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白吃的午餐嗎?——你能好好給予也接受他人的善意嗎?

公關人生相談室-avatar-img
發佈於職涯停看聽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閱讀了美國知名組織心理學家,也是著名心理學書籍《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作者亞當·葛蘭特(Adam Grant)的電子報,內容談到他之前推薦了一位心理師給喪親的朋友,朋友後來發了感謝的訊息給他,最後一句話寫著:「我欠你一個人情」(I owe you one)。


不知為何,他感到有些奇怪的情緒,也開始思考這句他常在幫助他人後所收到的回覆。「我欠你一個人情」表面上是表示禮貌與感謝,背後更深層的意義可能在於——被幫助的人,也就是接受他人善意的人,其實背後想著的是「互惠」這件事情,好像某種好意的給予也需要同等的回饋,接收者在接受他人的善意時,也擔心成為他人的負擔。


這些人往往自己也是慷慨的給予者,也很習慣站在給予他人善意的那端。


然而,對於葛蘭特來說,他願意成為給予者,是因為他看重跟對方的關係,也關心對方。但對方回饋說自己「欠他一個人情」,會讓他覺得自己的給予,好像被簡化成可以被量化的投資。


同時,他也提到,會對於接收他人善意感到歉疚的人,或許也不容易分辨出索取(taking)和接受(receiving)的差別。索取是基於個人利益去利用某人;接受是在意識到某件事對自己有利,可能也對他人有助益的狀況下接受幫助。


我們都是給予與接受者,但要如何好好給予與好好收下?


在日常生活或是職業生涯上,我們也會在不同情況下扮演給予與接受者。


舉例來說,我們在學校唸書時,我們是知識的接受者,而老師是知識的給予者。我們在職場工作時,我們是專業服務的給予者,而我們的主管、同事和客戶是服務的接受者。以上這些例子,我們或許都用學費、薪水、服務費用等可量化的數值,去換得我們接受到的給予與專業服務。


若是碰到無法量化的人情呢?


無論是願意以自己的名聲擔保,推薦你挑戰更高位子的主管;願意從繁忙工作中擠出時間幫你寫推薦信的老師或主管;願意用自己的人脈,幫你牽線到工作或創業機會的朋友。


若是你,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接收這樣的善意呢?


或許,我們也可以換位到自己是給予者的角度思考,若是自己,在給予時,心裡想的是什麼?而在給予後,最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回饋?


或許你也曾經在路上幫助過一位素未謀面的路人指引方向;或許你曾在下屬在工作上犯錯時,帶著他逐步修正錯誤並代表向客戶道歉;或許你也曾在關鍵時刻說了一句話或做了一件事,成為其他人的救命稻草。


回顧那些時刻,或許身為給予者的你,早已忘記細節,也早不在意自己付出了什麼。但你會記得的是,那種自己有能力給予的滿足感,以及別人接受到自己的善意與幫助後的感激,與對方接受善意後更好的狀態。雙方的生命軸線,即便當初雙方相識或不相識,都在那刻交會,而產生了善意的共振。


我們也都可以學著用給予者的心態接收他人的善意,就像是持續發送訊號的行動熱點一樣,最好的回饋,除了表達感謝,就是把這樣令人感動的善意訊號繼續擴散與分享,讓更多人可以獲益,也讓更多人可以成為慷慨的給予者與接收者。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餘裕」包括可以不把自己手上的牌玩壞的資源,無論是先天獲得或是後天獲得的,像是金錢、時間甚至是對於風險承擔的餘裕。 除了「餘裕」之外,在大部分都需要與人相處與交流的職場上,「餘地」似乎也是讓職場專業工作者得以好好生存,甚至廣結善緣的秘訣之一。
在職場上,很多受薪階級往往會開玩笑自稱自己是「社畜」,也就是為了每個月的薪水,放棄身為人類的尊嚴為公司賣命加班,而過著睡眠、飲食習慣混亂的生活。 然而,在此同時,我們也曾看過一些看起來總是能夠佔到好缺,而在職場的階梯上扶搖直上的「社寵」,不但仕途亨通、政通人和,還總是能夠得到上級特別的關愛。
如果稍微有些工作資歷的職場人,不免會經歷到自己離職或是其他人離職的狀況。每一次的離職,無論是自己的,或是其他人的,都好像一場生前告別式,我們得以在彼此都還意識清楚、還可以充分表達時,述說自己的感謝與告別。
鈔票的流通性體現於日常生活出現頻率與交易頻率,而詐欺事件頻率與信任程度高低,構成了店家與消費者彼此約定成俗收與不收的默契。 這樣的案例,也好比在職場上的雇主求才邏輯,以及市場如何評估人才的價值。 同樣地,你可能也會聽過有人特別收藏兩百元鈔票,或是因為稀有少見,所以當
小時候家中的Windows電腦,有內建的踩地雷遊戲,遊戲規則是在一定數目的方格區塊裡,透過九宮格裡被點開的數字,判斷該區域有幾個地雷,能夠成功點開所有的地圖方塊且不引爆地雷,玩家即能獲勝。這也很像我們在職場當中,每天碰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工作需求,以及我們所面對垂直或是橫向的上下屬或是同儕關係。
如果你有使用過網路串流平台服務,應該對於每使用一段時間就會跳出的廣告不陌生,也很常感到無奈,看到正精彩的片段被迫暫停,必須等待廣告讀秒倒數。當然,把握商機的串流平台也從善如流,把跳過廣告(Skip AD)的功能作為進階付費功能,讓使用者可以享受完全無廣告的使用體驗。人生的重要片段是可以無痛跳過的嗎?
「餘裕」包括可以不把自己手上的牌玩壞的資源,無論是先天獲得或是後天獲得的,像是金錢、時間甚至是對於風險承擔的餘裕。 除了「餘裕」之外,在大部分都需要與人相處與交流的職場上,「餘地」似乎也是讓職場專業工作者得以好好生存,甚至廣結善緣的秘訣之一。
在職場上,很多受薪階級往往會開玩笑自稱自己是「社畜」,也就是為了每個月的薪水,放棄身為人類的尊嚴為公司賣命加班,而過著睡眠、飲食習慣混亂的生活。 然而,在此同時,我們也曾看過一些看起來總是能夠佔到好缺,而在職場的階梯上扶搖直上的「社寵」,不但仕途亨通、政通人和,還總是能夠得到上級特別的關愛。
如果稍微有些工作資歷的職場人,不免會經歷到自己離職或是其他人離職的狀況。每一次的離職,無論是自己的,或是其他人的,都好像一場生前告別式,我們得以在彼此都還意識清楚、還可以充分表達時,述說自己的感謝與告別。
鈔票的流通性體現於日常生活出現頻率與交易頻率,而詐欺事件頻率與信任程度高低,構成了店家與消費者彼此約定成俗收與不收的默契。 這樣的案例,也好比在職場上的雇主求才邏輯,以及市場如何評估人才的價值。 同樣地,你可能也會聽過有人特別收藏兩百元鈔票,或是因為稀有少見,所以當
小時候家中的Windows電腦,有內建的踩地雷遊戲,遊戲規則是在一定數目的方格區塊裡,透過九宮格裡被點開的數字,判斷該區域有幾個地雷,能夠成功點開所有的地圖方塊且不引爆地雷,玩家即能獲勝。這也很像我們在職場當中,每天碰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工作需求,以及我們所面對垂直或是橫向的上下屬或是同儕關係。
如果你有使用過網路串流平台服務,應該對於每使用一段時間就會跳出的廣告不陌生,也很常感到無奈,看到正精彩的片段被迫暫停,必須等待廣告讀秒倒數。當然,把握商機的串流平台也從善如流,把跳過廣告(Skip AD)的功能作為進階付費功能,讓使用者可以享受完全無廣告的使用體驗。人生的重要片段是可以無痛跳過的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學會感恩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常常會遇到一些人,他們或許是家人、朋友、老師,甚至是陌生人,在我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給予我們支持和指導。這些幫助往往讓我們渡過難關,找到方向,甚至改變我們的生活。學會感恩,感謝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是一種重要的生活態度,這不僅有助於我們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也
Thumbnail
分享兩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描述了在低谷期如何得到朋友的幫助以及外部力量對心理的重要性。透過朋友的陪伴、支持和理解,作者重新找回活力和勇氣。這篇文章強調了人際關係對於個人成長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逆思維》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本書曾榮獲《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博客來書店2023年暢銷總榜前三名。作者是知名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心理學家塔爾.班夏哈,以下選取書中有關於助人的內容和我的心得
Thumbnail
大部分在探討關係、商業、教育及影響力...等等的書籍,都會提到「給予」一詞是促進彼此之間共好的重要關鍵。然而,「給予」這個觀念不斷地被提及,為何在生活中要做到「時常給予」是這麼地不易?當我在閱讀本書時,這個想法的解答,作者給了我嶄新的觀點及多層次的涵義。
善於提供他人好意,或者說會照顧他人的想法,是一種成熟的展現嗎? 我的經驗觀察到有些人會: 1.聚會時帶東西來給大家吃 2.探班時帶飲料、點心來慰問同事 3.交際場合主動關心那些比較內向的人 而我通常是後者,屬於接受別人好意的,我也不會拒絕 只是我也在想,這是不是跟會"做人"是有關係的
Thumbnail
《逆思維》作者Adam Grant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獲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博士,不到30歲即成為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本書揭示「重新思考」的核心精神,從個體、人際、集體三個層面,鼓勵人們抱持自信的謙遜,面對既存現實或問題時,以懷疑、好奇的心情去探其根本,傾聽異議,方能促進理解與思維的新陳代謝。
Thumbnail
有本書叫《給予》 (Give and Take) ,是美國華盛頓商學院的教授 Adam Grant (亞當格蘭特) 寫的 這本書裡面提到這世界上有的人是Takers (索取者),有的人是 Givers (給予者) 書裡面有一段英文論述我覺得很不錯,可以拿來學習如何描述作者觀察到的兩個對比現象​ (Takers VS. Givers)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學會感恩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常常會遇到一些人,他們或許是家人、朋友、老師,甚至是陌生人,在我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給予我們支持和指導。這些幫助往往讓我們渡過難關,找到方向,甚至改變我們的生活。學會感恩,感謝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是一種重要的生活態度,這不僅有助於我們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也
Thumbnail
分享兩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描述了在低谷期如何得到朋友的幫助以及外部力量對心理的重要性。透過朋友的陪伴、支持和理解,作者重新找回活力和勇氣。這篇文章強調了人際關係對於個人成長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逆思維》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本書曾榮獲《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博客來書店2023年暢銷總榜前三名。作者是知名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心理學家塔爾.班夏哈,以下選取書中有關於助人的內容和我的心得
Thumbnail
大部分在探討關係、商業、教育及影響力...等等的書籍,都會提到「給予」一詞是促進彼此之間共好的重要關鍵。然而,「給予」這個觀念不斷地被提及,為何在生活中要做到「時常給予」是這麼地不易?當我在閱讀本書時,這個想法的解答,作者給了我嶄新的觀點及多層次的涵義。
善於提供他人好意,或者說會照顧他人的想法,是一種成熟的展現嗎? 我的經驗觀察到有些人會: 1.聚會時帶東西來給大家吃 2.探班時帶飲料、點心來慰問同事 3.交際場合主動關心那些比較內向的人 而我通常是後者,屬於接受別人好意的,我也不會拒絕 只是我也在想,這是不是跟會"做人"是有關係的
Thumbnail
《逆思維》作者Adam Grant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獲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博士,不到30歲即成為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本書揭示「重新思考」的核心精神,從個體、人際、集體三個層面,鼓勵人們抱持自信的謙遜,面對既存現實或問題時,以懷疑、好奇的心情去探其根本,傾聽異議,方能促進理解與思維的新陳代謝。
Thumbnail
有本書叫《給予》 (Give and Take) ,是美國華盛頓商學院的教授 Adam Grant (亞當格蘭特) 寫的 這本書裡面提到這世界上有的人是Takers (索取者),有的人是 Givers (給予者) 書裡面有一段英文論述我覺得很不錯,可以拿來學習如何描述作者觀察到的兩個對比現象​ (Takers VS. Giv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