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不只有「愛」。最近聽到 斷食善終 這個名詞,目的是希望生命自主、無憾道別,這點深得我心,概念是身體經過斷食的過程,電力慢慢用完了,全身運轉也變慢了,因而出現呼吸變弱、血壓下降等現象,最後安詳離世。雖然大家認知的角度各有不同,但善終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生命終點前一堂必修的生死課,每個人都能有善終的權利。
在邁入人生半百時,我就為 善終 做準備,除了邀請先生一起去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也持續跟家人溝通自己的意願,包含不識字的老媽媽,她其實對談論「死亡」很忌諱,經過漫長的「循循善誘」,透過錄影讓她表達自己的意願,也可以順便交代後事。
親密關係不論是配偶還是直系親屬,我希望保持「不拖累彼此」的基本,久病床前絕無耐心,也影響生活品質。再來就是善待對方,以對方的需求為優先,不將自己的標準放在對方身上,這幾年都還在持續學習和練習,因為「自以為是愛」的愛最傷人,我希望至少讓彼此相處是舒服的,所以對很多事逐漸不強求。
初看書名《關係不是愛情,而是修行》,會以為是一本「廣論」——大家長久以來廣泛討論到爆的話題,但翻開書會跟作者有共鳴,因為 張德芬 老師一直在關係中得分也失分,四十餘年的實踐經驗,其間不只離過兩次婚,還談過很多次無疾而終的戀愛,一路坑坑疤疤地走過,寫下的是生命的刻痕,而非純理論或教條式的理想主義。
她認為親密關係互動模式背後存在著多種驅動力,親密關係裡需要避開的多重陷阱,所以書中詳列進入關係前需要注意的幾大重點事項、突破親密關係困境的實操方法和心法等等,至少對於「愛情新鮮人」是入門寶典,對於「關係經營者」也是房裡的一盞燈。
在親密關係中,最內在、最柔軟、最隱密,又讓人最迷戀的部分,跟 #無條件的愛有關,讓我們覺得自己是一個可以被接納、有價值的人,不管自己長得什麼樣,不管成就如何,都是完完整整的一個人,可以完全被接納。
但,對方跟我們想得不一定相同,對方心中的那把尺也有他自己的刻度,何況受到不同基因性格、家庭教養、成長環境,兩個截然不同的個體,怎麼期待別人跟我們想的一樣、期待相同、方向一致?
作者寫的真實:「你永遠不可能改變一個人,亦無法迫使一個人依照你想要的方式做出改變。你只能創造一個能讓他願意改變的情境。」
「 最難的修行,在親密關係裡!」,有位禪師這麼說:「最難的修行,不是在深山獨處,與人世隔絕;不是在禪坐中,掉入某個境界。……世間的關係,總是由親近而開始,以淡漠而結束。心和心的距離,在一個呼吸間變幻莫測。」但,我們要因此而放棄嗎?人生的路如何走下去?
是的,關係裡至少有財務、溝通、親子、原生家庭、外遇、分手、療癒、性愛、親家等九道課題,都需要自己 願意 一道道的突破,關關難過關關過,才能長長久久。
「如果我們在關係裡始終抱著愉悅的心情,堅持生命中有你,我很開心,沒有你我也可以過得很好,在一起時就好好地相處,不必有過多的需索和索取的態度,那麼彼此之間的關係就是完全對等的,無論是對金錢還是伴侶,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撐得上是健康的關係。」
「若想和另一半長久在一起,就要認真考量你們是否都滿足了對方在親密關係中的需求,你們之間的價值交換又是否對等。」作者這麼寫。
最根本是「不再等人來愛自己」,能夠察覺自己的渴求是因匱乏還是必須,放下對完美的執著,從中看見到底自己固著的是什麼:「我就是一定要被人愛」、「我就是必須要得到這樣的關係」、「我就是執著在某一個角色關係裡相對應的狀況」……,才能真正面對,也願意修煉。
當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大人,會發現原來黏膩關係裡的親密,是一種幻象,唯有當擁有內心的自由後,在與人的互動,才會真正的瞭解,不需要去改變彼此,所以彼此不會覺得有壓力,不會覺得有束縛。
親密關係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對方不是全部。慢慢地,我們走到那個由自己來照顧自己那一個最柔軟、隱密又迷人的部分,那種真正的擁有自己的踏實感,當自己能夠體驗時,在日常生活當中,回到親密關係、人際關係裡時,不會想去綁住別人,更不會因此綁自己,人跟人之間真正的親密才會開始發生。
愛自己 是擁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跟自己的情緒相處,更要與自己的身體連結,珍惜自己的 選擇權。從今天起,除了擁抱美好關係,還要活出 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