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讀書筆記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raw-image


中文書名:『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

原文書名:『Mixed Signals: How Incentives Really Work』

作者:『Uri Gneezy

譯者:『周宜芳


『誘因設計』書中對於誘因(incentive)的定義如下:一種工具,用來激勵人們去做原本不會做的事。


有了誘因,某人就有做某事的動機。在『遊戲設計的藝術』一書當中,對於人做事時的動機,用下圖畫兩條軸線加以區分,一條代表『內在-外在』動機,一條代表『逃避痛苦-追求愉悅』動機,把動機分成四個象限:


raw-image
  1. 為了獎賞:想要『外部』的獎勵,例如金錢
  2. 避免懲罰:想逃離某個必須承受的『外部』處罰,或者是想迴避某些不方便,例如罰款
  3. 為了快樂:想要獲得『內心』的愉悅
  4. 避免歉疚:企圖避免遭受『內心』的譴責


上面也對應到『誘因設計』書中提到兩種不同的誘因建構方式,一種針對外在的直接經濟效應,一種聚焦內在的間接效應:

  1. 直接經濟效應:屬於外在,較容易量化的影響,例如金錢的補償或是罰款
  2. 間接效應:較難量化,偏向內在的影響,可以再分為兩種:
  • 社會訊號(social signaling):我們可能會顧慮別人對自己的想法,或是想維持自己的顏面
  • 自我訊號(self-signaling):想要維持某個內心的自我認同與形象


本書透過案例,介紹誘因如何影響人類行為,對於如何養成習慣,改變習俗,診斷問題根源,以及幫助行銷活動決策等等將有所幫助。


自我訊號與社會訊號


有關自我訊號以及社會訊號在此用例子做更深入的解釋:


  1. 自我訊號:我們通常樂於用自我訊號傳達個人特質。書中舉了刺青作為例子:在比較保守的環境與職場文化,對於刺青接受度比較低,假如刺青刺在顯眼的地方,要求職時恐怕會遭遇一些困難。即使如此,還是會有人寧願擔負找不到工作以及疼痛的風險與壞處,把想要表達的內容,刺在自己身上,用來傳達自己認同的價值與偏好,這是人想要傳達自我訊號的好例子。
  2. 社會訊號:我們也會為了尋求他人的認同,而傳達社會訊息。舉例來說,為了表示認同環保議題,買車時買標榜使用新能源節能減碳的品牌。或是為了熱心公益而捐血,但假如捐血會支付捐血者微薄的金錢,如同賣血一般,有些人可能怕別人認為自己是為了錢去捐血,這反而減損了社會訊號的大小,影響了捐血者的意願。


考慮誘因運用時,拆解自我訊號和社會訊號很重要,因為訊號不一定會有加總效果:假如傳遞社會訊號可能會減損自我訊號的價值的話,那自我訊號可能會更有力。


書中例舉了一個實驗來驗這這個假設:有間餐廳可以讓客人在用餐完畢後,可以讓客人決定要不要付錢,以及付多少錢。為了拆解訊號,分成以下兩個組別:

  1. 外顯組,付多少錢服務人員看得到:吃完飯→讓客人填問券→把錢和問卷交給服務人員
  2. 匿名組,付多少錢服務人員看不到:吃完飯→請客人填問卷→把錢和問卷放進密封的信封袋


外顯組在意自己的社會形象,怕服務人員認為自己窮酸,所以通常會付合理的金額。但實驗發現,匿名組有些不只會付錢,付的還比外顯組多。根據這個結果可以這樣推測:有人會因為服務人員看著自己付錢,感覺像是被監視,這樣反而會減損自我訊號的價值。而沒有人看時,自我訊號的強度反而更強烈,所以基於維持自己內心的自我形象,即使沒人看到還是會付款。


錯誤的訊號,會造成誘因失敗


為什麼我會想了解誘因的用法與效果?主要是希望能協助達成我們自己的目的。作為商人想要把產品賣出去,作為主管想讓下屬更有向心力,作為公司經理會希望員工都在同一條船上,作為公僕會政策有所效果,作為創作者會希望說的故事吸引人。所以要很清楚自己的目的,並正確地控制誘因,傳達正確的訊號。所以我們必須理解並控制誘因,確認是否會影響不同目標之間的衝突,否則也許傳達出自相矛盾的訊號,讓成效大打折扣。書中列出了以下幾個常見會造成衝突訊號的例子。


數量取向 vs. 品質至上


考古學家在某村落用錢收購出土古物,論件計酬,當地人則為了提高酬勞,把出土文物分解打碎藉以提高數量。考古學家期望的是取得盡可能完整的出土文物,但誘因設計錯誤造成了反效果。考慮一下假如Uber或公車司機,只用行車趟數里程作為績效,那他們可能就不太會考慮旅客的乘車品質,以快速到達目的地為唯一目標,甚至造成安全方面的隱患,所以這些服務通常會加上旅客申訴機制。當需要設計相關誘因時,請考慮一下自己在乎的,是落在『數量品質光譜』上的哪個區段。


鼓勵創新 vs. 迴避風險


如果你想要創新和冒險,就不要懲罰失敗。為何有些大組織或公家體系的行政效率會讓人詬病?為了守成以及某些辦公室政治因素,他們目標趨於迴避風險,各種程序加上許多檢查關卡,讓員工做事綁手綁腳。科學方法需要透過提出假設並進行實驗,有時候驗證出來假設有誤,就需要調整假設,再繼續下一輪實驗。創新產品在開發階段,需要多次迭代,也就是製作雛形,快速驗證,快速確認結果,失敗就再調整,進行下一輪驗證,重複這個循環讓產品逐漸趨於成熟。讓產品成熟的關鍵之一是增加迭代的次數,但假如在這個階段,組織文化要求的是避免失敗,那可能就意謂著必須減少迭代次數,這樣就產生矛盾。觀察自己身處組織,了解其管理規則與要求,看看透露出來的訊號是創新還是守成,這可以讓自己在工作表現上,少走一點冤枉路。


長期目標 vs. 短期目標


美國在某個時期,實施過教師的績效計酬制的『No Child Left Behind Act』法案,也就是說把教師薪資與學生成績做連結。為了有客觀的衡量依據,於是校方自然就賦予教師『為考試而教學』的短期目標。類似的狀況在台灣在自然不過,許多人在上到大學,出社會後仍感到茫然,找不到人生發展的方向,畢竟求學階段,教育單位並沒有充足的動機,去引導學生追尋這些影響人生的長久的規劃。若想要鼓勵人們著眼於長期,就要限制短期誘因的影響力。假如要著眼於長期目標的話,短期就可能看不太到成果,但只要符合長期目標,就可以被接受。反之假如主管對團隊說要為長期而努力,卻因為短期成果不好就懲罰他們,這樣就失去使團隊往短期目標看的效果。誘因的時間表必須與最終目標一致。


團隊合作 vs 個人成功


想讓人更努力,可以訂定個人獎勵。但訂定個人獎勵,卻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就會產生混合訊號。當跨部門專案進行時,若是獎懲機制以個人為主,員工或部門之間可能會多一些相互牽制的行為,例如只做對自己有利的事,以及妨礙其他人表現的機會。資深員工也不會費心在指導新進員工上,因為組織傳遞了希望他們只關心自己表現的訊息,整個專案會造成許多內耗。然而,假如只有團隊誘因,那可能也會有成員只想搭便車,這樣的人一多,也會傷害團隊的績效。個人誘因與團隊誘因的平衡因目標與競爭類型而異,假如需要多點彼此競爭,或是團隊只要有一個人勝出就算贏,那就多點個人誘因。假如希望組織平和一點,或是團隊全員需要一起達標才算贏,那就多點團隊誘因。不管哪種狀況,請確保誘因設計與目標一致。


用行為經濟學理論來了解誘因


透過一些行為經濟學的學術研究,我們可以更了解誘因在人心裡的運作方式。


心理帳戶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賽勒得獎的部分原因,就在於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的觀念:人的大腦裡安排了好幾個帳戶,通常有各自的預算。某人可能會對水電費十分敏感,但可能會在飲食上花錢毫不手軟。也就是說,比起1000塊的美食,1000塊的水電費對這個人來說水電費貴上許多,那在進行促銷活動時就可以考慮,針對心理帳戶比較敏感的部分,例如對水電費做補貼,將會更有效果。


損失規避


『損失規避』是特沃斯基和康納曼提出的心理學原則,簡單地說,就是人類的行為更容易受到阻止損失所左右,而且遠勝於爭取獲利。因此,把獎勵訂為『迴避損失』,比訂為獲利對行為的影響更大。舉例來說:『公司會在年底時給你一筆獎金,但假如請假太多天,這筆獎金就會被扣除』跟『假如今年不要請超過幾天的假,公司在年底就會給你一筆獎金』同樣一件事,前者的效果就統計結果來說會比後者來得大。


後悔規避


我們做決定時,會盡量避免後悔的痛苦感受。書中舉了個例子:有人買彩券,一買就是幾十年,每週都買同樣的號碼,會持續這麼久的原因,在於假如哪一週忘記買,結果頭獎開出那組號碼,他就會抱憾終身。我們也可以透過『後悔規避』來設計誘因:假如公司停車場位置有限,為了鼓勵大家坐大眾運輸來公司,定期進行抽獎,假如抽出來的人,當天車子不在停車場,將會獲得一筆獎金,但被抽到的人若是當天卻開車來公司,或許就會後悔沒把車停在其他地方。


用誘因診斷問題


誘因也常用來作為實驗變因來驗證問題假設。


驗證美國學生的測驗結果變因


美國高中生的PISA數學成績自2009年以來就不斷下滑,到了2012年,在65個參加國與經濟體中排名36。測驗成績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學生的能力,二是學生做測驗的認真程度。

如果各國學生對於在評量測驗中爭取優異成績的內在動機強度不同,沒有動機的學生或許具備同樣的才智和能力,但是在他們覺得不重要的測驗中,分數不一定能反映他們的實力。於是書中設計了實驗:在考試快開始前,才告知學生會根據成績得到金錢獎勵。

實驗證實美國學生在知道有獎金的狀況下,成績突飛猛進,但上海的學生即使在沒有獎勵時也是全力以赴,所以就算引入額外的獎勵措施也沒有太多改變。


改變捐款者對捐款流向的感受


假如善心捐款一部分被挪去他用,捐款者有可能覺得自己的善心被糟蹋。當他們知道自己的捐款,是直接用在孩子的餐點,而不是基金會執行長的頭等艙座位的話,他們會覺得自己發揮的影響力比較大,也會增強他們的自我訊號。

書中也透過實驗,證明向捐款人保證錢全部用在慈善專案計畫上,不包含基金會營運的間接成本時,將會募得更多的款項。間接成本規避心理的根源,不只是擔心貪腐,無效率和浪費無度,強調捐款者的個人影響力也很重要。


找出真正有熱情的員工


假如你是老闆,想要了解員工是否內心有努力工作的動機,口頭問應該很難挖到真相。那要如何確認員工績效不彰的原因,是出在內心動機而非外部原因呢?行為經濟學的策略,是透過誘因來鼓勵他們展示真實偏好。

書中例舉的方法是『辭職獎金』:假如自己辭職的話,會得到一大筆獎金,且不附帶任何條件。在大部分公司,怨憤的員工沒有動機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而額外的金錢誘因,讓員工隱藏真實感受的代價變高。員工真的有所不滿的情況下,這筆錢或許足以讓一些員工另謀出路。沒有動機的員工可以愉快地離開,這對員工和公司來說都是雙贏。


專業操守與經濟利益的問題


假如你去醫院看個小病,但醫生卻說要動手術,這種狀況通常讓人猶豫,到底是真的需要開刀,還是只是醫生想開刀?書中提到,過度醫療在美國每年造成醫療領域2100億美元的支出浪費,部分原因是醫生建議不必要的手術,從中直接得到報酬。專業人員和消費者之間總是資訊不對稱,而消費者是否能信任專業人員比起利益更看重職業操守?

當專業人員更看重利益時,他們會不會因為提出壞建議,而接收到負面的自我訊號,例如愧疚感之類的?很可能不會,因為會產生某種『自欺』心態,可以幫他們先射箭再畫靶,找到一個理由,說明這既符合自己的利益,也是符合消費者狀況的最佳方案。所以醫生可能真的打從心裡,認定了動手術是對病人最好的治療方式,但其實他們是可能受到誘因影響,以自欺的方式,避免接收到負面的自我訊號,保護自己的形象的心理陷阱,書中的實驗數據支持了這種假設。解決方案之一,是找另一外一個無利害關係的專業人員,徵詢第二意見。


用誘因促進行為改變的動力


如何改變行為,養成良好習慣,改掉壞習慣,是近年暢銷書的熱門題材,本書也從誘因的視角來介紹這個主題。


設計讓好習慣持續的誘因


對於養成習慣,如何開始是最困難的部分。開始養成習慣時,會宛如需要克服處於腦袋中的某種靜摩擦力,可以用誘因設計來克服它,直到『行動庫存』累積到一定程度,不斷循序一組重複的行為模式,個人從事某項行為所耗費的認知力量就會比較少。書中提到某個實驗,當提供獎金給沒有運動習慣的人開始運動時,的確是能幫助人開始運動,問題是當停止給予獎金後,這項習慣就不一定持續的下去。除了開始時推一把,或許需要其他的助力。

除了給予獎勵,也可以透過『承諾機制』來加強保持習慣的效力。書中提到一個方法:參與者拿出一筆押金請朋友監督,假如在某段時間內沒有保持習慣,就把這筆錢捐給慈善團體,若成功保持習慣,則可以把錢拿回來。這一來提供『損失規避』的動機,二來信守承諾可以提升形象,產生正面的自我訊號。另外,利用『社會網絡』機制,呼朋引伴一起培養習慣,也能達成互相監督的效果。


設計能根除壞習慣的誘因


好習慣與壞習慣都是累積『行動庫存』造成的,那理論上利用誘因減少『行為庫存』,等到取消獎勵時,或許庫存已經低到足以讓活動終止。書中提到戒菸獎金的實驗,讓參與實驗者長期戒菸比率高達9%,財務誘因仍算有效但效果有限。有些壞習慣,例如抽菸,為什麼那麼難戒除?因為『它的樂趣是立即的,而苦果要等到未來才會出現』。

保持好習慣的『承諾機制』與『社會網絡』機制也可以用來消除壞習慣。書中某個實驗,與他人組成一組戒菸小組,假如全員戒菸成功,全員可以額外得到一筆獎金。假如你是小組中唯一破戒的人,會向團隊成員發出社會訊號,顯示你缺乏決心,損害你的社會形象。


設計克服短期滿足感的誘因


前面的戒菸案例,提到一個需要克服的主要人性問題:『成本通常發生在現在,而利益出現在遙遠的未來』,這也是滿足複利效應的關鍵。解法是把能立即產生滿足感的『想做的事』,與利益延遲而需要意志力的『該做的事』綁在一起。舉例來說,為了要讓自己有動機慢跑,就可以考慮在跑步機上一邊慢跑,一邊看影片追劇。做了某些無法得到立即回報的努力時,可以補上一些立即得到回報犒賞行為。


用誘因移除行為改變的障礙


當改變行為的障礙變小時,就更容易改變行為。舉例來說,假如健身房距離家裡很遠,不去運動的可能性就更高,那自然要找離自己家更近的健身房。『原子習慣』一書也有提到,想養成好習慣,就該讓好習慣更容易被執行,想戒除壞習慣,就該讓執行壞習慣的障礙變高。例如不想在唸書時滑手機,就該把手機先放到不容易拿到的地方。


總結


假如我們達成某個目標,例如推行政策,養成習慣,或銷售產品,我們都需要了解誘因是如何作用,才會發出對應的訊號,讓我們目標成功率更高。


本書中文譯名是『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英文原名是『Mixed Signals: How Incentives Really Work』,原書名只強調誘因的運作方式,並中文書名卻加上了設計兩字,或許是為了行銷考量吧,但假如是真的想讓人照著自己的想法行動而接觸本書的話,可能會感覺不如預期。


書中列舉了許多誘因實驗來證明書中的假設,不過我個人感覺書中的內容比較發散,這本書就像誘因運作的案例集合,參考本書時,可以先試著找出跟自己目標有關的案例,再參考書中的提到的實驗結果,或是從書中自行歸納一些重點,我個人會用工具書的方式來看待這本書。


無論中文譯名如何,書中的內容仍提供了不少一些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案與思路,十分值得一讀。


我們下一篇讀書心得再見。

avatar-img
10會員
20內容數
本專題用來記錄個人的讀書筆記。閱讀的書籍主要包括個人成長,生產力,以及日常知識等種類書籍,不定期更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歐美加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書討論了深度工作與淺薄工作的區分,以及如何減少淺薄工作的時間比例,提高深度工作效率所需的紀律,以及其他時間區段的安排建議。
『深度職場力』一書介紹了『自我決定論』理論架構,強調職場工作需要滿足自主、勝任和歸屬的心理需求,並透過技能思維累積職涯資本。書中提到了如何磨練珍貴技能、自主性的陷阱、使命感的重要性等觀點,並結合『刻意練習』一書的原則。
本文介紹了『用途理論』的概念,強調從消費者的觀點看待他們想要的進步,並提出用途要足夠重要,重要到讓消費者想改變。此外,還探討瞭如何發現用途,如何創造想要的體驗以及建立品牌形象與用途亦息息相關等主題。
近年受到少子化趨勢的影響,未來退休年齡很有可能往後延,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一間企業的平均存續時間也遠低於我們能工作的時間,想在一間公司待到退休十分困難,除非,這間公司是你自己擁有的公司,或是用經營公司的態度看待你的工作。
本文將繼續探討『系統思考』一書更深入的説明,以及作者在動態系統分析中所萃煉出來的獨到見解。 中文書名: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原文書名: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 作者:Donella H. Meadows
『系統思考』一書可以幫助我們,以適合的視角,俯瞰整個系統,進而對系統整體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把人際關係,公司,社會,國家視為不同階層的系統,用全局的觀點,策略性地角度,幫助我們做更合適的決策。
本書討論了深度工作與淺薄工作的區分,以及如何減少淺薄工作的時間比例,提高深度工作效率所需的紀律,以及其他時間區段的安排建議。
『深度職場力』一書介紹了『自我決定論』理論架構,強調職場工作需要滿足自主、勝任和歸屬的心理需求,並透過技能思維累積職涯資本。書中提到了如何磨練珍貴技能、自主性的陷阱、使命感的重要性等觀點,並結合『刻意練習』一書的原則。
本文介紹了『用途理論』的概念,強調從消費者的觀點看待他們想要的進步,並提出用途要足夠重要,重要到讓消費者想改變。此外,還探討瞭如何發現用途,如何創造想要的體驗以及建立品牌形象與用途亦息息相關等主題。
近年受到少子化趨勢的影響,未來退休年齡很有可能往後延,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一間企業的平均存續時間也遠低於我們能工作的時間,想在一間公司待到退休十分困難,除非,這間公司是你自己擁有的公司,或是用經營公司的態度看待你的工作。
本文將繼續探討『系統思考』一書更深入的説明,以及作者在動態系統分析中所萃煉出來的獨到見解。 中文書名: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原文書名: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 作者:Donella H. Meadows
『系統思考』一書可以幫助我們,以適合的視角,俯瞰整個系統,進而對系統整體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把人際關係,公司,社會,國家視為不同階層的系統,用全局的觀點,策略性地角度,幫助我們做更合適的決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如何有效地激勵員工、吸引客戶,是當今商業環境中,企業管理者面臨的重大挑戰。然而,許多人在設計誘因時往往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人類的心理。在Uri Gneezy 所著的《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討論了關於「損失規避」和「心理帳戶」的概念對於提升誘因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Uri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誘因設計對於引導人們的行為和決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商業領域、公共政策還是醫療系統中,適當的誘因可以推動積極的變革,而不恰當的誘因則可能導致嚴重的問題。《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的作者 Uri Gneezy 以一個章節深入探討了醫療系統中數量取向與品質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需要設計各種誘因來激勵他人或自己採取某些行動,這些誘因的效果往往取決於它們所傳遞的訊號。在《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作者 Uri Gneezy 深入探討了這個主題,為我們揭示了訊號在誘因設計中的重要性。 Uri Gneezy 在書中提到,訊號可以
Thumbnail
經濟學教授尤里.葛尼奇研究提供有效誘因的設計,並分享品質與數量的衝突,長短期的目標糾結,認同的社會訊號,混合訊號的問題等多重架構。他強調設計誘因時必須考量對象的認知,展示心理帳戶應用效果,以及用誘因促進行為改變的動力。推薦這本書給對誘因設計有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所謂有意識的生活,是在他人的決定影響我們之前,為自己做主的本事。釐清超載思緒,化想法為行動,專注最重要的事,設計你想要的人生。
Thumbnail
行為暗示是一種強大的心理學工具,它可以影響我們的思考、感覺和行為。瞭解行為暗示的工作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並使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自我訊號加上社會訊號,會更吸引人做出我們想要的事情嗎? 自我訊號可以傳遞一個人的自我價值,社會訊號則代表一個人想對社會大眾展現的樣貌,兩種訊號都可能會誘使一個人做出要證明自己的行為。 但是如果設計出,兩種訊號都很強的環境,是不是更會誘使一個人做出我們希望得到的結果?
Thumbnail
重新探討吸引力法則及其應用。吸引力法則是一種新的思維運動,它透過改變限制性想法和現實生活中的框架,去吸引各種人、各種事情,實現自己的夢想。無論是想提高文章流量、改變生活狀況,還是實現夢想,吸引力法則都可以幫助你。想學習吸引力法則的人可以通過網路搜尋瞭解相關資訊,並不斷地練習和堅持。
Thumbnail
如何有效地激勵員工、吸引客戶,是當今商業環境中,企業管理者面臨的重大挑戰。然而,許多人在設計誘因時往往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人類的心理。在Uri Gneezy 所著的《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討論了關於「損失規避」和「心理帳戶」的概念對於提升誘因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Uri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誘因設計對於引導人們的行為和決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商業領域、公共政策還是醫療系統中,適當的誘因可以推動積極的變革,而不恰當的誘因則可能導致嚴重的問題。《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的作者 Uri Gneezy 以一個章節深入探討了醫療系統中數量取向與品質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需要設計各種誘因來激勵他人或自己採取某些行動,這些誘因的效果往往取決於它們所傳遞的訊號。在《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作者 Uri Gneezy 深入探討了這個主題,為我們揭示了訊號在誘因設計中的重要性。 Uri Gneezy 在書中提到,訊號可以
Thumbnail
經濟學教授尤里.葛尼奇研究提供有效誘因的設計,並分享品質與數量的衝突,長短期的目標糾結,認同的社會訊號,混合訊號的問題等多重架構。他強調設計誘因時必須考量對象的認知,展示心理帳戶應用效果,以及用誘因促進行為改變的動力。推薦這本書給對誘因設計有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所謂有意識的生活,是在他人的決定影響我們之前,為自己做主的本事。釐清超載思緒,化想法為行動,專注最重要的事,設計你想要的人生。
Thumbnail
行為暗示是一種強大的心理學工具,它可以影響我們的思考、感覺和行為。瞭解行為暗示的工作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並使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自我訊號加上社會訊號,會更吸引人做出我們想要的事情嗎? 自我訊號可以傳遞一個人的自我價值,社會訊號則代表一個人想對社會大眾展現的樣貌,兩種訊號都可能會誘使一個人做出要證明自己的行為。 但是如果設計出,兩種訊號都很強的環境,是不是更會誘使一個人做出我們希望得到的結果?
Thumbnail
重新探討吸引力法則及其應用。吸引力法則是一種新的思維運動,它透過改變限制性想法和現實生活中的框架,去吸引各種人、各種事情,實現自己的夢想。無論是想提高文章流量、改變生活狀況,還是實現夢想,吸引力法則都可以幫助你。想學習吸引力法則的人可以通過網路搜尋瞭解相關資訊,並不斷地練習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