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信任的人,做了出乎我們意料的事,該怎麼辦?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當時我還同今天不一樣,總認為人的性格是單純統一的。那時我還沒認識到一個人的性格是極其複雜的。今天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了: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的。那時我還不瞭解人性多麼矛盾,我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含有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惡裡也找得著美德。”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我們在後臺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聲音,“Ta怎麼會這樣?”“我無論如何都想不到Ta竟然會做出這種事。”“我一直以來都被Ta欺騙了……”這都是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不一致(Incongruence)”的情況。

例如,有一天你忽然發現,一直對自己很好的人,竟然已經出軌了;或者,一個明明感覺很單純的朋友,忽然在背後中傷了自己。當這些“不一致”發生時,除了事件本身帶來的傷害,很多人還會對自己“能否清楚地認識一個人”產生懷疑,也對信任別人這件事產生恐懼。

那麼,當這種“不一致”發生,尤其是,當它在親密關係中發生時,我們該如何處理?這真的是我們識人不清麼?

今天我們會給大家介紹應對“不一致”的一種新策略——非整合(Aintegration)的思路。

 

raw-image


“認知失調”

在親密關係中的副作用

 

“不一致”並不是一件容易面對的事。

當我們在面對充滿了未知和混亂的世界時,習慣用理性去認識這一切。我們渴望能夠通過邏輯,努力將各種現象歸納進一種清晰明確的因果關係之中。這是因為,假如世間的人、事,能夠被理性和邏輯所解釋,我們就能夠更好地預測事情的走向,這讓我們感到安全;而如果發生在自己身外的事件能夠被自己解釋得通,我們也會感到更舒服、平靜。

 

而當我們的邏輯認為不會傷害我們的人,事實上卻傷害了我們的時候,這種安全感、平靜感就會被打破。此時,我們面對著一道難解的悖論,世界也隨之變得更不確定。我們的頭腦不喜歡這樣的疑惑和矛盾,此時我們就容易陷入到一種緊張的思維混亂中。

 

這是我們所說的“認知失調”發生的時刻。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里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維琪百科中對它的定義是:

“認知失調是這樣一種精神壓力/精神不適:個體可能由於同時有著兩種或多種互相矛盾的信念、想法、價值觀產生這樣的精神壓力;也可能由於同時採取了兩種或多種包含了矛盾理念的行動產生這樣的精神壓力;也可能由於面對了一些新的資訊,而這些新資訊與既有的信念、想法、價值觀衝突。

 

認知失調既指一種認知中存在矛盾的狀態,也包含了一種改變這種狀態的衝動——個體會由於這種狀態產生不適,同時渴望立刻消除這種不適。個體會通過改變行為或改變認知的方式力圖解除這種緊張,以重新恢復自身的一致性。

 

認知失調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你覺得自己不喜歡一種工作,卻一直在從事這份工作,這是一種認知失調,你可能會通過調節行動——換一份工作,或調節認知——其實這份工作也還不錯,來重新平衡自己的行為和認知,讓自己回到舒服、一致的狀態中來。

 

再比如,你的戀人突然做了一件的事。你一直認為 ta 很愛你,但你從這件事情(新的資訊)推斷出的觀點卻是 ta 不愛我,這樣你就陷入了認知失調中。

 

認知失調有它的副作用,這和前面提到的,它包含了一種“立刻調整行為或認知、以消除不適的衝動”有關。

 

因為急於擺脫認知失調的焦慮和不安,人很容易變得情緒化。或者為了滿足認知上的因果關聯,做出一些快速而絕對的結論。例如剛才的那個例子,個體為了趕快消除認知失調的不適,就因為新發生的這件事,確信對方不愛自己,認為自己一直在這段關係裡“過於愚蠢”,陷入偏執和封閉的狀態之中。你隨之作出的種種行為,把你們的關係推向了更糟糕的地步。 

 

那當我們面對出現在身邊的混亂和不協調時,我們能否擺脫突然而至的緊張和焦躁,用一種更為包容而冷靜的態度面對呢? 

 

raw-image



非整合:

承受“不一致”的能力



1. 什麼是“非整合”?


2015年,心理學家雅各·拉姆蘭茲和雅艾爾·本雅米妮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非整合(Aintegration),他們補充解釋道,這個概念的意思是“維持著的不一致”(Maintaining Incongruence)

“非整合”指的是一種“人類忍受認知/情緒上的複雜性的能力”,表現在“維持不一致,承受矛盾、不連續(斷斷續續)、以及悖論,同時不感到緊張不適”。

具備“非整合”能力的個體,不需要不斷去整合生理-心理的各個層面,以及每個層面中特定的存在物(例如,認知、價值觀、情感等)。這樣的個體,不需要像前文提到的那樣,時時刻刻要用邏輯解釋通暢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Ta們能夠接受一些相反的“真實”同時存在,並依然感覺良好。

具備“非整合”能力的個體,不會通過操控自己的認知、價值觀、情感等,去解決緊張和不適,而會允許矛盾的多種認知、價值觀、情感同時存在,接受並且維持它們。同時這些矛盾的存在不會讓ta們感到分裂,ta們仍然感覺到自己是“整體的”。

如果一種親密關係中的不一致發生在“非整合”能力強的個體身上,不太會給ta們帶來太多的認知失調,因為ta們能夠接受“一個人在大部分時間裡是單純、真誠對待我的,而也會在一些時間裡出現自私、醜陋,或者說人在一些層面和情境裡是真誠的,另一些層面和情境裡會有虛榮、欺騙”,也能夠明白“並不存在愛或不愛這樣極端、純粹的狀態”。Ta們也會知道,很多時候“還原真相”是不可能的,因為並沒有一個“可供還原”的單一真相存在。

人心的複雜,是每分每秒、無時無刻的,每個人都是如此。只要選擇相信某一些主要的傾向,就已經足夠了。



2. 哪些人的非整合能力更強?

雅各和雅艾爾通過進行進一步研究發現,結果顯示,有幾種特質和非整合能力相關。

年長的人比年輕的人擁有更高的非整合能力。這也驗證了研究者對此的猜想:擁有更多生命經驗與廣泛的知識和態度的個人,更頻繁地置身於矛盾與不確定之中,因此ta們會更好地掌握非整合化能力。就像在我們的印象中,年齡時常與智慧、寬容緊密相關。

受了更高等教育的人非整合能力更高。受更高等的教育的人往往會面對更為艱深的概念或更為複雜的體系,因此為人提供了運用非整合化能力的額外機會。

離異的人比婚姻中的人非整合能力更高。因為經歷了重大的壓力、分離和不合適,尤其是在剛剛成年時期,這類人瞭解了生活中廣泛存在的差異和衝突,特別是個人生活中的矛盾。正是在不同境遇中對生活的再次認識使得ta們轉向了非整合化思維。

無宗教信仰的人比有宗教信仰的人非整合能力更高。世俗化、無神論的參與者要比傳統化、信教的參與者擁有更高的非整合化能力。整體上,宗教不相容於困惑、不一致。許多信徒可能會接受矛盾和衝突,但ta們認為這些也反映了上帝的意志。Ta們覺得,懷疑是不必要的。重要的矛盾或晦澀並不被容納,ta們通過轉向宗教權威來解決這些問題。

非整合能力與遭受過多少創傷事件無關,但與面對生命事件的態度有關。研究發現,並不是遭受過更多創傷事件的人,就會比生活順利的人非整合能力更強。但是,當問及參與者對過去的態度時,非整合化能力強的人更願表達ta們所經歷的積極的生活事件,而且談論到消極的生活事件時也是採用“有利有弊”的態度。也許也是ta們非整合的能力,影響了ta們對消極事件的感受。

“對體系的需求”越高,非整合能力越弱。封閉式思維的人崇拜權威,渴望完全的命令,更容易教條化,在認知複雜性上表現較差,容易陷入新資訊與舊有信念的認知失調中。那些特別追求邏輯嚴密和理性的人,也容易在非整合能力上表現差。

值得一提的是,非整合能力並不是排斥整合能力,也不是反對追求完備的知識框架,而是宣導學智的世界與生活的世界有所區分。不要過分依賴於一套固定而刻板的認知體系去生活,努力獲取更為靈活和開放的生活態度,能夠包容事物的矛盾與衝突。

當我們對發生的事感到困惑和不適時,無需急於動用原有的認知方式去尋找潛在原因,而是冷靜地去認識矛盾本身。若這矛盾難以解決,我們需要做的是承認人性和世界的無法完全被解釋的複雜性,接受它們,允許它們存在。

克爾愷郭爾在《愛的作為》指出:要去愛彼此的人性。真愛不會因為他人的缺點而不去擁抱他人,仿佛高高在上。相反,當愛人出現了錯過,人們應該更牢靠、更緊密地相擁,為了克服那些不足。這一點和親密關係中的非整合化有著深切的相通之處。

raw-image


最後給大家三個小tips,應對關係中出現的不一致:


1. 不要失去整體性眼光。當陷入痛苦的處境中,人很難看到其他的事。不要執拗於當前的衝突,回憶那些共用的美好時光,一起克服的艱難時刻。同時要謹慎于過分樂觀和不現實的評估。


2. 加強彼此的交流。不要抱著一次性解決問題的思維,可以規劃談話的時間。到公共場合討論,避免情緒的爆發。說話前多思考,等對方發言結束後再做回應。更多以第一人稱來表述,不要過分揣測對方的想法。


3. 將注意力放在所需之處。不要借題發揮,將危機擴大和惡化。冷靜認清危機的原因,努力解決問題。若在根本性分歧上難以一致,嘗試用更寬容的態度對待分歧。

avatar-img
45會員
125內容數
#自我成長 #情感 #育兒 #焦慮 #抑鬱 #催眠 自己看不到全面,需要他人的協助。 亮亮帶你“關注自我和內心”,引領健康生活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飯糰@亮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情緒沒有正當、合理之說,它只是一種真實存在的體驗,我們有權感到憤怒,也有權表達它。來評論區分享你表達憤怒的經驗和感受吧~
如果說今年學習到了什麼新的技能,大概就是讓“斷食生活”成為了我的日常生活習慣。 明年的計劃大致還是會參考今年的模式:每日1餐;1個月2次的48小時的短期斷食;1個季度保持1次
近段時間陷入了情緒低迷期,停更了一段時間 沒想到停更的這一個多月,部落格居然還新增了2位追蹤我的朋友 感謝這2位朋友的追蹤 你們的每一次閱讀、每一個留言、每一個點讚,都給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勵。 感謝大家!
一份在你不那麼需要的時候持續存在,在你需要時又會出現的友情,是一份真正意義上“成熟的友誼”。 它能在你需要時給予你陪伴和支持,又不會對你有過於苛刻的要求,是一種能讓你感到更自在、自由的關係。 你擁有這樣成熟的友誼嗎?和這樣的朋友在一起有什麼感覺呢?快來評論區和我們聊一聊吧~
「比較,是偷走幸福的賊。」 每段關係都一定曾經歷過「比較」,但幸福的關鍵不在於有沒有比較,而在於它到底是「消極」,還是「積極」。 什麼樣的比較算「消極比較」? 如何擁有「積極比較」的心態?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孩子都是天然愛著父母的,親子關係的決定權在父母手裡。在孩子眼裡,每個媽媽都是神,每個爸爸都是英雄
情緒沒有正當、合理之說,它只是一種真實存在的體驗,我們有權感到憤怒,也有權表達它。來評論區分享你表達憤怒的經驗和感受吧~
如果說今年學習到了什麼新的技能,大概就是讓“斷食生活”成為了我的日常生活習慣。 明年的計劃大致還是會參考今年的模式:每日1餐;1個月2次的48小時的短期斷食;1個季度保持1次
近段時間陷入了情緒低迷期,停更了一段時間 沒想到停更的這一個多月,部落格居然還新增了2位追蹤我的朋友 感謝這2位朋友的追蹤 你們的每一次閱讀、每一個留言、每一個點讚,都給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勵。 感謝大家!
一份在你不那麼需要的時候持續存在,在你需要時又會出現的友情,是一份真正意義上“成熟的友誼”。 它能在你需要時給予你陪伴和支持,又不會對你有過於苛刻的要求,是一種能讓你感到更自在、自由的關係。 你擁有這樣成熟的友誼嗎?和這樣的朋友在一起有什麼感覺呢?快來評論區和我們聊一聊吧~
「比較,是偷走幸福的賊。」 每段關係都一定曾經歷過「比較」,但幸福的關鍵不在於有沒有比較,而在於它到底是「消極」,還是「積極」。 什麼樣的比較算「消極比較」? 如何擁有「積極比較」的心態?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孩子都是天然愛著父母的,親子關係的決定權在父母手裡。在孩子眼裡,每個媽媽都是神,每個爸爸都是英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說真的,要如何做到把「人」與「事」分開呢?當他人做了很多我無法接受的事時,我總會下意識地歸咎是這個「人」不好,這隱含我對他個人評價的貶義。然而,我現在認為每個人都渴望被接納,如果我一昧地把人跟事混為一談,對對方來說其實是一種傷害。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在感情的世界裡,我們的認知經常影響著我們的決策。有些認知是正確的,可以引導我們走向真愛;但有些認知則是錯誤的,會讓我們錯失良機。 今天,我要揭露六個常見的感情誤區,並教你如何克服它們,讓你更接近真愛。你絕對不想錯過這些實用的建議! 錯誤認知一 找個有錢對象,少奮鬥十年 心理學研究表明
我們似乎都難以做到就事論事、「不以人廢言」的原則。
同理心是在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的品質,但要做到完全同理對方並不容易。然而,相對客觀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文章討論了對於不同觀點的看法,以及避免固執己見和尊重彼此的重要性。
Thumbnail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或多個互相矛盾的信念、價值觀或態度時所產生的不愉快狀態。這種不適感會驅使我們改變其中一個信念或態度,以消除這種不一致。然而,這種改變並不總是理性的,往往會導致我們自欺欺人,無法正視和解決真正的問題。
Thumbnail
人性是複雜的,但卻有跡可循。有些人窮極一生都在研究人性,有些人則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悟透了人性。 在利己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比如,有些人為了利益,會欺騙他人。在利他的驅使下,往往會做出一些幫助他人的事。了解人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有時人與人之間為何會似乎有一股無形的仇視與疏離,其實可能來源於對方的心理傷害或主觀感受,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並尋求著更健康的關係。無論如何,保持善良與尊重永遠是正確的選擇。
Thumbnail
說真的,要如何做到把「人」與「事」分開呢?當他人做了很多我無法接受的事時,我總會下意識地歸咎是這個「人」不好,這隱含我對他個人評價的貶義。然而,我現在認為每個人都渴望被接納,如果我一昧地把人跟事混為一談,對對方來說其實是一種傷害。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在感情的世界裡,我們的認知經常影響著我們的決策。有些認知是正確的,可以引導我們走向真愛;但有些認知則是錯誤的,會讓我們錯失良機。 今天,我要揭露六個常見的感情誤區,並教你如何克服它們,讓你更接近真愛。你絕對不想錯過這些實用的建議! 錯誤認知一 找個有錢對象,少奮鬥十年 心理學研究表明
我們似乎都難以做到就事論事、「不以人廢言」的原則。
同理心是在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的品質,但要做到完全同理對方並不容易。然而,相對客觀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文章討論了對於不同觀點的看法,以及避免固執己見和尊重彼此的重要性。
Thumbnail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或多個互相矛盾的信念、價值觀或態度時所產生的不愉快狀態。這種不適感會驅使我們改變其中一個信念或態度,以消除這種不一致。然而,這種改變並不總是理性的,往往會導致我們自欺欺人,無法正視和解決真正的問題。
Thumbnail
人性是複雜的,但卻有跡可循。有些人窮極一生都在研究人性,有些人則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悟透了人性。 在利己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比如,有些人為了利益,會欺騙他人。在利他的驅使下,往往會做出一些幫助他人的事。了解人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有時人與人之間為何會似乎有一股無形的仇視與疏離,其實可能來源於對方的心理傷害或主觀感受,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並尋求著更健康的關係。無論如何,保持善良與尊重永遠是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