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課綱 50希望(一)理念與目標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30課綱將是帶領臺灣完成數位、淨零雙軸轉型,邁向2050永續國家的希望,不禁讓我們有許多想像。

關於理念與目標,108課綱的「自發、互動、共好」與九年一貫「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是有傳承與延續的:人與自己的「自發」、人與社會的「互動」、人與自然的「共好」。

這個理念的論述邏輯,基本上是從個體主體的「生命」,到與社會互動的「生活、生存、生涯」,到與整個環境、自然共生共好的「生態」;相當完整。

在哲學體系的建構,也從「自發」的本體論;到「互動」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再到「共好」的倫理觀;也算相當周延。

所以2030呢?再提一套新的符碼,還是在「自動好」的架構下做時代性的論述就好?

個人認為,「自動好」已經是形上的價值,也是窮盡人類有形心力永無達成可能的「理想」,所以應該可以永久供奉於廟堂之上,不要再去動它。倒是,實踐「自動好」的策略與方法,可以與時俱進,五年或十年迭代一次。

例如「自發」,現在是有意願、有動力,放眼未來十年,AI人工智慧科技的逆襲、經濟主宰力道的持續,都會進一步抑壓人的主體性,所以「天賦」、「本質」、「韌性」的彰顯與淬煉,會比「適性」更重要。

其次「互動」,現在是有知識、有方法,而未來社會的互動,包括溝通工具的增加、人際關係的變化、主從結構的調整、利害關係的複雜、虛擬實體的錯綜;都是「互動」的重要課題。

最後的「共好」,現在是有善念、能活用。目前人類共同追求的「共好」就是「永續」,既然談「永續」,就必須徹底揚棄「線性思維」的主宰性,因為「線性必有終點、循環始生永續」;同時要從「工學模式」、「競爭力」這個熟悉的競技場,進入「美學方案」、「影響力」的新領域;否則「共好」只是緣木求魚。

avatar-img
77會員
9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惠銘AM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農曆七月是通路商的「旺月」,因為普渡是什麼都可普,所以什麼都能賣;再來是任何一天都可普,因此天天賣。 但接著中秋節呢?我一直覺得文旦是最悲情的水果,因為應景而熱銷,但只要過了中秋節當天,立即乏人問津。烤肉如果只和中秋連結,也會有相同命運...... 所以烤肉如果只和中秋連結,也會有相同命運。於是
對於教師會、家長會等協力組織,我們可以期待它勇於內鬥、分裂,最後因長期內耗而降低對校務的干擾與威脅。但這畢竟不是辦學之道,且這些紛爭也可能演成蝴蝶效應的系統巨變,演成學校的大災難。 更好的作法是,讓大家成為同一個系統,透過彼此長期的互動與瞭解,來減少衝突和爭議,這是戴明學說的第一義「系統觀」,也是
大家都知道,校訂課程最好能結合在地特色,但往往都是一些走馬看花、浮光掠影,有走沒有讀的課程。 我覺得關鍵在於,課程設計者本身對在地就不夠瞭解,所以課程內容大概都是「訪客」、「遊客」觀點,而不是「居民」的真實感受。 目前很多「在地課程」都僅止於感官層次的名勝古跡、美食美景、鄉野奇聞的採集,對於關係
校訂課程如果不能實質提升學生的探究興趣與能力,那一定會走不下去。 剛開始因為倉促上路,老師大部分是我會什麼、想教什麼,就來開什麼課,所以課程內容大都是WHAT、WHO、WHERE、WHEN等的「事實知識」。 對於學生來說,這些都是可以自己谷歌的,因此興趣實在不大。加上這些知識不像其他學習領域的邏
近幾年來的廢校爭議,基本上都是學校即將轉型、教育要進入一個新時代的震盪期。 就像新學友沒有跟上「一綱多本」、柯達沒有跟上數位潮流一樣,如果沒有系統變革與轉型提升,只是在原來的道路上救亡圖存,終將成為時代的眼淚。 1970年「去學校化」的思潮,因為AI對教育的衝擊,最近又重新被討論。因此如果學
我到現在還是很不能認同校長上任要大事鋪張地辦「就職典禮」! 父權封建時代,校長是所謂「一校之長」、「大家長」;現在的校長,就是學校員工之一,大家負責的事情不同,但地位、價值是一樣的。只是上個工,有需要這樣大排場嗎?那每個同仁就任,是否也都可這樣? 為了避免鋪張浪費、勞師動眾,各縣市政府都會安排統
農曆七月是通路商的「旺月」,因為普渡是什麼都可普,所以什麼都能賣;再來是任何一天都可普,因此天天賣。 但接著中秋節呢?我一直覺得文旦是最悲情的水果,因為應景而熱銷,但只要過了中秋節當天,立即乏人問津。烤肉如果只和中秋連結,也會有相同命運...... 所以烤肉如果只和中秋連結,也會有相同命運。於是
對於教師會、家長會等協力組織,我們可以期待它勇於內鬥、分裂,最後因長期內耗而降低對校務的干擾與威脅。但這畢竟不是辦學之道,且這些紛爭也可能演成蝴蝶效應的系統巨變,演成學校的大災難。 更好的作法是,讓大家成為同一個系統,透過彼此長期的互動與瞭解,來減少衝突和爭議,這是戴明學說的第一義「系統觀」,也是
大家都知道,校訂課程最好能結合在地特色,但往往都是一些走馬看花、浮光掠影,有走沒有讀的課程。 我覺得關鍵在於,課程設計者本身對在地就不夠瞭解,所以課程內容大概都是「訪客」、「遊客」觀點,而不是「居民」的真實感受。 目前很多「在地課程」都僅止於感官層次的名勝古跡、美食美景、鄉野奇聞的採集,對於關係
校訂課程如果不能實質提升學生的探究興趣與能力,那一定會走不下去。 剛開始因為倉促上路,老師大部分是我會什麼、想教什麼,就來開什麼課,所以課程內容大都是WHAT、WHO、WHERE、WHEN等的「事實知識」。 對於學生來說,這些都是可以自己谷歌的,因此興趣實在不大。加上這些知識不像其他學習領域的邏
近幾年來的廢校爭議,基本上都是學校即將轉型、教育要進入一個新時代的震盪期。 就像新學友沒有跟上「一綱多本」、柯達沒有跟上數位潮流一樣,如果沒有系統變革與轉型提升,只是在原來的道路上救亡圖存,終將成為時代的眼淚。 1970年「去學校化」的思潮,因為AI對教育的衝擊,最近又重新被討論。因此如果學
我到現在還是很不能認同校長上任要大事鋪張地辦「就職典禮」! 父權封建時代,校長是所謂「一校之長」、「大家長」;現在的校長,就是學校員工之一,大家負責的事情不同,但地位、價值是一樣的。只是上個工,有需要這樣大排場嗎?那每個同仁就任,是否也都可這樣? 為了避免鋪張浪費、勞師動眾,各縣市政府都會安排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4臺灣當代人物論壇,深入探討AI人工智慧、永續發展及性別平權等重要議題。論壇匯聚多位專家學者,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並分享AI在醫療和教育等領域的應用與未來展望。創辦人唐源駿提到,臺灣未來應更重視品牌價值而非製造導向,並鼓勵社會共同推動性別平權及地方創生,描繪出更具人文關懷的明天。
自我關注的是預測每種情況的結果,由於它過度專注外在世界,它的感覺完全脫離了99.99%的現實.事實上越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定義現實,這樣的現實越會成為我們的法則,因為我們把覺察放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現實。所以倘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和物質世界上,被束縛在特定的線性時間中,那麼這就會成為我們的現實。
Thumbnail
永續發展是指在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不損害未來世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包括環境、經濟和社會三個方面。在當今全球挑戰日益嚴峻的情況下,永續發展已成為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 永續發展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環境保護:永續發展強調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以
Thumbnail
上次談到2024年職場軟實力之「永續發展」能力,已經變成一種顯學。——一個在2023年甚至到2024年異軍突起的軟實力。 永續發展的目的? 為何我走上永續發展的道路? 我經歷了什麼? 如果現在想走這行,建議需要具備什麼能力?
Thumbnail
永續議題相關的淨零排放和淨零轉型目標,是為了應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本篇文章解析了為何目標設定在2030年及2050年以及臺灣在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的五大路徑、四大策略和兩大基礎。
Thumbnail
臺灣政府提出了2030雙語國家政策,旨在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但成績提昇未如理想,本文探討教育體制對教學成效的影響,以及重新思考英文學習的持續重要性。
Thumbnail
未來三年內,我們希望在大自然中,打造人與環境共生的地球花園生態共生聚落,活出與自然共生、與人共好的聚落生活及生態文明~一個真實存在的現代桃花源,成為新地球共好生活的示範! 建立以生態為基礎的生活模式,以供需為導向的生產和經濟循環,回到本心的人際連結與社群關係,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Thumbnail
以輔自然,取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的自然本質,而不敢妄加作為。」 要能輔助萬物,要能做到不妄加作為,必先了解其自然本質,這恰是科學領域擅長之事。 由觀察「現象」起始,由「解釋」琢磨而成自然法則,依法則的運作「預測」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發展至今。
「台灣自成一格」(自治)這一政治議題,已經深化為社會議題與文化議題—「政治」已滲入「社會層面」、「社會」已滲入「文化層面」。表示,長一輩過去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體現於新一世代的身上。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 找回永續生活的能力 ,積極行動改善身邊的環境創造地球花園,讓自己發揮天賦活出生命的本質與生活的美好,並把這樣的生活模式複製及擴散,讓 每個人都有能力使自己的環境變得更完美,並創造自己的家園,讓地球成為Garden--God's Eden(神的花園、人間天堂),還有什麼比這更好呢?
Thumbnail
2024臺灣當代人物論壇,深入探討AI人工智慧、永續發展及性別平權等重要議題。論壇匯聚多位專家學者,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並分享AI在醫療和教育等領域的應用與未來展望。創辦人唐源駿提到,臺灣未來應更重視品牌價值而非製造導向,並鼓勵社會共同推動性別平權及地方創生,描繪出更具人文關懷的明天。
自我關注的是預測每種情況的結果,由於它過度專注外在世界,它的感覺完全脫離了99.99%的現實.事實上越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定義現實,這樣的現實越會成為我們的法則,因為我們把覺察放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現實。所以倘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和物質世界上,被束縛在特定的線性時間中,那麼這就會成為我們的現實。
Thumbnail
永續發展是指在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不損害未來世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包括環境、經濟和社會三個方面。在當今全球挑戰日益嚴峻的情況下,永續發展已成為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 永續發展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環境保護:永續發展強調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以
Thumbnail
上次談到2024年職場軟實力之「永續發展」能力,已經變成一種顯學。——一個在2023年甚至到2024年異軍突起的軟實力。 永續發展的目的? 為何我走上永續發展的道路? 我經歷了什麼? 如果現在想走這行,建議需要具備什麼能力?
Thumbnail
永續議題相關的淨零排放和淨零轉型目標,是為了應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本篇文章解析了為何目標設定在2030年及2050年以及臺灣在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的五大路徑、四大策略和兩大基礎。
Thumbnail
臺灣政府提出了2030雙語國家政策,旨在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但成績提昇未如理想,本文探討教育體制對教學成效的影響,以及重新思考英文學習的持續重要性。
Thumbnail
未來三年內,我們希望在大自然中,打造人與環境共生的地球花園生態共生聚落,活出與自然共生、與人共好的聚落生活及生態文明~一個真實存在的現代桃花源,成為新地球共好生活的示範! 建立以生態為基礎的生活模式,以供需為導向的生產和經濟循環,回到本心的人際連結與社群關係,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Thumbnail
以輔自然,取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的自然本質,而不敢妄加作為。」 要能輔助萬物,要能做到不妄加作為,必先了解其自然本質,這恰是科學領域擅長之事。 由觀察「現象」起始,由「解釋」琢磨而成自然法則,依法則的運作「預測」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發展至今。
「台灣自成一格」(自治)這一政治議題,已經深化為社會議題與文化議題—「政治」已滲入「社會層面」、「社會」已滲入「文化層面」。表示,長一輩過去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體現於新一世代的身上。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 找回永續生活的能力 ,積極行動改善身邊的環境創造地球花園,讓自己發揮天賦活出生命的本質與生活的美好,並把這樣的生活模式複製及擴散,讓 每個人都有能力使自己的環境變得更完美,並創造自己的家園,讓地球成為Garden--God's Eden(神的花園、人間天堂),還有什麼比這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