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的童年(十八)孩子的依賴性有時候是假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幼齡的孩子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有些是為人父母想教的,有些是孩子不知哪來的靈感,就喜歡做什麼事。至於,能不能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當時,我們家才三歲多一點的小弟,經常陪著去接唸小學的哥哥下課,有很多機會在校園溜達。那麼多學校裏哥哥姐姐玩的東西,他就是看上了籃球。很不巧,那剛好是最不適合三歲小孩玩的球類,那籃框就像天一樣高。

拗不過他,只好買一顆類似躲避球大小的小號籃球,他一時看不出差別,就愛不釋手的把玩起來。週末沒大孩子的籃球場就讓他學人家投籃,他也只能扔得比頭高一點,就不錯了。後來乾脆抱起來讓他接近籃框一點。那當然是沒用的,這難題好幾天都沒法解決。

要不就轉移他的注意力,帶他去附近的漢彌頓公園(Hamilton Garden),讓他和哥哥一起騎腳踏車。他的車當然是附加兩個後支撐輪的三輪車。

他一看見那三輪車,就覺得不對,就不懂他到底不滿意什麼?好不容易哄他上車,我在後面抓著,跟跑,就這麼讓他享受“風馳電掣”的速度感。沒多久,他就覺得不夠威猛,追不上哥哥。我知道,噩夢來了,他要把那支輪給拆了!

我當然沒有那麼做,只能告訴他,我們趁哥哥上學,我們去公園好好練習。等到可以騎很快時;再拆掉那兩個小輪,找哥哥比賽。

就這樣,好幾個早晨;在附近的空地騎他的‘’三輪車‘’。我緊抓車尾保護,可是;他越來越上手,騎得更快了。我也死命的跟著跑,我的樂趣在遞減,可是;他可樂的。

有一次又去大公園騎,他要我拆掉後面的兩個支輪。我看也是時候了,就照辦。還是一樣,抓緊車尾;跟跑。覺得他已經可以控制龍頭了,就乾脆放手;讓他自己騎。過不了兩分鐘,他覺得我並沒跟著他跑,轉頭也看不到我,瞬間龍頭一歪,重重摔了一跤。

因為頭盔,護肘,護膝完整保護,是沒有受傷的問題。他爬起來,也沒哭,只抱怨,為什麼不一直抓牢;保護他。更麻煩的是他的親娘,我的太座就真的生氣了,指責怎麼忍心讓那麼小的孩子騎兩輪車而不一路抓緊保護?

於是,我這個教練又兼防護員的父親,就這樣抓著他的車尾架一路跟他們兄弟繞著面積不小的小鎮花園;滿街奔跑了。

我想這實在不是辦法,就動了一下腦筋。在公園遠處角落跟哥哥商量,就請他告訴弟弟,讓他自己試騎一下,要爸爸不要扶,行的話再跟他比賽。果然這招奏效了。弟弟要我扶著他一下下,放手的時候不要告訴他。就這樣他騎得還不錯。哥哥也依照約定慢速和弟弟比賽看誰騎得快,轉了幾圈,小的就想轉去媽媽那邊,炫耀一下。

遠處的媽媽看到我不在兩兄弟身邊,馬上緊張的跑去兩個孩子那裡,示意要幫忙,被小兒子阻止。他沒看到媽媽拍手鼓勵,是有些不高興的。這時候哥哥再出手幫忙,邀弟弟再去繞一圈,留下媽媽等著我回來跟我算帳。

我家小弟學騎腳踏車,還有後來的游泳都是這樣半哄,半騙,半激將的方式,很快都學會了。這幾個學習的經驗,我們了解到;可以別讓孩子有太多的依賴,他們行的。


avatar-img
195會員
288內容數
候鳥歸來,歷盡滄桑,回首憶往: [職海浮沉--雲層裡的風暴]早期職場點滴實錄。 [陪伴孩子的童年]放棄職涯升遷,陪伴孩子童年。 [隱形經營者]澳洲經商實錄。 [異樣思維的激盪]冷眼旁觀評論,針貶時弊。 [安立格散文集錦]天馬星空,文藝創作。 [短歌天涯路]心理,感知,哲學薈萃。 [獅子山下煙雲]香江記憶,回首前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安立格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年移居紐西蘭之前,曾經去旅遊一次,主要是南北两島都看看,是哪裡適合孩子的童年? 當時是從台灣過去的,先看的是南島各大景點,像米佛峽灣(Milford Sound),冰河,基督城 (Christchurch) 和皇后鎮(Queens Town)等等。對於南島的寬廣地貌,純淨的大地,感到無比震撼。
紐西蘭的孩子;滿五歲那一天就必須進小學讀一年級,所以:九歲的大兒子唸的是小學五年級。再一年就會升上去唸初中(Intermediate School )。 學校慢慢加重數理和自然有關的課程,尤其數學方面,洋人小孩還在比手指做加法時,我們已經教孩子背九九乘法表了。所以,課堂的學習當然非常輕鬆。可以想像
夏天,學校的野外活動變多了。基於安全起見,各班須要募集多位家長輔導員,連同座車的支援。這一次挑戰性更高了,目的地是位於北島中部;靠東岸的肥沃海灣Bay Of Plenty邊上,叫做陶朗加Tauranga City 的一個東部名城, 距離漢彌頓開車大約兩個小時。 活動本身就是泛舟,地點是陶朗加郊區的
華人世界裡,叫美國出生的華人移民第二代為‘’ABC‘’, 就是American Born Chinese (美國出生的華人), or Australian Born Chinese。在非正式的場合還會被戲稱為“香蕉”,也就是黃種人外表,裡子是徹底的白種人。 在海外一般社交場合如果聽到講華語外國人腔
經常自助旅行的人都知道,以前到任何一個國家旅行, 在網際網路和全球定位系統(GPS)還沒盛行的年代,抵達目的地的第一件事;大都會買一本當地的地圖,或者去旅客服務中心索取折疊式單頁地圖。 不像在台灣自駕旅行,傳統上就靠一張嘴;問路。不是有句俗諺嗎?“路就長在嘴巴上”。不過,這一套在異國他鄉是行不通的
暑假期間的元旦和農曆年假期 南半球的暑假很長,不同層級的學校會有些不同,一般都有兩個月到三個月,也就是十一月底開始;到隔年一月底到二月底才開學。我們因此有機會帶孩子回台北過元旦,直到農曆年之後才返回僑居地,紐西蘭。 這是家人離開台灣一年多之後,第一次返台休長假。十二月底離開,總計會離開當時的住家
當年移居紐西蘭之前,曾經去旅遊一次,主要是南北两島都看看,是哪裡適合孩子的童年? 當時是從台灣過去的,先看的是南島各大景點,像米佛峽灣(Milford Sound),冰河,基督城 (Christchurch) 和皇后鎮(Queens Town)等等。對於南島的寬廣地貌,純淨的大地,感到無比震撼。
紐西蘭的孩子;滿五歲那一天就必須進小學讀一年級,所以:九歲的大兒子唸的是小學五年級。再一年就會升上去唸初中(Intermediate School )。 學校慢慢加重數理和自然有關的課程,尤其數學方面,洋人小孩還在比手指做加法時,我們已經教孩子背九九乘法表了。所以,課堂的學習當然非常輕鬆。可以想像
夏天,學校的野外活動變多了。基於安全起見,各班須要募集多位家長輔導員,連同座車的支援。這一次挑戰性更高了,目的地是位於北島中部;靠東岸的肥沃海灣Bay Of Plenty邊上,叫做陶朗加Tauranga City 的一個東部名城, 距離漢彌頓開車大約兩個小時。 活動本身就是泛舟,地點是陶朗加郊區的
華人世界裡,叫美國出生的華人移民第二代為‘’ABC‘’, 就是American Born Chinese (美國出生的華人), or Australian Born Chinese。在非正式的場合還會被戲稱為“香蕉”,也就是黃種人外表,裡子是徹底的白種人。 在海外一般社交場合如果聽到講華語外國人腔
經常自助旅行的人都知道,以前到任何一個國家旅行, 在網際網路和全球定位系統(GPS)還沒盛行的年代,抵達目的地的第一件事;大都會買一本當地的地圖,或者去旅客服務中心索取折疊式單頁地圖。 不像在台灣自駕旅行,傳統上就靠一張嘴;問路。不是有句俗諺嗎?“路就長在嘴巴上”。不過,這一套在異國他鄉是行不通的
暑假期間的元旦和農曆年假期 南半球的暑假很長,不同層級的學校會有些不同,一般都有兩個月到三個月,也就是十一月底開始;到隔年一月底到二月底才開學。我們因此有機會帶孩子回台北過元旦,直到農曆年之後才返回僑居地,紐西蘭。 這是家人離開台灣一年多之後,第一次返台休長假。十二月底離開,總計會離開當時的住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到底孩子要到幾歲,才不會耍賴呢? 我和弟弟同進校園時,我會順路陪他走到一年級教室,因為班上有其他家長,跟書僮一般,提著書包陪孩子進教室,甚至替孩子整理座位,把東西掛好,所以,我一直以為自己與他同行一段,不至於太過突兀。
Thumbnail
(本文刊登於聯合報家庭版)     讓孩子玩出一片天   每每到外頭喝杯午茶、偷個閒,總會看到一些父母在閒聊,然後一旁的孩子就會開始自顧自的玩耍,每當大人們的交談結束後,我總是會聽到一句熟悉的話語:「就知道玩玩玩!也不會用點時間讀書!」然後,父母就會擺著臉將孩子帶走。   這個戲碼相信在台灣並
Thumbnail
在了解孩子各個年齡會出現的與朋友玩遊戲的方式後,我們大概可以推測,孩子在該階段交朋友的狀況,是不是真的需要家長開始介入,所謂的介入,絕對不是直接幫孩子找朋友!擁有朋友這件事不會是一個階段性,而是一個連續的、長期的過程,因此孩子需要得到的,是如何與他人當朋友、用什麼技巧、如何持續擁有正向的朋友關係。
Thumbnail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開始帶著孩子去公園、與其他朋友的孩子一起出去玩,這時候我們會開始觀察孩子與其他同儕的互動,是活潑社牛、冷靜穩定、還是更愛自己操作等等,最讓人擔憂的,是看到孩子永遠都自己一個人,無法跟大家一起玩。 在開始探討交朋友一起玩的技巧前,我們需要先知道:"玩,是有年齡發展的!",也就是
小孩放暑假了,我也為他安排了課表。 說實話,我不喜歡讓孩子整天埋頭讀書,大部分的時間我更希望他能運動和休息。 人不是電腦,生命中還有許多事物需要去體驗。 藉由運動,可以培養孩子的意志力和抗壓能力,也希望他能在未來面對不如意或壓力時,能靠運動度過低潮期。 畢竟,作為父母的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
Thumbnail
「老師,你說要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但是他喜歡的我就是不喜歡呀!」 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提出過這樣的困擾,我理解如果硬要家長去陪孩子,那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受,反而對親子關係是有害的。
Thumbnail
陪伴孩子不僅是一份責任,更是一種無價的禮物。透過親子共讀、戶外活動以及遊戲互動,培養孩子的多元興趣與能力。在這個使用科技的時代,選擇親子共度的高質量時間,給予孩子更多關愛和安全感。
Thumbnail
7歲大小兒,那天回家,抱著媽媽大哭,說再也不要去籃球隊練習了。 一把鼻涕一把淚的,霸總才把事情説清楚: 小兒習慣與好友甲一起玩,但是好友甲執意要和某群男同學玩在一起,這群男孩裏,有2個馬丁,不知爲何,不願意小兒跟他們一起玩,於是開始各種“抗拒”行爲,從威脅,偷打,推人害小兒跌倒,從休息時間,到籃
孩子唸書的時候你會做什麼呢?趁此時完成家務嗎?還是會陪著孩子一起唸呢?
其實小孩一直都在學身旁大人的一切,尤其是主要照顧者的小言小行,這些只是還不會馬上表現出來而已,不代表他沒學起來。 而且小孩真的只學「你所做的」,而不一定會聽「你所說的」,身教真的重於言教阿!
Thumbnail
到底孩子要到幾歲,才不會耍賴呢? 我和弟弟同進校園時,我會順路陪他走到一年級教室,因為班上有其他家長,跟書僮一般,提著書包陪孩子進教室,甚至替孩子整理座位,把東西掛好,所以,我一直以為自己與他同行一段,不至於太過突兀。
Thumbnail
(本文刊登於聯合報家庭版)     讓孩子玩出一片天   每每到外頭喝杯午茶、偷個閒,總會看到一些父母在閒聊,然後一旁的孩子就會開始自顧自的玩耍,每當大人們的交談結束後,我總是會聽到一句熟悉的話語:「就知道玩玩玩!也不會用點時間讀書!」然後,父母就會擺著臉將孩子帶走。   這個戲碼相信在台灣並
Thumbnail
在了解孩子各個年齡會出現的與朋友玩遊戲的方式後,我們大概可以推測,孩子在該階段交朋友的狀況,是不是真的需要家長開始介入,所謂的介入,絕對不是直接幫孩子找朋友!擁有朋友這件事不會是一個階段性,而是一個連續的、長期的過程,因此孩子需要得到的,是如何與他人當朋友、用什麼技巧、如何持續擁有正向的朋友關係。
Thumbnail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開始帶著孩子去公園、與其他朋友的孩子一起出去玩,這時候我們會開始觀察孩子與其他同儕的互動,是活潑社牛、冷靜穩定、還是更愛自己操作等等,最讓人擔憂的,是看到孩子永遠都自己一個人,無法跟大家一起玩。 在開始探討交朋友一起玩的技巧前,我們需要先知道:"玩,是有年齡發展的!",也就是
小孩放暑假了,我也為他安排了課表。 說實話,我不喜歡讓孩子整天埋頭讀書,大部分的時間我更希望他能運動和休息。 人不是電腦,生命中還有許多事物需要去體驗。 藉由運動,可以培養孩子的意志力和抗壓能力,也希望他能在未來面對不如意或壓力時,能靠運動度過低潮期。 畢竟,作為父母的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
Thumbnail
「老師,你說要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但是他喜歡的我就是不喜歡呀!」 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提出過這樣的困擾,我理解如果硬要家長去陪孩子,那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受,反而對親子關係是有害的。
Thumbnail
陪伴孩子不僅是一份責任,更是一種無價的禮物。透過親子共讀、戶外活動以及遊戲互動,培養孩子的多元興趣與能力。在這個使用科技的時代,選擇親子共度的高質量時間,給予孩子更多關愛和安全感。
Thumbnail
7歲大小兒,那天回家,抱著媽媽大哭,說再也不要去籃球隊練習了。 一把鼻涕一把淚的,霸總才把事情説清楚: 小兒習慣與好友甲一起玩,但是好友甲執意要和某群男同學玩在一起,這群男孩裏,有2個馬丁,不知爲何,不願意小兒跟他們一起玩,於是開始各種“抗拒”行爲,從威脅,偷打,推人害小兒跌倒,從休息時間,到籃
孩子唸書的時候你會做什麼呢?趁此時完成家務嗎?還是會陪著孩子一起唸呢?
其實小孩一直都在學身旁大人的一切,尤其是主要照顧者的小言小行,這些只是還不會馬上表現出來而已,不代表他沒學起來。 而且小孩真的只學「你所做的」,而不一定會聽「你所說的」,身教真的重於言教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