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的教養思塾】每個孩子都想成為家庭的太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談到「家庭星座」的理念:每個孩子都想成為如太陽般的恆星,並不甘於做一個如地球般的行星,在家庭中都想找到專屬於自己的位置(歸屬感)。

因此當家中有老二、老三出生時,就是家庭位置重新排列的時刻,此時父母要用更多的包容與同理,來接納孩子面對改變時的不安,協助孩子成為照顧嬰兒的小幫手(但又不能賦與過度的責任),讓家庭團隊在增加成員後,仍能順暢的運作。

若來不及在嬰兒出生時就協助老大面對,而已經陷入手足衝突的家庭,就必須轉換自己對待手足衝突的方式。

曾經有一幅四格漫畫,第一格畫著哥哥和妹妹,妹妹說:「好想媽媽過來喔!」第二格畫著哥哥問妹妹:「真的想要媽媽過來嗎?」妹妹點點頭。第三格畫著哥哥打了妹妹一巴掌。大家都可以猜到第四格的畫面了-媽媽來了!

面對手足的衝突,當下父母的過度反應,都只是讓衝突不斷上演。

因此我建議父母,要在手足「良好互動」時給予關注,參與手足的遊戲、和手足互動,不要在良好互動時去做家事,卻在手足衝突時放下家事。


對於家事,我提供兩個方法:

一、讓孩子參與家事

父母在洗碗時,可以把塑膠餐具交由孩子來清洗,另外準備一個水盆讓孩子幫忙;父母在曬衣服時,可以邀請孩子將衣服掛到衣架上;父母在準備煮飯時,可以請孩子幫忙洗菜、洗米。對於孩子參與家事,要重視的是過程的參與度,而不要過度要求孩子做家事的品質,當孩子做到一半想去玩時,也不要阻擋孩子。

二、將家事分段

如果孩子正在遊戲,而父母必須做家事,可以將家事分段,例如我將洗碗分成三個段落:先把碗沖水,然後去陪孩子互動一下,再把碗用洗碗精刷好後,再去陪孩子互動一下,最後再回來把泡沫沖乾淨。雖然看似做家事的時間有延長,但整個過程孩子會感覺到父母的關注是在他身上的,自然就會減少很多為了吸引父母注意,而產生的不良行為。


我也強調,孩子是用全身的感官接收各種「經驗」做學習的,因此父母的「身教重於言教」。

例如父母希望孩子可以跟別人打招呼,自己就要先跟別人打招呼;父母希望孩子跟別人說謝謝,自己就要先跟別人說謝謝。我觀察到有的父母只會「叫」孩子跟別人打招呼、「叫」孩子跟別人說謝謝,於是孩子學會的,就是「叫」弟弟妹妹跟別人打招呼和說謝謝。


我建議每一位父母,都要有自己的充電方式和時間,最少每週要有一個小時以上的「獨處時間」,此時要想想孩子的優點,同時也讓自己放鬆與增能。

也邀請每一位父母利用線上討論區,每天記錄五件事情:

(1)自己做的很棒的一件事

(2)孩子做的很棒的一件事

(3)配偶做的很棒的一件事

(4)孩子困擾自己的一件事

(5)讓自己更幸福的一項行動

同時藉由可能教育的阿德勒父母學、學前親子團,尋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家庭,組成「家庭支援系統」,因為人類本來就是群體教養的物種,現代的小家庭模式,真的會讓父母更加辛苦、對孩子也是。

面對孩子的挑戰,是一個改變自己、改變親子關係、改變家庭關係的重要歷程,過程當中會面臨到很多的挑戰,但只要經歷過後,就能享受到家庭團隊合作的甜蜜果實。

avatar-img
55會員
21內容數
趙介亭(綠豆爸)育有2子綠豆和粉圓,2006年擔任全職奶爸;2010年學習阿德勒心理學;2012年成立可能親子團;2014年成立可能非學校;2020年成立可能幸福學院,帶領夥伴學習與實踐阿德勒幸福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綠豆爸-趙介亭 的其他內容
什麼是民主?或許還需要長時間的辯論與實踐。但運用在教養上,我們認為「民主式教養」包含四個要素。
只有生理的發育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孩子心理的成長,也就是艾瑞克森談的「發展危機」是否在父母、我、環境的協助下變成「轉機」。否則就會養育出很多生理年齡長大、但心智年齡卻很不成熟的下一代。
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父母要練習先說兩句話:「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這麼做一定有需求未滿足」。
我們絕對不會要父母「不教」,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父母的身教與引導,因此我們要著力的,不是教不教,而是「怎麼教」。
面對哭泣的友伴、或是突發的狀況,孩子沒有像大人一樣的能力,可以馬上判斷事情的經過、或是立即反應下一步,因此站在一旁什麼都不說,是很正常的。
因為它並沒有標準答案,不但牽涉到不同家庭的價值觀,還需要判斷是孩子的真實需求或是權力欲望,以及親子關係是否達到「自由且承擔責任、平等且互相尊重」。
什麼是民主?或許還需要長時間的辯論與實踐。但運用在教養上,我們認為「民主式教養」包含四個要素。
只有生理的發育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孩子心理的成長,也就是艾瑞克森談的「發展危機」是否在父母、我、環境的協助下變成「轉機」。否則就會養育出很多生理年齡長大、但心智年齡卻很不成熟的下一代。
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父母要練習先說兩句話:「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這麼做一定有需求未滿足」。
我們絕對不會要父母「不教」,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父母的身教與引導,因此我們要著力的,不是教不教,而是「怎麼教」。
面對哭泣的友伴、或是突發的狀況,孩子沒有像大人一樣的能力,可以馬上判斷事情的經過、或是立即反應下一步,因此站在一旁什麼都不說,是很正常的。
因為它並沒有標準答案,不但牽涉到不同家庭的價值觀,還需要判斷是孩子的真實需求或是權力欲望,以及親子關係是否達到「自由且承擔責任、平等且互相尊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其實每個人的每時每刻都在學習,學習著知識、觀念、技能…,也學習著怎麼在生活中讓自己過的開心愉快…
Thumbnail
早上參加弘毓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家長聯誼會 看見孩子的優點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成長課程> 感謝社工們用心安排 🙏 感謝老師用心的分享 ❣️ 過程也有收到老師準備的講義和小卡 💌 而在彼此交流的時候也有慢慢收穫 可以感受到每位家長 都是很盡心盡力的維持親子關係 包含在
Thumbnail
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子終究有一天會長大離家。但透過真摯而坦然的對話,我們和孩子的心是可以永遠靠近的。與其躲避那些複雜的情緒,不如讓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學著去擁抱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時刻,包括畢業。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其實每個人的每時每刻都在學習,學習著知識、觀念、技能…,也學習著怎麼在生活中讓自己過的開心愉快…
Thumbnail
早上參加弘毓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家長聯誼會 看見孩子的優點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成長課程> 感謝社工們用心安排 🙏 感謝老師用心的分享 ❣️ 過程也有收到老師準備的講義和小卡 💌 而在彼此交流的時候也有慢慢收穫 可以感受到每位家長 都是很盡心盡力的維持親子關係 包含在
Thumbnail
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子終究有一天會長大離家。但透過真摯而坦然的對話,我們和孩子的心是可以永遠靠近的。與其躲避那些複雜的情緒,不如讓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學著去擁抱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時刻,包括畢業。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