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工作體悟〕社工身份的自我標籤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上一篇《社工身份的被標籤》文章中,我提到自己因為「社工」這個身份而曾經被他人貼上的標籤以及背負不合理的期待;

 

此外我更進一步發現,不管是正面或負面標籤,我們都會討厭被貼標籤的原因來自於「被要求必須如此的不自由感」;

 

而這次接著要分享,我當年如何因為「社工」這個身份產生了對自己形象的標籤,甚至如果發現自己不符合標籤還會自我懷疑。

raw-image

 

在上禮拜的文章中我有提到,社工最常聽到的「被標籤」就是:「你們社工一定很有愛心、耐心、同理心齁~」

 

原本我以為這只是社會大眾單方面對於社工的理想化期待,但在成為社工多年後,我發現這個期待其實也悄悄在我心中轉化為對自我形象的要求;

 

「具有愛心、耐心、同理心」的背後同時也會衍生出「熱心助人、樂善好施、付出不求回報、願意犧牲奉獻」等等的形象;

 

我突然想起,大學一年級剛就讀社工系時,系上教授曾經問同學:「當社工又不會賺錢,你們想來念社工系的原因是什麼?」

 

當時主動舉手回答的同學提到的原因大多是:「因為我小時候曾經接受過社工的幫助,所以長大後我也希望可以成為社工去幫助別人」;

 

包含我自己也是,高一的時候因為講話不小心產生誤會,被當時班上的風雲人物同學討厭,讓我相當受傷又害怕從此被排擠,因此主動去輔導室求助;

 

那時的實習輔導老師跟我談了2-3次,給了我很大的安慰以及實際可以採取行動的方向,讓我覺得受到很大的幫助,因此萌生想要成為助人工作者的想法;

 

後來陰錯陽差,雖然我不是成為心理師或輔導老師,但終究還是成為一名社工;

 

而我跟社工系的同學們正因為在小時候曾經得到幫助,長大之後才會想要變成助人工作者,將當初受助的善意傳遞下去;

 

就像成長過程受到協助的時候,我們並沒有被要求提供回報,成為助人工作者也是我們自己的志向與選擇;

 

因此「付出不求回報」似乎也變成我們對自己的期待及要求,甚至變成社福機構請求我們「共體時艱」、不要要求薪資福利的一種枷鎖;

 

更進一步演變成社會大眾對於助人工作者的付出無限上綱、予取予求的藉口,讓「當社工」幾乎與「做公益」畫上等號;

 

這個情況我認為在不直接向服務個案收費的「社工」身上特別明顯,連帶我在服務的過程中也不敢期待個案有任何回饋;

 

無形之中受到這個價值觀的制約,認為自己當社工應該只要能夠服務個案、讓個案過得更好就可以從中獲得全身心的滿足,不需要也不應該再要求其他任何東西;

 

甚至如果我聽到別的社工收到他的個案給予很多回饋,像是寫滿滿的感謝卡,而我卻從來沒有收到的時候,我心裡會偷偷覺得非常羨慕;

 

但隨之而來我又會譴責自己不該羨慕,因為「社工的付出應該是不求回報的」,我不應該這麼貪心。

 

 

現在回頭去看這件事情,加上學習占星增加了對自己原生設定的理解之後,我會想要告訴自己:「努力認真服務個案後,期待得到回饋是沒問題的」;

 

因為老實說,社工在服務過程所要付出的時間心力絕對不亞於其他工作,甚至我敢說我們付出的更多,但我們的收入卻始終低於一般薪資水平;

 

在這樣的情況下,過去我就常安慰自己:「社工工作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獲得心靈的滿足、消除過去的業障以及累積來世的福德」;

 

既然沒有令人滿意的金錢收穫,我認為自己期待獲得個案的滿滿回饋是沒有問題的;

 

而社工是一份有領薪水的正式職業,並不是無償的志願服務,因此我們努力工作付出不需要不求回報,更不能成為社福機構要求我們「共體時艱」的藉口。

 

 

這次的〔社工工作體悟〕就分享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因為職業身份而不小心為自己貼上的標籤呢?歡迎留言跟我分享;

 

而如果你覺得自己被種種標籤貼得喘不過去、內心有渴望被看見及理解的感受,歡迎來預約【知心尋己─自我覺察陪伴諮詢服務】的免費體驗;

 

讓我陪你梳理情緒、整理情境、擬定行動方案,希望最後能夠讓你逐漸走出陰霾、展露一絲微笑:)

avatar-img
53會員
1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秀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關於社工的「被標籤」,我最常聽到的就是:「你們一定很有愛心、耐心、同理心齁~」 對於這個標籤,老實說我個人其實蠻無言的,因為我無法否認說這個陳述是錯的,但又不想從此被這些形容詞無限上綱的綁架;
這個系列的文章終於來到最後一集XD 在第一篇文章中提到,我會將社工與個案會談的過程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建立關係、蒐集資訊、確立工作目標」;   接著我陸續分享了「建立關係」與「蒐集資訊」前兩個階段的內容,今天繼續來分享最後一個階段「確立工作目標」,希望讓大家對於社工會談有完整的認識。
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我會將社工與個案會談的過程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建立關係、蒐集資訊、確立工作目標」; 接著我分享了「建立關係」的重要性以及內容,分別是「專注傾聽」以及「無條件同理」; 今天繼續來分享「蒐集資訊」這個階段,希望讓大家對於社工的會談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前兩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了當初我沒有想要繼續當社工的原因,不知道大家看到我描述的那些實務工作狀況有什麼感想呢? 是覺得很扯,怎麼可能這麼忙?還是也開始好奇我們社工的工作到底在做什呢?
在先前生日回顧的文章中有提及,雖然我助人的初衷一直沒有改變,但當初促使我來經營粉專、成為自由接案的助人工作者的原動力卻是來自「不甘心」; 而上一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其中一個「不甘心」,是關乎過去我與Mentor之間的糾結,以及我個人在乎「付出與回報能否平衡」的特質;
上一篇文章中有提到,最近我突然意識到,雖然我助人的初衷一直沒有改變,但當初促使我來經營粉專、成為自由接案的助人工作者的原動力卻是來自「不甘心」; 而這個「不甘心」涉及幾個面向,包含我過去與Mentor的關係糾結、對於身心靈服務發展的看法等等,讓我對自己有更深入的覺察;
關於社工的「被標籤」,我最常聽到的就是:「你們一定很有愛心、耐心、同理心齁~」 對於這個標籤,老實說我個人其實蠻無言的,因為我無法否認說這個陳述是錯的,但又不想從此被這些形容詞無限上綱的綁架;
這個系列的文章終於來到最後一集XD 在第一篇文章中提到,我會將社工與個案會談的過程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建立關係、蒐集資訊、確立工作目標」;   接著我陸續分享了「建立關係」與「蒐集資訊」前兩個階段的內容,今天繼續來分享最後一個階段「確立工作目標」,希望讓大家對於社工會談有完整的認識。
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我會將社工與個案會談的過程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建立關係、蒐集資訊、確立工作目標」; 接著我分享了「建立關係」的重要性以及內容,分別是「專注傾聽」以及「無條件同理」; 今天繼續來分享「蒐集資訊」這個階段,希望讓大家對於社工的會談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前兩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了當初我沒有想要繼續當社工的原因,不知道大家看到我描述的那些實務工作狀況有什麼感想呢? 是覺得很扯,怎麼可能這麼忙?還是也開始好奇我們社工的工作到底在做什呢?
在先前生日回顧的文章中有提及,雖然我助人的初衷一直沒有改變,但當初促使我來經營粉專、成為自由接案的助人工作者的原動力卻是來自「不甘心」; 而上一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其中一個「不甘心」,是關乎過去我與Mentor之間的糾結,以及我個人在乎「付出與回報能否平衡」的特質;
上一篇文章中有提到,最近我突然意識到,雖然我助人的初衷一直沒有改變,但當初促使我來經營粉專、成為自由接案的助人工作者的原動力卻是來自「不甘心」; 而這個「不甘心」涉及幾個面向,包含我過去與Mentor的關係糾結、對於身心靈服務發展的看法等等,讓我對自己有更深入的覺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有些人可能認為,擔任「志工」都是有錢或退休的「閒人」,或失業中的「待業者」,對於自己的職涯規劃發展並無實質助益。 事實上,「志工」工作可能比我們的日常工作更有價值!它不僅對社區和需要幫助的人或動物有益,對個人的職涯發展和成長也有顯著的助益。「志工服務」反映出自己價值觀,然後貢獻自己的金錢、時間與能
Thumbnail
當我們從學生身份轉變為職場新人,這種過渡往往伴隨著一種深深的不適應感。無論是生活節奏的改變,還是責任的增加,初入職場的我們總會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壓力和失落感。這些感受,不僅來自於日常工作的繁重,更多的是因為我們不得不面對與過去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1. 時間的掌控感減弱 在學生時代,我們擁有更多的
Thumbnail
在台灣的職場文化中,我們常常被灌輸「助人為快樂之本」的觀念。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過度幫助他人可能會成為自己職涯發展的絆腳石?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為什麼「幫助人是情分,不幫是本分」這句話在職場中如此重要。
Thumbnail
藉由這個主題,此篇要來介紹我所認為 能協助引導那些無法適應這個遊戲的專業者 社會工作者也就是 社工!他們以學習專業助人為導向,主要探究個人與社會之間如何互動和運作,從當中去細分為好幾個專業,例如:兒童家庭、長期照護(偏鄉、獨居)、校園輔導教育、醫務社工、社區、身心障礙……都屬於社會工作者的範圍。
Thumbnail
這本書描寫了身心障礙者與社工之間的生命交會,強調社工不只是活菩薩,也有情感,而身心障礙者除了現實層面的資源,也需要情感層面的支持。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看到身心障礙者及社工的真實一面,務求大家能更關注制度的完善,提供合理的待遇和適當工作量。
Thumbnail
我很常聽我爸在抱怨說「我幫他們這麼多,啊都沒有人感謝我」,小時候我會替他感到不值,但成長的過程中,我看到很多人都遇到了相同的課題,甚至連我自己偶爾都會有這種想法。然後就會延伸出幾個詞彙:「過度付出」、「過度奉獻」,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症狀呢? 明明我們都是出於自願,為什麼又會感到...
Thumbnail
我不是社工。我能為當事社工做的,就只有祈禱和寫一點點文字,渴盼社會大眾暫時放下想抓戰犯的嗜血之心,真正把問題聚焦在社會安全網的制度破口上。
Thumbnail
因為出版《我們都被貼滿了標籤》,受訪時,幾乎每一位主持人都會問。 你為什麼會想要當社工呢?你為什麼會走身障這個領域呢? ​ 我有一個制式且冠冕堂皇的答案。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做志工會不會完全沒有目的性,作者自己也懷疑這個問題,並分享了幾件自己的故事,最後提出了對於「目的性」這個詞的負面印象,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感覺。整篇文章充滿思索和反問的氛圍。
Thumbnail
職重服務是一個以人為本,基於數個對待人的基本價值,運用復健諮商的專業,透過就業或靠近就業的過程,促進社會參與及個體獨立的服務。
Thumbnail
有些人可能認為,擔任「志工」都是有錢或退休的「閒人」,或失業中的「待業者」,對於自己的職涯規劃發展並無實質助益。 事實上,「志工」工作可能比我們的日常工作更有價值!它不僅對社區和需要幫助的人或動物有益,對個人的職涯發展和成長也有顯著的助益。「志工服務」反映出自己價值觀,然後貢獻自己的金錢、時間與能
Thumbnail
當我們從學生身份轉變為職場新人,這種過渡往往伴隨著一種深深的不適應感。無論是生活節奏的改變,還是責任的增加,初入職場的我們總會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壓力和失落感。這些感受,不僅來自於日常工作的繁重,更多的是因為我們不得不面對與過去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1. 時間的掌控感減弱 在學生時代,我們擁有更多的
Thumbnail
在台灣的職場文化中,我們常常被灌輸「助人為快樂之本」的觀念。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過度幫助他人可能會成為自己職涯發展的絆腳石?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為什麼「幫助人是情分,不幫是本分」這句話在職場中如此重要。
Thumbnail
藉由這個主題,此篇要來介紹我所認為 能協助引導那些無法適應這個遊戲的專業者 社會工作者也就是 社工!他們以學習專業助人為導向,主要探究個人與社會之間如何互動和運作,從當中去細分為好幾個專業,例如:兒童家庭、長期照護(偏鄉、獨居)、校園輔導教育、醫務社工、社區、身心障礙……都屬於社會工作者的範圍。
Thumbnail
這本書描寫了身心障礙者與社工之間的生命交會,強調社工不只是活菩薩,也有情感,而身心障礙者除了現實層面的資源,也需要情感層面的支持。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看到身心障礙者及社工的真實一面,務求大家能更關注制度的完善,提供合理的待遇和適當工作量。
Thumbnail
我很常聽我爸在抱怨說「我幫他們這麼多,啊都沒有人感謝我」,小時候我會替他感到不值,但成長的過程中,我看到很多人都遇到了相同的課題,甚至連我自己偶爾都會有這種想法。然後就會延伸出幾個詞彙:「過度付出」、「過度奉獻」,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症狀呢? 明明我們都是出於自願,為什麼又會感到...
Thumbnail
我不是社工。我能為當事社工做的,就只有祈禱和寫一點點文字,渴盼社會大眾暫時放下想抓戰犯的嗜血之心,真正把問題聚焦在社會安全網的制度破口上。
Thumbnail
因為出版《我們都被貼滿了標籤》,受訪時,幾乎每一位主持人都會問。 你為什麼會想要當社工呢?你為什麼會走身障這個領域呢? ​ 我有一個制式且冠冕堂皇的答案。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做志工會不會完全沒有目的性,作者自己也懷疑這個問題,並分享了幾件自己的故事,最後提出了對於「目的性」這個詞的負面印象,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感覺。整篇文章充滿思索和反問的氛圍。
Thumbnail
職重服務是一個以人為本,基於數個對待人的基本價值,運用復健諮商的專業,透過就業或靠近就業的過程,促進社會參與及個體獨立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