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異性社會》就是期待「真實」的社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德國法蘭克福歐洲大學文化社會學教授安德雷亞斯﹒萊克維茨(Andreas Reckwitz 1970-),在2017年出版的《獨異性社會:現代的結構轉型》一書,陸續獲得德國的巴伐利亞圖書獎,還有萊布尼茨獎等獎項。

正如我上周曾經提到《情緒陷阱》時說過的,用一本書來專門探討一個主題,真的可以從不同面向,來讓我們深度瞭解書名所要凸顯的問題。

這本只有150頁左右的社會學與文化學研究專著,開宗明義的書中的第一句話就說道:「在如今的社會,不論往哪個方向看,人們想要的都不再是普通,而是獨特。」

作者特別說他要強調的「獨異性」,是現代社會在強調獨一無二跟特異性的同時,又認為這樣才是「真的」。

「這些人們眼中珍貴的、吸引他們的東西,就其天然本質來說,就帶著某種實在的真。

是獨一無二的現象,與外部眼光無關。」教授如是說。

教育的規劃要有差異化,教學的環境也得跟著變,這樣才是「真的」有做到獨異性。《獨異性社會》特別指出,人們之所以會這麼認定,並不是現在才開始的。

而是,我們深信社會有這種規律。新的,獨特的玩意兒出現了,剛開始會有點不被接受,但接著就會出現跟風,然後就變正常了。因為我們深信,唯有如此,才真實。

亦即,我覺得這樣很特別很真實,也因為很真實所以很特別。現代跟過去的不同點是,我們非常強調情感的力量。

現代社會在商品、教育、社交活動上、通通都對「感性」高度重視。

然而,所謂的強調感性,就是在鼓勵非理性,這不就跟現代社會進步的原動力相牴觸?

不。作者一句話就破解這個謎團了。現代獨異性社會強調感性,歸根究柢就是想要凸顯「自我的真實性」。為了更自我,我們會用理性的方法來進行創造。

我有在繞口令嗎?沒有。

書中分析了十八世紀到今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藝術發展潮流,很篤定的告訴讀者說:以感情的力量為基礎的獨異化進程,一直在推進。

這本書的結論,相信會給文化創意工作者極大的鼓舞:既然情感化的期待並實踐個人與社會的獨異性,那麼,我們的社會就需要更加強調「文化化」。

所謂的「文化化」,就是從物質跟精神上面透過創造性的思維,去創造出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

文化化,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創造價值。

所言甚是。


大眾閱讀跟小眾閱讀在這裡交會,看文學看社會看心理看歷史更要看,李想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法國當代暢銷懸疑驚悚小說作家,弗蘭克·蒂利耶的作品,比《達文西密碼》裏的宗教密碼更難解,比《福爾摩斯》或《亞森・羅蘋》探案牽扯出更多長遠的恨,跟變態。
魚類的記憶容量就跟人類的情緒一樣,它只會記得6秒鐘之前的事。人類最大敵人不是生活的困頓,不是財富多寡的挑戰,而是,情緒。為什麼?
曾任美國政治學與法哲學協會主席的茱蒂斯N.施克萊 Judith N. Shklar (1928—1992),在她所寫的《平常的惡》裏面提醒我們說:「殘忍、虛偽、勢利和背叛都太過尋常,因此沒什麼可討論的了。」為什麼?
日本小說《一個貧窮的年輕人》,描述21歲的三流大學學生時枝修,父母突然失去聯絡。他如何在三失,失學失戀失業,的狀態中,度過35萬字展現出來的貧窮人生。
今天閱讀主編《哈佛中國史》的加拿大史學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所寫的《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對一般讀者、管理階層、創意工作者的啟示是什麼?
萬物皆可細讀,萬物都可探微。王文興一直在提醒我們。
法國當代暢銷懸疑驚悚小說作家,弗蘭克·蒂利耶的作品,比《達文西密碼》裏的宗教密碼更難解,比《福爾摩斯》或《亞森・羅蘋》探案牽扯出更多長遠的恨,跟變態。
魚類的記憶容量就跟人類的情緒一樣,它只會記得6秒鐘之前的事。人類最大敵人不是生活的困頓,不是財富多寡的挑戰,而是,情緒。為什麼?
曾任美國政治學與法哲學協會主席的茱蒂斯N.施克萊 Judith N. Shklar (1928—1992),在她所寫的《平常的惡》裏面提醒我們說:「殘忍、虛偽、勢利和背叛都太過尋常,因此沒什麼可討論的了。」為什麼?
日本小說《一個貧窮的年輕人》,描述21歲的三流大學學生時枝修,父母突然失去聯絡。他如何在三失,失學失戀失業,的狀態中,度過35萬字展現出來的貧窮人生。
今天閱讀主編《哈佛中國史》的加拿大史學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所寫的《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對一般讀者、管理階層、創意工作者的啟示是什麼?
萬物皆可細讀,萬物都可探微。王文興一直在提醒我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告知要努力追求個人的成功、積累財富,並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我們的文化、教育和價值觀深深植入了競爭和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這樣的生活方式使得許多人在追求個人目標的過程中忽略了更深層次的人類需求——愛,一種真正能夠聯結我們每一個人的力量。若每一個人都能將愛帶入自己的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靈性的興起 這幾年來,靈性追求似乎成為了一種潮流。人們開始注重內心的平靜、心靈的成長以及與自然的連結。這種現象的背後有多種原因,包括現代生活壓力的增加、對傳統宗教的不滿以及對個人意識和自我成長的追求。 物質世界的現實 然而,無論靈性如何發展,我們依然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中。食物、住房、教育、醫療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世上本來就沒有單一普世的絕對標準,反而有著一堆是非對錯的爭論,甚至到最終都沒有標準答案;但在這些思辨與實踐的過程中,更多元的空間也因此被打開,更多的人就可能因此受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為我們做出資訊的決定、行動,沒有絕對的好跟壞,都是依據個人經驗與狀況長出..... 」我們的社會是個集體意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多樣性和變化的世界中,理解社會與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背後可能隱藏著各種複雜的社會位置和背景。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和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促使了我的朋友撰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著作——《思想黥面:社會位置大風吹》。 作為一位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專家,作
近期閱讀Collins整理出來的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的歷史,發現早在交織性尚未命名的年代,在街頭的人群從自我的生命經驗中意識到壓迫的多重特性,產生世界觀的改變。這種改變稱之為「意識的意識」,其透過反省-行動促使自我意識從壓迫者的世界觀脫離出來,產生屬於自我的意識,進而否定自身
Thumbnail
因為逛書店開啟的線上讀書會,本來想在假期進行,殊不知一個放假太開心加上平常太忙疏於提醒,就眼睜睜的延2週來準備讀書會的討論這樣,或許這本書討論的許多切入點,也能用來理解這個單一事件,將社會學作為理解的視角。 高度工業化、全球化的時代,即便這本書是左岸的作者,仍舊點出了許多跨過國界的問題,有些現象比
Thumbnail
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人們越來越認為應有權活出真實的自己,道德一直都是被文化塑造的。通過雙向溝通, 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下一代。人需要接受並認同自己,這樣培養出的養分才是最珍貴的,我們應向這個方向前進。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告知要努力追求個人的成功、積累財富,並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我們的文化、教育和價值觀深深植入了競爭和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這樣的生活方式使得許多人在追求個人目標的過程中忽略了更深層次的人類需求——愛,一種真正能夠聯結我們每一個人的力量。若每一個人都能將愛帶入自己的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靈性的興起 這幾年來,靈性追求似乎成為了一種潮流。人們開始注重內心的平靜、心靈的成長以及與自然的連結。這種現象的背後有多種原因,包括現代生活壓力的增加、對傳統宗教的不滿以及對個人意識和自我成長的追求。 物質世界的現實 然而,無論靈性如何發展,我們依然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中。食物、住房、教育、醫療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世上本來就沒有單一普世的絕對標準,反而有著一堆是非對錯的爭論,甚至到最終都沒有標準答案;但在這些思辨與實踐的過程中,更多元的空間也因此被打開,更多的人就可能因此受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為我們做出資訊的決定、行動,沒有絕對的好跟壞,都是依據個人經驗與狀況長出..... 」我們的社會是個集體意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多樣性和變化的世界中,理解社會與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背後可能隱藏著各種複雜的社會位置和背景。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和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促使了我的朋友撰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著作——《思想黥面:社會位置大風吹》。 作為一位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專家,作
近期閱讀Collins整理出來的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的歷史,發現早在交織性尚未命名的年代,在街頭的人群從自我的生命經驗中意識到壓迫的多重特性,產生世界觀的改變。這種改變稱之為「意識的意識」,其透過反省-行動促使自我意識從壓迫者的世界觀脫離出來,產生屬於自我的意識,進而否定自身
Thumbnail
因為逛書店開啟的線上讀書會,本來想在假期進行,殊不知一個放假太開心加上平常太忙疏於提醒,就眼睜睜的延2週來準備讀書會的討論這樣,或許這本書討論的許多切入點,也能用來理解這個單一事件,將社會學作為理解的視角。 高度工業化、全球化的時代,即便這本書是左岸的作者,仍舊點出了許多跨過國界的問題,有些現象比
Thumbnail
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人們越來越認為應有權活出真實的自己,道德一直都是被文化塑造的。通過雙向溝通, 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下一代。人需要接受並認同自己,這樣培養出的養分才是最珍貴的,我們應向這個方向前進。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