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是最低成本的壓力釋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如果你深陷在抱怨的負面消耗中⋯

你可以了解:

1. 抱怨常是社會環境適應不良的反應。可能因為過度理想化他人,可能過度期待完美的自己,又或是社會環境不在掌控中,卻又缺乏調節與適應性,而產生內外衝撞後的挫折感導致。

2.抱怨,也可能是一種長年的習慣。在認知與情感內建功能方面,只有「挑錯」能力,缺失「肯定」能力。只會專注在找出自己不滿意的,卻對自己感到滿意與喜歡,始終無感。因此,長期下來大腦迴路只會勾連他所不滿意和不喜歡的人事物,屬於一種個體內在運作系統的作用。

3. 抱怨者會習慣(無意識)把自己得不到、實現不了、滿足不了的問題都當作一種「受害」,因此「受害感」增強了覺得環境與他人都在傷害他、辜負他的想像和認知偏誤。因此,在與人互動時,也不自覺的進入「受害或受苦」位置,持續地感受他人的傷害或危害,而產生更多更大負面的感受。

4.抱怨,同時也可能是一種「無能為力」的表現。因為窮思竭慮仍是百思不解處理問題和解決情況的方式,因此也就造成「只剩下抱怨」的處境。

偶ㄧ抱怨,可能是調節身心;但長期與固著型的抱怨,則會造成個體身心與人際關係的耗竭,不再有活力和熱情於生命裡,更對未來的生活感到無力與恐懼。失去了勇氣與信心不說,還持續地掉入負能量的流沙,生活再也輕盈不起來。

如果,你知道抱怨是最低成本的壓力釋放,身為身邊的人,你還會毫無界限的聽他人的抱怨聲音、消耗自己的身心健康嗎?

雖然聽抱怨不致命,但聽抱怨的負面累積造成的情緒堵塞和壓迫,會讓你身心每況愈下、頭暈目眩、疲倦不堪,嚴重者還會讓你一起跌入無望深淵,一蹶不振。

raw-image


#抱怨的習慣和信念也要斷捨離_人生才會清爽

#多看自己有能力的所在,並從能力的實踐中,肯定自我的價值與自尊

avatar-img
4.2K會員
211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愛愛內含光》是剛播出不久的台劇。故事的一開頭,即從要回家過除夕夜開始拉開序幕,很符合現在的氣氛。大家可以在過年期間,觀賞這一部片帶來的思考與觸動。 這是一部在探討社會各個年齡層、性別間、個人與社會間,各樣對「性」的態度與反應。
人生在世,會擁有與建立許多不同的關係。除了原廠出生時的家庭關係,再來是師生、同學關係,再來有朋友關係、戀愛關係、同道關係、同事關係⋯
(謹以此文陪伴讀者告別2023,迎接2024) 人生不盡如人意,甚至爛到讓人發慌,但關鍵仍在於你究竟會「怎麼想」? 2023年對你來說,是怎樣的一年呢?   正確來說,那像人生多出二十年時間的感覺,有種不可思議,有種我竟然能走到這個
 愛情的開始,都要來自「被吸引」。但「被吸引」是怎麼發生的呢? 如果「被吸引」的是自己拒絕與壓抑的負面特質或性情,那麼,你會很討厭這個人,不構成愛情,構成的是對這個人的成見或是歧視。 愛情的發生,是你「被吸引」的,是對方的「優異」和「美好」之處,也就是你放大及美化的部份....
一個人若無法認識到他的心智,是如何因為過往的創傷經歷和早年被怪罪與被否定的遭遇所制約及塑造,他勢必也無法覺知後來形塑的自我譴責與自我歸咎會如何的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不停反覆出現與循環....   這就像是一個人出生在空氣和水源已受汙染的環境,長期生長其中,又如何能知道何謂乾淨空氣、清澈水源?就他的
即使到了現今,仍有許多人不知道、不清楚,無從覺察「人」是如何形塑而成的。除了先天基因,出生時頭幾年的主要照顧者和環境,還有成長各階段中的社會環境(人際間的互動),特別是家庭環境的教養對待,都在不間斷的形塑和影響一個人的長成。 即使人會忘記過往的記憶,卻不表示不受過往影響....
《愛愛內含光》是剛播出不久的台劇。故事的一開頭,即從要回家過除夕夜開始拉開序幕,很符合現在的氣氛。大家可以在過年期間,觀賞這一部片帶來的思考與觸動。 這是一部在探討社會各個年齡層、性別間、個人與社會間,各樣對「性」的態度與反應。
人生在世,會擁有與建立許多不同的關係。除了原廠出生時的家庭關係,再來是師生、同學關係,再來有朋友關係、戀愛關係、同道關係、同事關係⋯
(謹以此文陪伴讀者告別2023,迎接2024) 人生不盡如人意,甚至爛到讓人發慌,但關鍵仍在於你究竟會「怎麼想」? 2023年對你來說,是怎樣的一年呢?   正確來說,那像人生多出二十年時間的感覺,有種不可思議,有種我竟然能走到這個
 愛情的開始,都要來自「被吸引」。但「被吸引」是怎麼發生的呢? 如果「被吸引」的是自己拒絕與壓抑的負面特質或性情,那麼,你會很討厭這個人,不構成愛情,構成的是對這個人的成見或是歧視。 愛情的發生,是你「被吸引」的,是對方的「優異」和「美好」之處,也就是你放大及美化的部份....
一個人若無法認識到他的心智,是如何因為過往的創傷經歷和早年被怪罪與被否定的遭遇所制約及塑造,他勢必也無法覺知後來形塑的自我譴責與自我歸咎會如何的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不停反覆出現與循環....   這就像是一個人出生在空氣和水源已受汙染的環境,長期生長其中,又如何能知道何謂乾淨空氣、清澈水源?就他的
即使到了現今,仍有許多人不知道、不清楚,無從覺察「人」是如何形塑而成的。除了先天基因,出生時頭幾年的主要照顧者和環境,還有成長各階段中的社會環境(人際間的互動),特別是家庭環境的教養對待,都在不間斷的形塑和影響一個人的長成。 即使人會忘記過往的記憶,卻不表示不受過往影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前幾天走在捷運站,看到了一個旅行社的燈箱廣告,是在主打櫻花季節應該要去日本跟韓國四個著名景點,其中就韓國賞花聖地主打的釜山的「余佐川羅曼史橋」和「鎮海軍港節」。 每次看到這個廣告,心裡就覺得自己很幸福,去年帶了媽媽可以看到做釜山這兩個著名的賞櫻聖地。有一種「人生解鎖」的感覺。 但跟我同行的媽媽就
Thumbnail
雖然抱怨通常被視為負面的行為,但《抱怨的藝術》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抱怨其實可以是一種藝術。如果運用得當,抱怨可以有以下幾個積極的作用: 1. 引起關注;2. 釋放情緒;3. 建立社交聯繫;4. 促進解決問題。例如使用“三明治法”,能夠幫助我們清楚明確地表達需求,並尋求解決方案,從而達成目標。
Thumbnail
在一個假日下午,小琪面對住戶大會可能的噪音干擾時,重新考慮在家複習功課。透過與小琪的對話,探討如何有效溝通表達。學習用積極的方式表達情緒,避免產生誤解。這不僅有助於自我覺察,也能加強與他人的理解。本文旨在分享親子之間需要覺察習慣性的語言,讓孩子養成清晰以及正向表達的語言習慣。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以自己的角度來說,認為應該停止抱怨才是好的作法。但以對方的角度來說,或許透過不停的抱怨將情緒發洩出來,反而是對身體有益的。這就跟每位百歲人瑞的生活方式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是每個時期的成功長壽者,也不代表沒活到百歲的人就不注重養生。因此,自己認為抱怨無用,對別人而言或許不這
Thumbnail
抱怨往往源自他人的主觀情緒,而非事實。重要的是學會不受他人影響,轉而將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從抱怨中走出,通過具體行動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改變自己的心態,聚焦於可改進之處,才能真正促進個人及他人的成長與幸福。
Thumbnail
與其透過抱怨來給自己不作為的理由,不如想辦法解決問題。
面對不快負面情緒,通常我會自己忍受排解,不會無端去遷怒他人,不會想找人訴苦抱怨,也不會主動去關心他人。 自己已經累積很多煩悶事了,不想還要吸收他人的 當有人找我抱怨訴苦時,自己的事情自己想辦法解決啊!都是成熟懂事的成人了不是嗎?我心裡都會這麼想著。 抱怨訴苦也是在說他人壞話,我會盡力不要成為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抱怨的源頭 不滿意的情況: 想像一下,你在工作中碰到了一個你覺得不公平的情況,或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一個令你感到沮喪的挑戰。這時候,你很可能會開始抱怨,因為你覺得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 無法控制的因素: 有時候,事情超出了我們的控制範圍,比如說天氣、經濟形勢或他人的行為。當這些因素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時,
Thumbnail
前幾天走在捷運站,看到了一個旅行社的燈箱廣告,是在主打櫻花季節應該要去日本跟韓國四個著名景點,其中就韓國賞花聖地主打的釜山的「余佐川羅曼史橋」和「鎮海軍港節」。 每次看到這個廣告,心裡就覺得自己很幸福,去年帶了媽媽可以看到做釜山這兩個著名的賞櫻聖地。有一種「人生解鎖」的感覺。 但跟我同行的媽媽就
Thumbnail
雖然抱怨通常被視為負面的行為,但《抱怨的藝術》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抱怨其實可以是一種藝術。如果運用得當,抱怨可以有以下幾個積極的作用: 1. 引起關注;2. 釋放情緒;3. 建立社交聯繫;4. 促進解決問題。例如使用“三明治法”,能夠幫助我們清楚明確地表達需求,並尋求解決方案,從而達成目標。
Thumbnail
在一個假日下午,小琪面對住戶大會可能的噪音干擾時,重新考慮在家複習功課。透過與小琪的對話,探討如何有效溝通表達。學習用積極的方式表達情緒,避免產生誤解。這不僅有助於自我覺察,也能加強與他人的理解。本文旨在分享親子之間需要覺察習慣性的語言,讓孩子養成清晰以及正向表達的語言習慣。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以自己的角度來說,認為應該停止抱怨才是好的作法。但以對方的角度來說,或許透過不停的抱怨將情緒發洩出來,反而是對身體有益的。這就跟每位百歲人瑞的生活方式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是每個時期的成功長壽者,也不代表沒活到百歲的人就不注重養生。因此,自己認為抱怨無用,對別人而言或許不這
Thumbnail
抱怨往往源自他人的主觀情緒,而非事實。重要的是學會不受他人影響,轉而將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從抱怨中走出,通過具體行動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改變自己的心態,聚焦於可改進之處,才能真正促進個人及他人的成長與幸福。
Thumbnail
與其透過抱怨來給自己不作為的理由,不如想辦法解決問題。
面對不快負面情緒,通常我會自己忍受排解,不會無端去遷怒他人,不會想找人訴苦抱怨,也不會主動去關心他人。 自己已經累積很多煩悶事了,不想還要吸收他人的 當有人找我抱怨訴苦時,自己的事情自己想辦法解決啊!都是成熟懂事的成人了不是嗎?我心裡都會這麼想著。 抱怨訴苦也是在說他人壞話,我會盡力不要成為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抱怨的源頭 不滿意的情況: 想像一下,你在工作中碰到了一個你覺得不公平的情況,或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一個令你感到沮喪的挑戰。這時候,你很可能會開始抱怨,因為你覺得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 無法控制的因素: 有時候,事情超出了我們的控制範圍,比如說天氣、經濟形勢或他人的行為。當這些因素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