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訂課程進化五力 一、學習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校訂課程如果不能實質提升學生的探究興趣與能力,那一定會走不下去。

剛開始因為倉促上路,老師大部分是我會什麼、想教什麼,就來開什麼課,所以課程內容大都是WHAT、WHO、WHERE、WHEN等的「事實知識」。

對於學生來說,這些都是可以自己谷歌的,因此興趣實在不大。加上這些知識不像其他學習領域的邏輯有序,反而增加學生統整困難。

再來,由於課程主要內容是知識,因此教學法大概還是教師中心的大班講授,評量則仍然以紙筆測驗、學習單、報告為主。所以四年下來,現場改變不大。

反轉之道,是開始問「為什麼?」,三峽有金牛角、嘉義有雞肉飯、、、這些谷歌都知道,問題是為什麼?為什麼只有我有,別人沒有?這裡面一定有原因,原因找到,我就可以推論。

所以事實知識不再是課程重點,而是藉以萃取概念、歸納原理原則,甚至形成理論的媒介而已。如果一個課程有20節,事實知識頂多3節就要進入萃取概念(提出公因數)的訓練了。

學生能從日常現象、事物抓出共同的屬性、共通的原則,就可據以延伸、推論、預測、應用,這時才有所謂「學習遷移」,學到「帶得走的能力」。

所以提升校訂課程的「學習力」,很簡單的就是,把課程內容大幅改成「為什麼」,然後教法會變~比較以學生為主體,發展自主學習;評量也會跟著改~開始注重歷程與態度。

探究課程其實就是「黃金圈」系統思考的實踐,從WHAT歸納出WHY,然後探究HOW,知道HOW(KNOWHOW)就可以帶著走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惠銘AMG的沙龍
91會員
115內容數
李惠銘AM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3
如果創作不再是直觀感知與自然本質的對話;鑑賞不再是以身體經驗理解秩序與結構的過程;所有的藝術可能就會逐漸式微吧! 當然,藝術本來就是人類對自然的觀察、體驗與感受,隨著時代進展,可以有各種進行式,包括AI式、吉卜力式。 就像咖啡有義式和美式。 然而,美國咖啡原本也有著香醇口感,只是60年代咖啡豆
2025/04/03
如果創作不再是直觀感知與自然本質的對話;鑑賞不再是以身體經驗理解秩序與結構的過程;所有的藝術可能就會逐漸式微吧! 當然,藝術本來就是人類對自然的觀察、體驗與感受,隨著時代進展,可以有各種進行式,包括AI式、吉卜力式。 就像咖啡有義式和美式。 然而,美國咖啡原本也有著香醇口感,只是60年代咖啡豆
2025/03/06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但是學校不能滿佈監視器,也沒有司法檢調與軍警,但是一有突發事件,就要負完全責任:包括學校應該是快樂天堂、教師都是聖哲賢人,校長則是全能的天神。 學校教育被如此賦予重任,其實也是榮幸之至,而且現在有AI幫忙,眾所期待的那個安全無害的快樂校園,就更可能實現了! 首先,當然還是多元課
2025/03/06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但是學校不能滿佈監視器,也沒有司法檢調與軍警,但是一有突發事件,就要負完全責任:包括學校應該是快樂天堂、教師都是聖哲賢人,校長則是全能的天神。 學校教育被如此賦予重任,其實也是榮幸之至,而且現在有AI幫忙,眾所期待的那個安全無害的快樂校園,就更可能實現了! 首先,當然還是多元課
2025/02/08
教育部門應該也要設「外傷重症中心」,因為我們一直在玩「魷魚遊戲」~456人自相殘殺到僅剩一人的遊戲。 遊戲的潛規則就是,從小學到明星國中、第一志願高中到頂大,都是一路篩檢與淘汰的過程。班排不夠,還要校排第一;學生和學校都是要「考上第一」或「第一考上」,才會被看到。平常大家都說不要「第一」,只要「唯
2025/02/08
教育部門應該也要設「外傷重症中心」,因為我們一直在玩「魷魚遊戲」~456人自相殘殺到僅剩一人的遊戲。 遊戲的潛規則就是,從小學到明星國中、第一志願高中到頂大,都是一路篩檢與淘汰的過程。班排不夠,還要校排第一;學生和學校都是要「考上第一」或「第一考上」,才會被看到。平常大家都說不要「第一」,只要「唯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