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的重要性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拉丁文的「活著」是「inter hominem esse」,是指在人群當中。「死亡」是「inter hominem esse desinere」,是指不在人群中。

 

可見生存和死亡的意義,不僅是身體上的消亡,而是還有人際關係的存在。過去對於對羅馬帝國的公民來說,「放逐」是屬於嚴刑懲罰。

魯賓遜在無人島也需要星期五作伴,失去人際幾乎等同社會性死亡。

 

然而,我們有時會想要獨處,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人際就是雙面刃,太多還是容易被劃傷。

 

大眾通常會讚揚外向的人,所以將人際標誌為重要成就。

 

因此,有些人為追求人際的成就,而不斷追逐各種交際場合。

 

「獨處」反而成為需要修練的技能。


raw-image

「獨處」不是社會性死亡。

 

「獨處」只是為了讓自己沉澱、休息,以便走更長遠的路。


avatar-img
26會員
103內容數
你心中的犯罪者是甚麼形象呢?窮凶極惡、面目猙獰、狡詐、邪惡? 在處理案件的日常生活中似乎不是如此。犯罪者進到刑事程序中變成了被告,面臨國家的追訴時的反應,是如此的人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只有自認為受害者的人,才會成為受害者。 「受害者心態」來自於自己允許他人迫害自己。 通常談論到這個問題,大家似乎都對於受害者有既定的印象,例如:幼童、婦女。 可是這樣的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問題是,塑造受害者形象成為一種相當有效的手段。例如:還不出錢的時候,就說對方是黑道討債。 或
我好失敗... 我好難過... 怎麼都沒有人了解我... 情感一直是我們每天都需要處理的課題。 家人、情侶、朋友,他人的一言一行,總是挑動著心情。 特別是在受到拒絕、吵架的時候,造成情緒十分低落,而無法振作。 此時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寫下來」。 即便還沒釐清自己情緒低落
在成績至上的環境裡,當孩子被冠上「好學生」時,代表他符合現行教育體制的標準。 然而好學生是祝福,也是詛咒。 因為好學生符合的是制式教育的「成績KPI」,卻未必能夠習得「工作KPI」或是「經濟KPI」。 同時因為制式教育是以「標準答案」教導學生,在此成績KPI容易訓練出脆弱的「好學生」。
旁人的眼光,好像在嘲諷一個人吃飯的我。 沒有和朋友起吃飯,彷彿掉入了孤獨的深淵。 你是否也是這樣而無法自己一個人吃飯嗎? 一直以來,我都喜歡多留個人時間給自己。 因此,我始終無法理解為沒有辦法一個人吃飯。 當然,能夠享受一個人吃飯的人,也常常在社交、工作後立刻消失在大家的眼前,比較不會被遇
舞台上的燈光讓人睜不開眼,微笑定格在世界小姐白皙的臉上,像舞台燈一樣閃耀。 世界小姐在眾人矚目下,說出「世界和平」。 多麼美好的場景,更使人對於和平感到滿心歡喜。 舞台旁陰暗角落,站著一排身穿筆挺西裝的保鑣。 保鑣就像筆直衝向天際的巨木,而接近的人就像地上的小草,身形的差異任何人都有難以承受
你要傳遞壞消息嗎? 為甚麼醫師、律師或督察等職業常常不討喜(某程度不討喜就是這些職業的風險溢酬)? 除了網路上無腦批評以外,其實有一個關鍵的因素。 那就是這些職業都帶來「壞消息」。 在古代有「不斬來使」的傳統。 就是因為傳遞負面消息的人,很容易和壞事畫上等號。 也因此古代藉由「不斬來
只有自認為受害者的人,才會成為受害者。 「受害者心態」來自於自己允許他人迫害自己。 通常談論到這個問題,大家似乎都對於受害者有既定的印象,例如:幼童、婦女。 可是這樣的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問題是,塑造受害者形象成為一種相當有效的手段。例如:還不出錢的時候,就說對方是黑道討債。 或
我好失敗... 我好難過... 怎麼都沒有人了解我... 情感一直是我們每天都需要處理的課題。 家人、情侶、朋友,他人的一言一行,總是挑動著心情。 特別是在受到拒絕、吵架的時候,造成情緒十分低落,而無法振作。 此時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寫下來」。 即便還沒釐清自己情緒低落
在成績至上的環境裡,當孩子被冠上「好學生」時,代表他符合現行教育體制的標準。 然而好學生是祝福,也是詛咒。 因為好學生符合的是制式教育的「成績KPI」,卻未必能夠習得「工作KPI」或是「經濟KPI」。 同時因為制式教育是以「標準答案」教導學生,在此成績KPI容易訓練出脆弱的「好學生」。
旁人的眼光,好像在嘲諷一個人吃飯的我。 沒有和朋友起吃飯,彷彿掉入了孤獨的深淵。 你是否也是這樣而無法自己一個人吃飯嗎? 一直以來,我都喜歡多留個人時間給自己。 因此,我始終無法理解為沒有辦法一個人吃飯。 當然,能夠享受一個人吃飯的人,也常常在社交、工作後立刻消失在大家的眼前,比較不會被遇
舞台上的燈光讓人睜不開眼,微笑定格在世界小姐白皙的臉上,像舞台燈一樣閃耀。 世界小姐在眾人矚目下,說出「世界和平」。 多麼美好的場景,更使人對於和平感到滿心歡喜。 舞台旁陰暗角落,站著一排身穿筆挺西裝的保鑣。 保鑣就像筆直衝向天際的巨木,而接近的人就像地上的小草,身形的差異任何人都有難以承受
你要傳遞壞消息嗎? 為甚麼醫師、律師或督察等職業常常不討喜(某程度不討喜就是這些職業的風險溢酬)? 除了網路上無腦批評以外,其實有一個關鍵的因素。 那就是這些職業都帶來「壞消息」。 在古代有「不斬來使」的傳統。 就是因為傳遞負面消息的人,很容易和壞事畫上等號。 也因此古代藉由「不斬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那條拼盡全力奔跑的道路,有沒有走錯,有沒有走歪,或是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奔跑,何時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的問自己。……獨處時問問,找找最接近的答案是什麼。
Thumbnail
孤獨不一定是負面的,它可以是一種自我反省和成長的機會。梭羅在《湖濱散記》中強調,通過孤獨,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你嘗試將孤獨視為一種自我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完全負面的情感體驗。通過閱讀、寫作或其他個人活動,或有助於你在孤獨中找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從中獲得力量。
Thumbnail
《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曾說過,空閒時間是讓我們做壞事的惡魔時間。 《中庸》一書也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君子就算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得有度守禮....最好是。 我們一個人的時候,其實根本很少。因為,我們大多害怕孤獨。不希望一個人。但是,孤獨跟寂寞是不一樣的。獨處跟孤
1. 獨立思考:人類的核心價值 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見。獨立思考是人類之所以為人的核心價值。當我們停止思考,盲從他人時,我們不僅失去了自己的個性,也失去了身為人的尊嚴。獨立思考讓我們能夠做出明智的決定,避免成為他人意圖的工具。 2. 放棄自己的思想:失去當人的權利 沒有人
Thumbnail
許多人會來到我們的生命中,有些人是我們的摯友、親人或重要伴侶,而有些人是過客。本文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為什麼不需要討好那些與我們無交集的人。
Thumbnail
獨處時,面對自己的心,會不會感到孤寂呢?
Thumbnail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Thumbnail
孤獨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透過獨處,可以專注觀照身心,反省自己,達到心靈平靜的境界。本文介紹了許多佛經中有關孤獨修行的內容,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身心靈上的安寧。佛經中經常強調欲求智慧,必須獨處靜坐思維。如《雜阿含經》:聞法己,我當獨靜處,專心思惟。
Thumbnail
那條拼盡全力奔跑的道路,有沒有走錯,有沒有走歪,或是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奔跑,何時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的問自己。……獨處時問問,找找最接近的答案是什麼。
Thumbnail
孤獨不一定是負面的,它可以是一種自我反省和成長的機會。梭羅在《湖濱散記》中強調,通過孤獨,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你嘗試將孤獨視為一種自我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完全負面的情感體驗。通過閱讀、寫作或其他個人活動,或有助於你在孤獨中找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從中獲得力量。
Thumbnail
《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曾說過,空閒時間是讓我們做壞事的惡魔時間。 《中庸》一書也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君子就算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得有度守禮....最好是。 我們一個人的時候,其實根本很少。因為,我們大多害怕孤獨。不希望一個人。但是,孤獨跟寂寞是不一樣的。獨處跟孤
1. 獨立思考:人類的核心價值 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見。獨立思考是人類之所以為人的核心價值。當我們停止思考,盲從他人時,我們不僅失去了自己的個性,也失去了身為人的尊嚴。獨立思考讓我們能夠做出明智的決定,避免成為他人意圖的工具。 2. 放棄自己的思想:失去當人的權利 沒有人
Thumbnail
許多人會來到我們的生命中,有些人是我們的摯友、親人或重要伴侶,而有些人是過客。本文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為什麼不需要討好那些與我們無交集的人。
Thumbnail
獨處時,面對自己的心,會不會感到孤寂呢?
Thumbnail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Thumbnail
孤獨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透過獨處,可以專注觀照身心,反省自己,達到心靈平靜的境界。本文介紹了許多佛經中有關孤獨修行的內容,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身心靈上的安寧。佛經中經常強調欲求智慧,必須獨處靜坐思維。如《雜阿含經》:聞法己,我當獨靜處,專心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