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課綱 50希望(七)傳統開發模式的問題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以108課綱來說,主要內容包括:修訂背景、基本理念、課程目標、核心素養、學習階段、課程架構(包括課程類型與領域/科目劃分、課程規劃及說明)及實施要點。

採用傳統「瀑布式」開發的話,就是一個好了再來一個。具體來說,就是由幾位教育學者按部就班,先論述「修訂背景」,然後對外(可能也是限於核心的教育工作者)徵詢;接著再建構「基本理念」,然後徵詢;接著再發展「核心素養」、再諮詢.....,依此類推,直到最後一節「實施要點」完成,整部課綱才問世,開始和社會大眾溝通。

這種流水線的生產方式,類似「車頭」好了,繼續做「車身」,最後做「車尾」。問題出在,做好「車頭」來徵詢時,大家實在不知未來整部車會長什麼樣子,所以也無法提具體意見,大概就是好好好,不錯、不錯。

但如果我知道你是要做一部「跨界跑旅」,而不是「家庭房車」時,我就可以具體地跟你說這個「車頭」適不適合,有沒有問題?所以應該一開始,就要先做一輛「模型車」或「概念車」,讓我知道全貌,這種徵詢才有意義。

所以可能每個「部分」的徵詢得到的意見都不錯,但最後這七個「部分」連結起來時,卻不見得是「完美」的總和。

其次,這種開發模式也可能到了最後,會發現「車尾」對不上「車頭」,因為開發線太長、週期太久;或者到了車尾階段,發現市場取向變了;這時就會很難即時因應,因為要改就得從「車頭」改起,等於全部重來。

所以說這個叫做「瀑布式」,單向式的流水直下,不可逆!

然後,更大的問題是,當一部課綱歷經這麼「漫長而辛苦」」的過程才開發完成時,想得到的是社會的讚許與掌聲;因此對於批評的聲音往往很難接受:對於被質疑與被要求修訂的部分,更會極力捍衛與陳明,因為你們都不知道,這裡面有多麼繁複、整合的過程有多辛苦!

所以往往課綱開發完成時,卻是與社會衝突的開始。

我們在學校默默為老師發展一個專案,或者老師在班上默默為學生規劃一個活動,往往也都會有這種類似「認知不對等」的衝突。

瀑布式的開發模式,階段很清楚,一步一步照做就好。但VUCA時代,凡事好像沒這麼理所當然、照規矩來。所以2030課綱的開發模式,一定要跟著敏捷起來!


avatar-img
77會員
9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惠銘AM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社會設計」簡單說,就是透過社會動員以達成目的的一種設計。而「課綱」基本上是想藉對教育現場的擾動,以及課發會、教學研究會等的組織動員來達成教育革新的目的,因此,「課綱」其實也是一種「社會設計」。 既然課綱是「社會設計」,那一開始就要讓社會學、設計學以及更多領域的人才參與進來,因為異質與多元更能促進
九年一貫開始把一些學科併為學習領域,一開始確實有出版商編出合科的課本,但立即因為市場考慮回到分科。教育部後來更順應民情,訂出「基本教材大綱」,做為各家教材及未來考試的「有所本」,此時「一綱多本」的精神已蕩然無存。 而108課綱對課本沒有作為,書商只是做了內容的增刪,於是教室的風景變化不大。 但既
課程標準的時代,在教材方面,全國定於一本,大家通通照國家編的來教、學、考。我們現在終於可以理解,只有共產國家才會這樣做。 九年一貫開始「一綱多本」,這是很大的突破,把原來掌握在國家機器手裡的知識權力和全民共享,每個教師可以自己編選教材,只要九年後達成十大能力指標即可。 這個政策也帶起教材產業勃興
課程規劃帶起的就是師資培育、教師員額、教材編印及入學考試等等一連串的「產業供應鍊」,於是往往是兵家必爭之地,去年只是增加一節本土語,就創造多少工作機會,帶動多少產業,連家附近的飯店都因為辦理「本土語師資培訓營」,客滿三天。
關於影響2030課綱的趨勢與思潮,無可避免地我們需要關注UNESCO、OECD、World Economic Forum、歐盟的「歐洲綠色新政」、英國的永續政策白皮書、甚至麥肯錫 ​(McKinsey & Company)競相提出的「未來教育」訂單(真的是族繁不及備載)。
2030課綱將是帶領臺灣完成數位、淨零雙軸轉型,邁向2050永續國家的希望,不禁讓我們有許多想像。 關於理念與目標,108課綱的「自發、互動、共好」與九年一貫「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是有傳承與延續的:人與自己的「自發」、人與社會的「互動」、人與自然的「共好」。
「社會設計」簡單說,就是透過社會動員以達成目的的一種設計。而「課綱」基本上是想藉對教育現場的擾動,以及課發會、教學研究會等的組織動員來達成教育革新的目的,因此,「課綱」其實也是一種「社會設計」。 既然課綱是「社會設計」,那一開始就要讓社會學、設計學以及更多領域的人才參與進來,因為異質與多元更能促進
九年一貫開始把一些學科併為學習領域,一開始確實有出版商編出合科的課本,但立即因為市場考慮回到分科。教育部後來更順應民情,訂出「基本教材大綱」,做為各家教材及未來考試的「有所本」,此時「一綱多本」的精神已蕩然無存。 而108課綱對課本沒有作為,書商只是做了內容的增刪,於是教室的風景變化不大。 但既
課程標準的時代,在教材方面,全國定於一本,大家通通照國家編的來教、學、考。我們現在終於可以理解,只有共產國家才會這樣做。 九年一貫開始「一綱多本」,這是很大的突破,把原來掌握在國家機器手裡的知識權力和全民共享,每個教師可以自己編選教材,只要九年後達成十大能力指標即可。 這個政策也帶起教材產業勃興
課程規劃帶起的就是師資培育、教師員額、教材編印及入學考試等等一連串的「產業供應鍊」,於是往往是兵家必爭之地,去年只是增加一節本土語,就創造多少工作機會,帶動多少產業,連家附近的飯店都因為辦理「本土語師資培訓營」,客滿三天。
關於影響2030課綱的趨勢與思潮,無可避免地我們需要關注UNESCO、OECD、World Economic Forum、歐盟的「歐洲綠色新政」、英國的永續政策白皮書、甚至麥肯錫 ​(McKinsey & Company)競相提出的「未來教育」訂單(真的是族繁不及備載)。
2030課綱將是帶領臺灣完成數位、淨零雙軸轉型,邁向2050永續國家的希望,不禁讓我們有許多想像。 關於理念與目標,108課綱的「自發、互動、共好」與九年一貫「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是有傳承與延續的:人與自己的「自發」、人與社會的「互動」、人與自然的「共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童軍教育的素養導向課程,童軍課程的內容就是生活中的事情。安排任何課程,我們會有的原則:從簡單到複雜、從大項目到小細節(就像是導遊帶團講述景點)、從具體到抽象(想像具體生活中的例子再導向抽象的理論)、從實務到理論(應該是這樣,但常常是理論到實務,但更多是要看實際情況決定)。在課程設計中我們常用的是
Thumbnail
進入科技教育產業已滿一年。因為團隊精簡,每堂課替換時間又快又急。在編寫課程介紹頁面時,對受眾和痛點的描述不夠精準。本文提供了市場中自己喜歡且訴求精準的課程分析作為研究素材,希望未來能更精準地規劃課程介紹頁面內容。
Thumbnail
108課綱「探究與實作」課程,是一門「部定必修」課程,就是全國高中生不分學校、不分組別,皆須修習,且課程內容會列入學科能力測驗試題範圍。 相較於傳統課程,這是一門非常重大的課程改革內容。 我自己恭逢其盛。 還記得108課綱即將正式登場的那年暑假, 想到「探究與實作課」即將來臨, 那全新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108課綱的實施對社會帶來了諸多挑戰與爭議。 是108課綱方向錯誤?還是其實他已經失敗了? 當傳統教育遇上新課綱,這些新的轉變對教育體制、學生和家長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Thumbnail
我只是一位學生,不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不是公務員,當108課綱被推出時我看著電視上的教師和教授拿著教材發表長篇大論,我心裡毫無波瀾,當他人問起我對新制度的看法時,我當初的回答只有:「都差不多吧」,站在高中的終點準備啟程向大學教育進發往回一看時,只覺得當時略顯敷衍的答案一點錯都沒有,一成不變正是教育
Thumbnail
「學習歷程」, 108課綱下的一大特色產物, 顧名思議,意指孩子在這學期中,學習的過程與經歷,諸如: ❦ 這門課的學習目標為何? ❦ 我在這門課學到了什麼? ❦ 修習課門課之後,我改變了什麼? ❦ 學習的心得、感想及自省。 ❦ 我有什麼想要繼續發展?或新期待? 好讓未來在高三升學之際
Thumbnail
2024/01/28 修完課拿到學分了,回過頭來問自己:社會學是什麼?卻又答不出來,但不可以因為這個問題就停滯不前,我要帶著這個問題往前走,再去學習,慢慢拼湊社會學的樣貌。 作為教育科系的學生,我也帶著第一堂課老師問我們的問題「教育是什麼?」不斷往前,慢慢拼湊出理想的模樣,然後再朝著這個理想前
Thumbnail
瞭解如何透過系統化教學計劃、課前問卷調查、明確學習目標、互動和參與、應用和實踐、評估和反饋、以及學員反饋來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和結構。
  童軍教育的素養導向課程,童軍課程的內容就是生活中的事情。安排任何課程,我們會有的原則:從簡單到複雜、從大項目到小細節(就像是導遊帶團講述景點)、從具體到抽象(想像具體生活中的例子再導向抽象的理論)、從實務到理論(應該是這樣,但常常是理論到實務,但更多是要看實際情況決定)。在課程設計中我們常用的是
Thumbnail
進入科技教育產業已滿一年。因為團隊精簡,每堂課替換時間又快又急。在編寫課程介紹頁面時,對受眾和痛點的描述不夠精準。本文提供了市場中自己喜歡且訴求精準的課程分析作為研究素材,希望未來能更精準地規劃課程介紹頁面內容。
Thumbnail
108課綱「探究與實作」課程,是一門「部定必修」課程,就是全國高中生不分學校、不分組別,皆須修習,且課程內容會列入學科能力測驗試題範圍。 相較於傳統課程,這是一門非常重大的課程改革內容。 我自己恭逢其盛。 還記得108課綱即將正式登場的那年暑假, 想到「探究與實作課」即將來臨, 那全新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108課綱的實施對社會帶來了諸多挑戰與爭議。 是108課綱方向錯誤?還是其實他已經失敗了? 當傳統教育遇上新課綱,這些新的轉變對教育體制、學生和家長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Thumbnail
我只是一位學生,不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不是公務員,當108課綱被推出時我看著電視上的教師和教授拿著教材發表長篇大論,我心裡毫無波瀾,當他人問起我對新制度的看法時,我當初的回答只有:「都差不多吧」,站在高中的終點準備啟程向大學教育進發往回一看時,只覺得當時略顯敷衍的答案一點錯都沒有,一成不變正是教育
Thumbnail
「學習歷程」, 108課綱下的一大特色產物, 顧名思議,意指孩子在這學期中,學習的過程與經歷,諸如: ❦ 這門課的學習目標為何? ❦ 我在這門課學到了什麼? ❦ 修習課門課之後,我改變了什麼? ❦ 學習的心得、感想及自省。 ❦ 我有什麼想要繼續發展?或新期待? 好讓未來在高三升學之際
Thumbnail
2024/01/28 修完課拿到學分了,回過頭來問自己:社會學是什麼?卻又答不出來,但不可以因為這個問題就停滯不前,我要帶著這個問題往前走,再去學習,慢慢拼湊社會學的樣貌。 作為教育科系的學生,我也帶著第一堂課老師問我們的問題「教育是什麼?」不斷往前,慢慢拼湊出理想的模樣,然後再朝著這個理想前
Thumbnail
瞭解如何透過系統化教學計劃、課前問卷調查、明確學習目標、互動和參與、應用和實踐、評估和反饋、以及學員反饋來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和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