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除了病,我一無所有》 致無法被任何事物療癒的你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夠成為病友的一本索引和字典,讓病友、不了解精神疾病的人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相似或相符之處,而不覺得自己孤立無援。」——洪子如

洪子如女士是一位長期致力於推動「#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網路工作者

本身則患有憂鬱症、躁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她希望精神疾病不再被貼上標籤,

但我們也得承認世界不完美

所以偏見存在

打造一個可以接納、承接傷痛的社會

便是我們該走向的遠方。

對憂鬱症患者最溫柔的一句問候:「你最近睡得好嗎?」

很訝異嗎?一句簡單的話

洪子如忍住許久的淚不禁奪眶而出

對憂鬱症病友而言,失眠是再普通不過的事

似乎沒有人能夠體會,好好的睡上一覺有多難

你身邊有憂鬱症病友嗎?

下次遇見對方時,不妨問候一句

:「你最近睡得怎麼樣?

過一陣子我再來看看你

躁鬱症病友的世界觀會在自大和自卑之間反覆橫跳

書中病友是怎麼形容「躁鬱症」呢?

:「上一秒老子天下第一,下一秒我就是個垃圾。

洪子如也寫下她在病發期間的做出的行為

「豪無意識地睡醒後開直播,嘴巴乾了就發文

沒用手機時都在做愛,一個月花費約三十萬」

衝動在刺激她、控制她,想停也無法停下

他人都認為洪子如的舉止太瘋狂了

但只有她自己清楚

她正在展現她腦中的混亂

起初,她也不確定是否該因為找到真實的自己感到欣慰

又或是因為雜亂的自己而懊悔

但後來好在有家人好友的關愛、支持

儘管傷痕累累,洪子如依舊勇敢地面對破碎不堪的自己。

任何人都會生病,治療期的確也可能會延長,天亮前的那一刻總是最漆黑,不過有件事是肯定的,沒有人一開始就是病人,也沒有人到最後還是病人,怎麼可能永遠都是黑夜呢?所以會迎來清晨的!——《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除了病,我一無所有》是一本描寫關於罹患心理疾病的病友,

病發過程中的行為與經歷,以及如何對待外在世界、如何一步步地與內在和解

最終,作者洪子如迎來自己的清晨,燦爛且美麗。

正在閱讀書評的你,如果你對文字感同身受

不妨抽空翻閱這本書,相信會有所共鳴;反之,沒有類似經驗的你

也可以了解在另一個你沒有觸及的世界,一群人即使寸步難行,依舊無畏前行。


#精神疾病去汙名化

《除了病,我一無所有》不僅是作者洪子紀錄的自身生命經驗

也更著重於推廣精神疾病去汙名化。

現今臺灣正推動一股新的社會運動「精神疾病去汙名化」

試著把負面刻板印象的標籤從病友身上撕下來,但效果不彰。

原因除了傳統觀念難以改變外,更多的是大眾媒體誇張渲染

電影、戲劇刻意凸顯心理疾病的駭人之處

或暗示觀眾心理疾病是潛在危險因子

所以當提到精神疾病,負面「標籤」即在大眾腦海中浮現

「有心理問題的人容易輕生、傷害他人。」

病友被「標籤」牢牢貼上,從此斯不下來。

「精神疾病去汙名化」是該推動,但究竟該如何推動呢?

試想一下,推動「精神疾病去汙名化」

會不會我們本身的行為就是在為病友貼立一個標籤,名稱為「你有病」?

日本影集 -「今繼之國的闖關者」中,時刻追求「公平」的律師-九頭龍

處心積慮想著要「公平」,但心中已經有個前提 : 你們不對等,所以我才要追求公平。

同理,推動去汙名化之前,我們會不會其實早就替病友貼上「標籤」了?

所以我們才「特別」要求去汙名化

於是你好奇地詢問我 : 「那你覺得該怎麼做 ? 」

我萌生了一個念頭 : 或許可以遵循「無為而治」

「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自然而然」、不過分干預,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我們應尊重、理解心理疾病的存在

歧視、嘲笑的行為該受眾人指責就指責、該道歉也不得少

但不用刻意推動「精神疾病去汙名化」

說到底,病友真心希望自己被「拯救」、「去汙名化嗎」?

會不會我們的倡議其實也是在傷害病友呢 ?

「精神疾病去汙名化」是一陣風,一陣漸漸被社會吹起的風

只是不知道這陣風最終會吹去何方 ?

最後想說的是 : 「精神疾病去汙名化」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究竟是什麼?又該如何推動?

我們應不斷的省思,適時調整步伐和方向,打造一個大家期待的美麗世界。

avatar-img
4會員
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晨二的空房間 的其他內容
「不知不覺間,你成了小時候羨慕的大人,也成了羨慕小時候的大人。」 小時候總希望快快長大,可以不受拘束、自由自在地闖蕩這璀璨的世界, 長大後才發現,大人們活得輕鬆都是有條件的, 你也覺得活得很壓抑嗎?那不妨進來看看吧!
「自由」對我們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你能想像嗎?在《1984》書中,人民深陷在多麼痛苦的世界裡,如同籠中鳥般被關住,不見天日。想要瞭解更多嗎?那就進來看看吧!
「不知不覺間,你成了小時候羨慕的大人,也成了羨慕小時候的大人。」 小時候總希望快快長大,可以不受拘束、自由自在地闖蕩這璀璨的世界, 長大後才發現,大人們活得輕鬆都是有條件的, 你也覺得活得很壓抑嗎?那不妨進來看看吧!
「自由」對我們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你能想像嗎?在《1984》書中,人民深陷在多麼痛苦的世界裡,如同籠中鳥般被關住,不見天日。想要瞭解更多嗎?那就進來看看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選擇性緘默症、想殺人的人格等疾病。文章描述了作者對這些疾病的看診紀錄和自我察覺症狀的經歷。
Thumbnail
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分享康復心路歷程,從最初的幻聽恐懼到找到合適的醫生和藥物治療,終於走出低谷,幫助自己逐漸康復和重新融入正常生活。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關注精神疾病的社會汙名化對病患與照顧者的影響。描述了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態度,帶給病患及照顧者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以及現行的福利政策與相關組織的改善方向。呼籲改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和態度,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
Thumbnail
我常常用的社群軟體Threads上有很多有關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的人發布的文章,在我狀況好時,我真的好想抱抱他們、跟他們說一聲辛苦了。剛剛我在平台上搜尋「憂鬱症」,顯示的其中一個個人資訊名叫「憂鬱症戰勝了我」,多麼令人心碎啊⋯⋯ 精神病的苦誰懂呢 我的醫生都不太跟我說明我的病況,所以有很多
Thumbnail
我分享了從確診憂鬱症到停藥進程中的一些方法,以及對抗憂鬱症的武器,希望能給需要的人一點幫助。
Thumbnail
此文章在描述作者面對自己的脆弱,常常感到無助和害怕。有時她會害怕失控,幸好她懂得尋求外部的支持與資源。 作者表達,如果有人願意聆聽、接納她的脆弱,她一定會願意告訴這個世界。
Thumbnail
這是一個充滿感動的憂鬱症故事,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以及從中汲取的力量和成長。文章激勵人心,呼籲人們善用語言的力量和同理心,對憂鬱症患者給予尊重和關懷。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選擇性緘默症、想殺人的人格等疾病。文章描述了作者對這些疾病的看診紀錄和自我察覺症狀的經歷。
Thumbnail
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分享康復心路歷程,從最初的幻聽恐懼到找到合適的醫生和藥物治療,終於走出低谷,幫助自己逐漸康復和重新融入正常生活。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關注精神疾病的社會汙名化對病患與照顧者的影響。描述了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態度,帶給病患及照顧者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以及現行的福利政策與相關組織的改善方向。呼籲改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和態度,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
Thumbnail
我常常用的社群軟體Threads上有很多有關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的人發布的文章,在我狀況好時,我真的好想抱抱他們、跟他們說一聲辛苦了。剛剛我在平台上搜尋「憂鬱症」,顯示的其中一個個人資訊名叫「憂鬱症戰勝了我」,多麼令人心碎啊⋯⋯ 精神病的苦誰懂呢 我的醫生都不太跟我說明我的病況,所以有很多
Thumbnail
我分享了從確診憂鬱症到停藥進程中的一些方法,以及對抗憂鬱症的武器,希望能給需要的人一點幫助。
Thumbnail
此文章在描述作者面對自己的脆弱,常常感到無助和害怕。有時她會害怕失控,幸好她懂得尋求外部的支持與資源。 作者表達,如果有人願意聆聽、接納她的脆弱,她一定會願意告訴這個世界。
Thumbnail
這是一個充滿感動的憂鬱症故事,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以及從中汲取的力量和成長。文章激勵人心,呼籲人們善用語言的力量和同理心,對憂鬱症患者給予尊重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