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臨終”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因為有死,所以更要珍惜生

前言

曾任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的張明志醫師,因為長期面對並處理重症瀕臨死亡的病患,對人在臨終前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狀況,有著第一手的觀察和思索。2021年由寶瓶文化所出版的《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一靈生照護》即是對臨終的觀察和思索後的記錄。

臨終可能會出現靈異現象

有生必有死,這是大家都知識的事實,可是我們一直回廻避著死亡的課題,以為那離我尚遠,只要不提,我就不必面對;也因此一旦罹患重症,不得不面對這直面到來的人生的最後課題時,除了肉體的痛楚外,恐怕也難以避免焦慮和惶恐的心情,亟待撫慰和開解。除此之外,病患也會產生一些科學或醫學難以解釋的現象,此種現象在重症患者雖然普遍存在(幫張醫生寫序的三個醫生似都經手過—不是親身經歷,而是病患有過,他們經手處理),然而卻因無法驗證,因而往往被蓄意忽視,以致無人探討,張醫生則不忌諱談及此現象的存在(書中提到的包括:第四章看見黑衣人;第五章 時空轉換與潛意識;第六章 聽見怪聲;第七章 預見自己死亡;第八章 容貌改變;推薦序的許禮安醫師則提到看見阿飄;與已死親友交談等),但何以致此則尚無法說明。張醫師書名的《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意思應該是:死前的許多現象都是他們的醫學知識所無法解釋的。

醫師的侷限

事實上,醫師所接受的專業教育和訓練,著重的是醫病—有確切的症狀(不管是透過儀器或自己的經驗),可以或應該如何處理。他們其實並沒有受過"醫人”—如何理處理人的心理、情緒、想法等這個區塊。可是病人及其家屬每每因為醫師可以處理身體的病痛,因之也將心理和心靈的撫慰和開解寄託在醫師身上。第一線醫師因為經歷久了,經手多了,經驗豐了,再加上制度上已有專門的醫護團隊可以協助,因而也有了一套較合人性的處置做法。有心的醫師為了將在現場所見所思(這些都是所學所能所未觸及者)傳承下去,乃有諸如張醫師所寫著作的出現。(坊間類似書籍已陸續增加中。)

許禮安醫師的看法

我對推薦該書的許禮安醫師(安寧緩和專業醫師)所寫的序有感覺,我同意他說的:要先追求「善生」和「善別」,才能順理成章得到「善終」

 他認為臨終和死亡的無法傳承是難以因應和處理的原因之一,意思是臨終前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景很少有資料留存下來,因為臨終者有的已無法溝通,能溝通的或者斷斷續續,或者語焉不詳,或者不知所云,因而病人的身心靈到底在臨終階段發生什麼變化,或者出現什麼狀況,我們很難知曉。就因為對此無知,或所知有限,所以我們才會那麼害怕死亡……。我個人對此點有些不同的想法:事實上,語言(文字)能夠傳達的極為有限—此點來自落枕後的思索—我無法向別人描述痛楚狀況,別人也只能猜測無法真正了解。除非你真正親歷過,然而親歷過後,兩人的狀況也不盡然相同,因為個性,因為觀念,因為對之的態度……但我同意他所說的:所知愈多,愈不會畏懼。(把看到的,聽到的如實呈現,就可以了。)

原來靈異是真的

許醫師所寫的"阿飄"和"別過世的人交談",以及安寧病房會將靈異列入交班事項,再配合著該書所述,也讓我對所提內子朋友提到老公看到牆上有人影,以及女鬼趕人等原先聽來有些不可思議的靈異現象,有了多一層的了解。(可是要如何因應或安撫呢?)

結語

 因為有死,所以更要珍惜生。第一線醫療人員針對臨現象的描述,增加了讓我們對之的了解。生前該做的,想做的勇敢的去做,去追求;死前該說的,想說的直接的,當面的說。然後乃能無憾又無悔的輕輕揮手

 

謝宛婷醫師有本2019寶瓶文化出版的類似的書《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可以參閱。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感謝你們,我愛你們,我想你們… 父親退休後 父親有四個子女,成年並娶妻後都離家分居,但距離老家都不遠。父親生病時已退休數年。退休後兩老自行生活。初期還參加社團活動,見面時還會展示所參加的舞蹈成果,兩個人牽著手翩翩起舞。父親受過日式教育,日語不錯,又喜唱歌,因此後期還在社區大學教日語歌。有次還特別
好生為了好死 前言 看完大師兄在殯儀館工作時以旁觀角度描述死後所看到的有些奇特卻又真實上演的親屬言行;以及小冬瓜(郭憲鴻)在《生命最後三通電話你會打給誰?》,一書中與父親的和解,在殯葬時的見聞以及對該業的描述,對於死後的處理已有一些了解;看過張曼娟的《自成一派》,楊月娥的《不逃跑的陪伴》,或者鍾
前言 昨天(2023.12.10)到台北大女家,她邀我們和住新竹的二女到她家共餐,已經有段時間沒有聚聚聊聊了。國五週日必塞,而她們都只有週末及週日才有空閒。塞過幾次後,大家都有點怕了,因此才有此約。午餐由大女的男友主中饋,用的是自創的西式餐法。例如花椰菜用烤的,馬鈴薯小煎,雞肉用番茄醬蒸煮,費時長
讀書使人淵博 前言 聽音頻介紹《如何閱讀一本書》,該書第一版出版於1940年,至今已有八十三年的歷史,然而,仍然有人在提及,且網上所能找到針對此書的心得和看法,也都認為該書有參考價值。真的是驗證了經典之作,歷久彌新的說法啊! 閱讀四層次 該書於1972曾進行大幅的增訂,目前看到的以及翻譯的大
  閃光燈記憶的由來 在你生命當中,有沒有什麼事件是讓你記憶猶新、幾乎是永誌不忘的?  這些事件,有些是與國家、社會有關的,例如九二一大地震—幾乎每個經歷過的人都能說出當時他在那裡?他在做什麼?他的經歷、他的感受、他的反應等等,雖然那場地震只持續了102秒。有些事件則是與個人密切相關的,例如黃
人是向死的存活 前言  聽葉丙成訪問小冬瓜的音頻。聲音放不大,兩人講話的速度都快……主要內容是聽眾針對小冬瓜所提的問題,以及小冬瓜的答覆。容我根據此音頻以及小冬瓜為紀念父親過世十週年所出版的《生命最後三通電話你會打給誰?》稍事描述印象較深者。 冬瓜 冬瓜父子都從事殯葬業。冬瓜(郭東修)出生於
感謝你們,我愛你們,我想你們… 父親退休後 父親有四個子女,成年並娶妻後都離家分居,但距離老家都不遠。父親生病時已退休數年。退休後兩老自行生活。初期還參加社團活動,見面時還會展示所參加的舞蹈成果,兩個人牽著手翩翩起舞。父親受過日式教育,日語不錯,又喜唱歌,因此後期還在社區大學教日語歌。有次還特別
好生為了好死 前言 看完大師兄在殯儀館工作時以旁觀角度描述死後所看到的有些奇特卻又真實上演的親屬言行;以及小冬瓜(郭憲鴻)在《生命最後三通電話你會打給誰?》,一書中與父親的和解,在殯葬時的見聞以及對該業的描述,對於死後的處理已有一些了解;看過張曼娟的《自成一派》,楊月娥的《不逃跑的陪伴》,或者鍾
前言 昨天(2023.12.10)到台北大女家,她邀我們和住新竹的二女到她家共餐,已經有段時間沒有聚聚聊聊了。國五週日必塞,而她們都只有週末及週日才有空閒。塞過幾次後,大家都有點怕了,因此才有此約。午餐由大女的男友主中饋,用的是自創的西式餐法。例如花椰菜用烤的,馬鈴薯小煎,雞肉用番茄醬蒸煮,費時長
讀書使人淵博 前言 聽音頻介紹《如何閱讀一本書》,該書第一版出版於1940年,至今已有八十三年的歷史,然而,仍然有人在提及,且網上所能找到針對此書的心得和看法,也都認為該書有參考價值。真的是驗證了經典之作,歷久彌新的說法啊! 閱讀四層次 該書於1972曾進行大幅的增訂,目前看到的以及翻譯的大
  閃光燈記憶的由來 在你生命當中,有沒有什麼事件是讓你記憶猶新、幾乎是永誌不忘的?  這些事件,有些是與國家、社會有關的,例如九二一大地震—幾乎每個經歷過的人都能說出當時他在那裡?他在做什麼?他的經歷、他的感受、他的反應等等,雖然那場地震只持續了102秒。有些事件則是與個人密切相關的,例如黃
人是向死的存活 前言  聽葉丙成訪問小冬瓜的音頻。聲音放不大,兩人講話的速度都快……主要內容是聽眾針對小冬瓜所提的問題,以及小冬瓜的答覆。容我根據此音頻以及小冬瓜為紀念父親過世十週年所出版的《生命最後三通電話你會打給誰?》稍事描述印象較深者。 冬瓜 冬瓜父子都從事殯葬業。冬瓜(郭東修)出生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死後的世界,根據催眠師朵洛莉絲的觀察,靈魂在轉世過程中學習與成長。書中提出思想的能量與痛苦的教學,挑戰了傳統的宗教觀念,尤其對虔誠的教徒來說,可能會顛覆他們的信仰框架。作者強調人生的旅程是為了學習,不必過度關注死後的世界,並且提供了對靈界及其法則的深入分析,推薦給對靈性領域有興趣的讀者。
在醫院與大學的知識巨塔間,郭文華以專業經驗與學術訓練自然地跨域流動,隨著衛生政策的轉折穩步前行。不管是他參與過的臨床實務、還是正在推動的素養培養、亦或持續追蹤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法,這段研究如何成就完整,沒有遺憾人生的修行之道,其實才剛啟程。 ⠀ 而未來都將離開人世、走向此生盡頭的你我,都在路上。
Thumbnail
「不要解鎖付費喔」感恩🫶貼心叮嚀~ 來協助療癒的揚升大師:愛瑟瑞爾 在療癒過程感覺到空氣.身體上漸漸的寒冷 感受心中有些牽掛 請天使也打開多維度時空轉世之門 撿回雙方分開後與遺憾掉落的靈魂碎片 詢問對方是否有些話要帶給還在陽世的愛人呢? 「不要傷心、不要難過」 「無法繼續陪伴妳
Thumbnail
一旦喪失生命,我相信我們會上天堂。但是身後事,如果沒有事先預作規劃和安排,在傳統以父權為本位的社會, 許多身後的事情往往由長子安排。
Thumbnail
⋯⋯他相信,人不會死,衰亡的只是肉體。如果這樣的觀念確立,那麼我們看待肉體衰亡(死亡)這件事就會比較坦然一點,接著才有辦法執行「放手」。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講到臨終你可能會想到遺囑、遺產等關鍵字,但臨終照顧卻鮮少有人提及。當親友即將離開人世,站在病床前的家人能對病人做的遠比護理人員能做的還多。以6大步驟來提供臨終照護,包括同理病人的心理和需求、說話、傾聽、翻身、滋潤口腔、給予宗教的力量。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最讓人感到害怕的是什麼。死亡?孤單?離別? 人死後的靈魂究竟會去哪裡,沒人知道。 是上天嗎?還是喝了孟婆湯後繼續當人類?又或者是變成靈魂,能自由穿梭任何地方。 世界上這些無法被科學定義的現象被稱為「靈異現象」。 這種現象大多出現在半夜時段,半夜通常不會有人工作,但有些人為了錢還是會選擇大夜班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死後的世界,根據催眠師朵洛莉絲的觀察,靈魂在轉世過程中學習與成長。書中提出思想的能量與痛苦的教學,挑戰了傳統的宗教觀念,尤其對虔誠的教徒來說,可能會顛覆他們的信仰框架。作者強調人生的旅程是為了學習,不必過度關注死後的世界,並且提供了對靈界及其法則的深入分析,推薦給對靈性領域有興趣的讀者。
在醫院與大學的知識巨塔間,郭文華以專業經驗與學術訓練自然地跨域流動,隨著衛生政策的轉折穩步前行。不管是他參與過的臨床實務、還是正在推動的素養培養、亦或持續追蹤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法,這段研究如何成就完整,沒有遺憾人生的修行之道,其實才剛啟程。 ⠀ 而未來都將離開人世、走向此生盡頭的你我,都在路上。
Thumbnail
「不要解鎖付費喔」感恩🫶貼心叮嚀~ 來協助療癒的揚升大師:愛瑟瑞爾 在療癒過程感覺到空氣.身體上漸漸的寒冷 感受心中有些牽掛 請天使也打開多維度時空轉世之門 撿回雙方分開後與遺憾掉落的靈魂碎片 詢問對方是否有些話要帶給還在陽世的愛人呢? 「不要傷心、不要難過」 「無法繼續陪伴妳
Thumbnail
一旦喪失生命,我相信我們會上天堂。但是身後事,如果沒有事先預作規劃和安排,在傳統以父權為本位的社會, 許多身後的事情往往由長子安排。
Thumbnail
⋯⋯他相信,人不會死,衰亡的只是肉體。如果這樣的觀念確立,那麼我們看待肉體衰亡(死亡)這件事就會比較坦然一點,接著才有辦法執行「放手」。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講到臨終你可能會想到遺囑、遺產等關鍵字,但臨終照顧卻鮮少有人提及。當親友即將離開人世,站在病床前的家人能對病人做的遠比護理人員能做的還多。以6大步驟來提供臨終照護,包括同理病人的心理和需求、說話、傾聽、翻身、滋潤口腔、給予宗教的力量。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最讓人感到害怕的是什麼。死亡?孤單?離別? 人死後的靈魂究竟會去哪裡,沒人知道。 是上天嗎?還是喝了孟婆湯後繼續當人類?又或者是變成靈魂,能自由穿梭任何地方。 世界上這些無法被科學定義的現象被稱為「靈異現象」。 這種現象大多出現在半夜時段,半夜通常不會有人工作,但有些人為了錢還是會選擇大夜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