自己就夠了。

學習貼近自己,看清楚自己的真實輪廓,才能好好跟自己、跟孩子、跟別人,相處。


延伸閱讀:

其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