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0|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轉載] 釋放身體天性六:疼痛的產生離不開肢體與腦的誤解

──本文由整復訓練創始人東尼老師撰寫

破除腦對身心的限制

需明白一點,幾乎所有動態的,靜態的運動,都是為了讓我們達到身心合一,而合一的首要前提就是破除腦對身心的限制

武術也好,或是瑜伽,都是在動中尋靜、斂精納神,其目的都是為了養。而養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思想的覺知與減輕身體的痛苦,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用腦。

那麽我們從整復訓練的角度盡可能用科學的方式也可以解析這一過程。

骨正力順

大腦並不會在意哪一塊肌肉在運動,更不在意是否有閒置或代償的哪一塊肌肉在做工,完成高質量的動作是它的願望,因高質量的運動表現可加量身體「喜悅」類腺體的分泌,給腦帶來舒適感,這種舒適感常有抗痛效果。身體在運動中的無痛體驗建立在運動中「骨正力順」的前提條件。

肌肉的運動都是成群成組在做工,肌肉的做工也並非線性的,一個運動會產生多條生物力線的匯聚。其中有任何一條力線出問題,都會改變運動模式,這些力線需要彼此之間平衡,一旦力線影響了運動模式,這個時候疼痛就會作用在關節處,因為關節承受了力線改變的應力。


而四肢功能的失衡是導致力線改變、肌肉與筋膜張力失衡的主要因素,甚至可直接導致力線的轉折點「髖部、肩胛」發生運動模式或運動軌跡的改變。



其結果是直接導致軀幹的扭曲歪斜,這種連鎖變化將影響以軀幹為載體的所有附著系統,如血管、神經、內分泌淋巴、呼吸臟器、消化各系統的正常做工。

傳統整復 vs 整復訓練

傳統普遍存在的錯誤觀念認為,單獨的調整肌肉可以改變筋膜張力,或調整筋膜改變肌肉張力的影響,但忽略掉了一個既定客觀事實:當骨結構已發生變化,調整附著在骨上的肌肉或筋膜,都只是在「已偏離航線的飛機上調整座椅」,在紊亂的結構上隔靴撓癢、自我安慰。

整復訓練認為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以骨結構為主宰載體入手,從筋、骨、肉三個層面同時整復到,需要從發力與合勁層面同時切入即整覆訓練提出的「以炁馭力,易筋練勁」,從而改變其軀體的受力模式,去重塑結構和體態,釋放傷病疼痛造成的精神層面影響。

功能完善與結構重塑,其實也是實現本質性康復的目的,也是調整體態的必備條件。

當骨正以後,追求體型的塑造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無論康復也好,還是減脂塑性,還是疼痛處理,無不是為了追求一副好的骨架,追求好的骨架必先建立基礎結構與基礎功能,無論何種康復手段,無不是先立基礎,而進步穩固神速,基礎無則病痛反反覆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