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練習W5:覺察卡關的對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崇建老師說,當無法好好傾聽別人的時候,內心想打斷的那個念頭,是需要照顧的自己。

我最常打斷別人與我對話的話就是:「所以咧?重點是?」

我對那種講話描述很多細節、又一直不講結論、聽不出目的的對話,很不耐煩。

這週,我兒子拿他寫的音樂簿,跟我說明1拍音符長這樣、1/2拍長那樣、1/4拍……的音符,我內心一直想:「所以,重點是?」,但我忍住沒有問,我閉上嘴,聽。

「…最多到1/64拍音符,是長這樣。」我兒子終於講完。

「所以呢?」我問。

「沒有所以,我講完了。」我兒子回答。

原來,他只是要把這週新學到的樂理,講一遍給我聽。

對他而言,「說出來給我聽」是重點。

對我而言,「為什麼要跟我說這些,或是需要我幫什麼忙」才是重點。

但,事實上,沒有為什麼,我兒子就是想說出來而己。這種「過程」就是「目的」的事兒,還真是小孩的強項。

崇建老師說:「先貼近孩子,不要先解決問題。」

對我而言,不容易理解,更遑論落實。

生命意義不就是在解決問題嗎?二十年的考試解題,加上二十年的職場磨練,就是一直在精進「解決問題」啊?不是嗎?

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及情緒波動,理所當然地覺得「是哪裡出了問題造成的,只要找出問題來解決掉、排除掉,就能脫離困境、擺脫情緒了吧!」

然而,所謂的「問題」卻從來不像考卷題目那樣地清晰。

只能很直覺地揣想:把「不要」變成「要」,把「沒有」變成「有」,應該就會有全新的結果吧!

結果卻不然。

把「不要變成要」,卻多了一個「困」;把「沒有變成有」,卻成了一種「難」。

於是,困在要與不要中間,難在有與沒有之間。問題依然存在,只是換了一個樣貌,「解決問題」的確解決不了問題……

所以,當崇建老師說:『先不要解決問題,而是要先「貼近」。』時,我覺得或許真的需要換個不同的方法,來面對教養及生活難題。

然而,貼紙我知道,「貼近」是什麼啊??

「貼近孩子」是指「全然同意」嗎?還是「默默接受」?還是「聽就好」?

別說「貼近孩子」了,我連「貼近自己」都沒辦法理解那是什麼……

-----------------------------------------------------------------------

這個功課,我卡關了9週。

我終於理解出一個屬於我自己的「貼近」的意涵。

「貼近」,就是「靠近看清楚」。

「看清楚什麼?」

「看清楚此時此刻的情緒是什麼,以及情緒背後的層層疊疊。」

因為層層疊疊,所以要靠很近的看,一層的、一層地仔細,看;而且要安靜地,看。

我年輕時,流行一句廣告金句:「刮別人鬍子前,先刮自己的鬍子。」

所以,我先來研究「貼近自己」。

我發現的第一個關卡是:如果一直批評、檢討自己,是無法用「貼近自己」來形容的。

我的生活、婚姻、工作,有太多層面不達自己的期待;我不斷苦思,如何可以達到自己的目標。拿出以往專案、流程的工作專業:盤點、檢討、構思、改善,對著自己的失敗,誠心全意、鉅細靡遺地檢討,希望能為自己找到出路。

不檢討則已,一檢討就不斷掀開陳年舊事,一環扣著一環…不斷深究,追溯到最起始的岔路口,其實只是一個莫名所以的決定而己:如果二十年前我沒有到台北工作的話,也許現在就不會是這個光景……

每個檢討出來的原因,不論是否歸責於己,都像一掌打在身上;痛,或生氣。痛自己笨,生氣自己蠢。

這樣的檢討,我很習慣地從小時候就進行著,就像檢討考卷。我就是這般認真檢討考卷,才考上好學校的!

只是,離開了學校,我的認真檢討的我的生活,卻是讓自己遠離自己。

我後悔自己的決定,我責罵自己的失誤,但我沒有任何辦法來「更正」已經發生過的事。生命沒有橡皮擦,一次次的人生考試,就算不及格,也沒有重考……這讓我陷入情緒深淵:我沒有辦法更正錯誤,所以我只能這般潦草過日子嗎…無法回到的過去,能怎麼辦?難道離婚是一種「更正」嗎?孩子也塞不回去肚子裡啊……

一切直到我「原諒自己」,心緒才有了轉變。

這也是內心小孩的清理:「原諒我」「我愛你」「對不起」「謝謝你」。

我原諒了我自己,我接受了我自己的陳年決定,我很抱歉我總是指著內心小孩在罵,我謝謝內心小孩的一路陪伴至今。

不卸除「批評」「指責」,是沒有「貼近」可言的。

第二個關卡,是「看清楚情緒」。

這個關卡的難度,並不是「情緒」本身難以看清,而是自己會忽略自己的情緒,選擇「不去看」。

從小到大,心情不好的時候,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趕快找其他事來作,或是吃個什麼來安慰自己,只要轉移心情,就可以甩掉不開心了!

這用了四十幾年的方法,有點像「慢性病處方簽」,發病就吃,但吃了再多藥,病都沒好,依然定時或不定時,發作。

我花了更久更久的時間,才體會到「情緒」是「自己的輪廓」。如果,自己不願意去看清楚自己的情緒,那就等於不願意去看見自己;別過頭去的自己,絕對不是「貼近」,唯有雙眼凝視,直球對決,看清楚每個情緒裡的細節,才是貼‧近‧自‧己。

唯有貼近自己、搞清楚情緒的來龍去脈,自己才能解開自己的情緒糾結。

唯有解開糾結,才能不受情緒所困。

-------------------------------------------------------------

原來,我是個「以解決問題為己任」的人。

只要有問題出現,我就覺得我有責任、有能力去解決,而且,別人的問題還比我自己的問題重要。

我暫停自己的事來聽某人說話,是為了幫忙某人解決問題,如果從頭到尾,「根本沒有問題需要解決」的話,我就不耐煩了,因為,我自己的事沒忙完呢。

其實,我不需要暫停自己的事來傾聽某人,而是可以好好把自己的事處理完之後,再來聽某人說話。

而我也不需要扛著「幫別人解決問題」的責任去傾聽,畢竟,我也不是超人或蜘蛛人,我好好扛著自己就夠了。

學習貼近自己,看清楚自己的真實輪廓,才能好好跟自己、跟孩子、跟別人,相處。


延伸閱讀:

其他:


avatar-img
8會員
18內容數
「薩提爾練習」指的是李崇建老師的《一週一練習,一年學會冰山理論》有聲書;W1代表第1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艾娃找艾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專注傾聽他人,這太老生常談了。 但其中崇建老師說的一段話,衝擊到我了:「如果一個人不曾被好好的傾聽,那這個人可能就沒辦法好好傾聽別人。」 回想過去,竟找不到「自己被好好傾聽」的記憶…… 不管是學生時期還是在職場,週遭朋友常跟我倒心情垃圾,我很擅長安慰人,也常常幫忙想辦法,有時朋友話匣子一開,聊
本週的主題是「好奇」。 自從習得「好奇」的重要,我就刻意提醒自己:對話,要從「好奇」開始。 但是,在別人身上運用「好奇」,我常常失敗。 當我看到先生因為小事責罵小孩,我用很平常心的語氣,帶著好奇,問他說:「我很好奇…你小時候你媽媽是不是也這樣罵你?」 我先生當場對我沒好氣的說:「我罵小孩跟我
多年前就拜讀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對話練習》,在當年是知名暢銷書,但我,無感。 直到,遇見了《內在小孩》一書,才彷彿從厚磚牆鑿了一個小洞,慢慢透出「自己」的微光。 我大概花了一年的時間,點點滴滴地「清理」,逐感逐字地面對,寫下有關自己的曾經。 後來,又才重新遇上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冰山理論。
幾週前,因為覺得自己情緒管理太差,於是我下單了《李崇建:一週一練習,一年學會冰山理論》有聲書。而且下定了決心,要跟著這個主題一週一週地好好練習。 這是第一週的練習:「在客觀事實裡陳述」。
專注傾聽他人,這太老生常談了。 但其中崇建老師說的一段話,衝擊到我了:「如果一個人不曾被好好的傾聽,那這個人可能就沒辦法好好傾聽別人。」 回想過去,竟找不到「自己被好好傾聽」的記憶…… 不管是學生時期還是在職場,週遭朋友常跟我倒心情垃圾,我很擅長安慰人,也常常幫忙想辦法,有時朋友話匣子一開,聊
本週的主題是「好奇」。 自從習得「好奇」的重要,我就刻意提醒自己:對話,要從「好奇」開始。 但是,在別人身上運用「好奇」,我常常失敗。 當我看到先生因為小事責罵小孩,我用很平常心的語氣,帶著好奇,問他說:「我很好奇…你小時候你媽媽是不是也這樣罵你?」 我先生當場對我沒好氣的說:「我罵小孩跟我
多年前就拜讀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對話練習》,在當年是知名暢銷書,但我,無感。 直到,遇見了《內在小孩》一書,才彷彿從厚磚牆鑿了一個小洞,慢慢透出「自己」的微光。 我大概花了一年的時間,點點滴滴地「清理」,逐感逐字地面對,寫下有關自己的曾經。 後來,又才重新遇上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冰山理論。
幾週前,因為覺得自己情緒管理太差,於是我下單了《李崇建:一週一練習,一年學會冰山理論》有聲書。而且下定了決心,要跟著這個主題一週一週地好好練習。 這是第一週的練習:「在客觀事實裡陳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很多時候對話會停止是因為我們忽略很多細節,直接跳到結論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忘記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學會「閉嘴」這件事。 大概是某次聽著抱怨煩惱時試著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看法被說了一句:「你一定要這麼嚴苛嗎?聽你說話很討厭,你說教的樣子讓我很反感。」 那時說不受傷絕對是騙自已,因此決定不再多說。 有時候會認為某些話或許能幫到某些人,但事實上那僅僅是自己的主觀判斷而已
先接住自己再接住孩子   經過上周與實孩的相處,本周打算以「歸零」的眼光重新再觀察孩子們。昨天經過最不容易孩子的課,課後處於無力感中,除了無法消化困境之外,也很想放棄,但是就是這個孩子催生了我絕對要實現「不用獎勵的教育」的衝勁,這樣想來,我倒是得感謝這個孩子總是在我面前誠實作自己,經過一夜沉澱,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親師溝通很重要,也對老師很尊重,但昨天跟孩子班導的溝通卻讓我懷疑是不是代溝的問題。 我讓孩子參加課後班的動機很簡單,就是適應他所要待的求學生涯最長的環境。班上留課後班的同學只有個位數,但從這學期開始問題不斷。之前同學抱他、為他打架我想老師都處理好了我也就沒再詢問後續。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試圖與孩子深入交流,卻發現對話總是一成不變、缺乏連結?關鍵之一可能在於「問題的提法不夠明確」。 一個好的問題,能打開孩子心扉的大門,引領對話進入新的層次。從「今天學校怎麼樣?」到「你今天遇到了什麼讓你覺得有趣的事?」的轉變,可能就是你們溝通方式的革命。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透過
Thumbnail
重新對人、事、物的好奇心,除了時時提醒自己,也需要在日常對話中刻意練習。我給刻意練習的功課是:不給答案、不說道理、不解決問題、不問(為什麼?)、第一句不說(你覺得呢?)、不輕易以(嗯嗯)回應對方。 假設一個孩子遭遇困難,大人沒有任何好奇,只想給予解決方法,就沒有機會傾聽,孩子卡在哪裡?孩子未被同理
Thumbnail
一段話說明事情的來源之後,簡短說明問題的具體內容,目的就是幫對方聽懂並進入狀況,對方聽的時候心裡會評估是否繼續聽下去。 因此在你的問題簡短說明完之後,馬上解釋為什麼,這個為什麼就是指「你為什麼對他說這個的想法」,而這個解釋會決定「對方處理這個問題的用心程度」。 不僅要讓人聽懂,更要讓人覺得跟
Thumbnail
每每我聽到家長跟老師溝通,都好辛苦,講得「落落長」又不能打斷。現在的家長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對小孩也很多規劃,所以一講起來就是沒完沒了。 每次在音樂教室聽到小調都很哀傷,如果小孩彈得又不怎麼樣更想哭,孩子都很聰明,知道我在外面聽,他就會有壓力,所以常叫我去逛一逛,等他下課再來接他就好。我其實最大的盼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很多時候對話會停止是因為我們忽略很多細節,直接跳到結論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忘記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學會「閉嘴」這件事。 大概是某次聽著抱怨煩惱時試著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看法被說了一句:「你一定要這麼嚴苛嗎?聽你說話很討厭,你說教的樣子讓我很反感。」 那時說不受傷絕對是騙自已,因此決定不再多說。 有時候會認為某些話或許能幫到某些人,但事實上那僅僅是自己的主觀判斷而已
先接住自己再接住孩子   經過上周與實孩的相處,本周打算以「歸零」的眼光重新再觀察孩子們。昨天經過最不容易孩子的課,課後處於無力感中,除了無法消化困境之外,也很想放棄,但是就是這個孩子催生了我絕對要實現「不用獎勵的教育」的衝勁,這樣想來,我倒是得感謝這個孩子總是在我面前誠實作自己,經過一夜沉澱,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親師溝通很重要,也對老師很尊重,但昨天跟孩子班導的溝通卻讓我懷疑是不是代溝的問題。 我讓孩子參加課後班的動機很簡單,就是適應他所要待的求學生涯最長的環境。班上留課後班的同學只有個位數,但從這學期開始問題不斷。之前同學抱他、為他打架我想老師都處理好了我也就沒再詢問後續。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試圖與孩子深入交流,卻發現對話總是一成不變、缺乏連結?關鍵之一可能在於「問題的提法不夠明確」。 一個好的問題,能打開孩子心扉的大門,引領對話進入新的層次。從「今天學校怎麼樣?」到「你今天遇到了什麼讓你覺得有趣的事?」的轉變,可能就是你們溝通方式的革命。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透過
Thumbnail
重新對人、事、物的好奇心,除了時時提醒自己,也需要在日常對話中刻意練習。我給刻意練習的功課是:不給答案、不說道理、不解決問題、不問(為什麼?)、第一句不說(你覺得呢?)、不輕易以(嗯嗯)回應對方。 假設一個孩子遭遇困難,大人沒有任何好奇,只想給予解決方法,就沒有機會傾聽,孩子卡在哪裡?孩子未被同理
Thumbnail
一段話說明事情的來源之後,簡短說明問題的具體內容,目的就是幫對方聽懂並進入狀況,對方聽的時候心裡會評估是否繼續聽下去。 因此在你的問題簡短說明完之後,馬上解釋為什麼,這個為什麼就是指「你為什麼對他說這個的想法」,而這個解釋會決定「對方處理這個問題的用心程度」。 不僅要讓人聽懂,更要讓人覺得跟
Thumbnail
每每我聽到家長跟老師溝通,都好辛苦,講得「落落長」又不能打斷。現在的家長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對小孩也很多規劃,所以一講起來就是沒完沒了。 每次在音樂教室聽到小調都很哀傷,如果小孩彈得又不怎麼樣更想哭,孩子都很聰明,知道我在外面聽,他就會有壓力,所以常叫我去逛一逛,等他下課再來接他就好。我其實最大的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