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綠豆爸的教養思塾】每個孩子都想成為家庭的太陽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談到「家庭星座」的理念:每個孩子都想成為如太陽般的恆星,並不甘於做一個如地球般的行星,在家庭中都想找到專屬於自己的位置(歸屬感)。

因此當家中有老二、老三出生時,就是家庭位置重新排列的時刻,此時父母要用更多的包容與同理,來接納孩子面對改變時的不安,協助孩子成為照顧嬰兒的小幫手(但又不能賦與過度的責任),讓家庭團隊在增加成員後,仍能順暢的運作。

若來不及在嬰兒出生時就協助老大面對,而已經陷入手足衝突的家庭,就必須轉換自己對待手足衝突的方式。

曾經有一幅四格漫畫,第一格畫著哥哥和妹妹,妹妹說:「好想媽媽過來喔!」第二格畫著哥哥問妹妹:「真的想要媽媽過來嗎?」妹妹點點頭。第三格畫著哥哥打了妹妹一巴掌。大家都可以猜到第四格的畫面了-媽媽來了!

面對手足的衝突,當下父母的過度反應,都只是讓衝突不斷上演。

因此我建議父母,要在手足「良好互動」時給予關注,參與手足的遊戲、和手足互動,不要在良好互動時去做家事,卻在手足衝突時放下家事。


對於家事,我提供兩個方法:

一、讓孩子參與家事

父母在洗碗時,可以把塑膠餐具交由孩子來清洗,另外準備一個水盆讓孩子幫忙;父母在曬衣服時,可以邀請孩子將衣服掛到衣架上;父母在準備煮飯時,可以請孩子幫忙洗菜、洗米。對於孩子參與家事,要重視的是過程的參與度,而不要過度要求孩子做家事的品質,當孩子做到一半想去玩時,也不要阻擋孩子。

二、將家事分段

如果孩子正在遊戲,而父母必須做家事,可以將家事分段,例如我將洗碗分成三個段落:先把碗沖水,然後去陪孩子互動一下,再把碗用洗碗精刷好後,再去陪孩子互動一下,最後再回來把泡沫沖乾淨。雖然看似做家事的時間有延長,但整個過程孩子會感覺到父母的關注是在他身上的,自然就會減少很多為了吸引父母注意,而產生的不良行為。


我也強調,孩子是用全身的感官接收各種「經驗」做學習的,因此父母的「身教重於言教」。

例如父母希望孩子可以跟別人打招呼,自己就要先跟別人打招呼;父母希望孩子跟別人說謝謝,自己就要先跟別人說謝謝。我觀察到有的父母只會「叫」孩子跟別人打招呼、「叫」孩子跟別人說謝謝,於是孩子學會的,就是「叫」弟弟妹妹跟別人打招呼和說謝謝。


我建議每一位父母,都要有自己的充電方式和時間,最少每週要有一個小時以上的「獨處時間」,此時要想想孩子的優點,同時也讓自己放鬆與增能。

也邀請每一位父母利用線上討論區,每天記錄五件事情:

(1)自己做的很棒的一件事

(2)孩子做的很棒的一件事

(3)配偶做的很棒的一件事

(4)孩子困擾自己的一件事

(5)讓自己更幸福的一項行動

同時藉由可能教育的阿德勒父母學、學前親子團,尋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家庭,組成「家庭支援系統」,因為人類本來就是群體教養的物種,現代的小家庭模式,真的會讓父母更加辛苦、對孩子也是。

面對孩子的挑戰,是一個改變自己、改變親子關係、改變家庭關係的重要歷程,過程當中會面臨到很多的挑戰,但只要經歷過後,就能享受到家庭團隊合作的甜蜜果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