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3|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憂鬱腦學】中老年憂鬱症的治療拖延現象

中老年憂鬱症的治療拖延現象很普遍。

中老年憂鬱症的治療拖延現象很普遍。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4/04/03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認知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憂鬱症的治療拖延現象,不只是發生在一般年輕族群,在中老年憂鬱症患者身上更為常見。就醫時,許多老年憂鬱症患者之憂鬱症往往已經慢性化,不管是藥物或是rTMS腦刺激治療都顯得更困難。




中年與老年憂鬱症的治療拖延現象

前段時間,我們談在《【憂鬱腦學】治療拖延可能導致憂鬱症轉變成難治型憂鬱症》這篇文章中,談到憂鬱症的治療拖延現象。在臺灣,憂鬱症治療拖延最嚴重的族群,其實不是20~30歲的年輕人,而是中老年憂鬱症患者。

關於老年憂鬱症,我們也曾在《【憂鬱腦學】為什麼老年憂鬱症就醫如此困難?》文章中討論到,60歲以上符合老年憂鬱症診斷者的盛行率約10~45%,診斷率更只有1/3。根據國衛院2023年的研究,在臺灣,中老年人憂鬱症的治療率更只有27%。

相比起青年族群,中老年憂鬱症患者的治療本來就比較困難,除了我們之前提到的體質、慢性或重大生理疾病、認知障礙、人格特質、慣性、環境與社會因素,隨著年齡增長,功能退化、人際關係退縮、認知彈性僵化、寂寞感,也是中老年憂鬱症患者無法迴避的問題。年齡增長也會帶來藥物動力學與藥物代謝改變、頭腦神經元與神經訊號傳遞改變、頭腦白質功能改變,進而導致老年憂鬱症更容易慢性化、對於憂鬱症治療藥物反應變敏感。

2020年的統合分析研究顯示,老年重度憂鬱症患者對憂鬱症治療藥物的反應與一般成年人相同,落在50%左右,並沒有比較差。但考量到中老年憂鬱症患者,特別是老年憂鬱症患者拖延就醫的比率更高,轉變成慢性憂鬱或難治型憂鬱症的風險也跟著上升。臨床觀察起來,拖延治療的中老年憂鬱症患者,對於憂鬱症治療藥物治療或rTMS腦刺激治療的治療效果都較差。

因此,不管是青年、中年或是老年憂鬱症患者,早期就醫評估診斷、接受治療仍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憂鬱症篩檢量表的影響

在臺灣,作為健康篩檢一部份問題,憂鬱症篩檢包含2個問題,分別是篩檢憂鬱症和薪的憂鬱情緒與興趣減低,任何一題答案為是時,定義為篩檢陽性。然而,完成調查篩檢獲得陽性,與符合憂鬱症診斷且就醫精神科,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

過去研究發現,憂鬱篩檢對於憂鬱症被診斷率或治療率幾乎沒有影響,對於住院率或自殺率的影響也不明顯。然而,透過連結臺灣成人預防健康檢查計畫與臺灣健保資料庫,2023年的研究者發現,憂鬱篩檢陽性的個案,可以促進憂鬱症的早期治療,但最終中老年憂鬱症患者治療率只有10.8%,數字非常低。

如果憂鬱症的早期治療無法持續,憂鬱症又未好轉,憂鬱症慢性化將嚴重影響憂鬱症患者的情緒生活,甚至進展程為難治型憂鬱症。

因此,除了透過問卷篩檢憂鬱症,對於中老年憂鬱症患者來說,如何維持穩定醫療關係,持續就醫與接受憂鬱症治療,變成是臨床最重要的困境。


可能的治療穩定方法

從研究結果來看,增加憂鬱治療維持性的幾個關鍵因子,最重要的莫過於家庭。根據研究,有伴侶或與原生家庭同住的個案,在家庭成員鼓勵下,憂鬱症患者較能維持就醫與接受藥物治療,特別是在老年憂鬱症患者,年輕家庭成員的陪同就醫與支持,對於穩定治療非常重要。

在家庭之外,情緒支持系統也是非常重要。憂鬱症的治療需要好幾個月甚至幾年,家庭以外的同儕支持或罹患相同疾病的戰友彼此打氣都可能對於憂鬱症的治療穩定有所幫助。

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憂鬱症的治療可能需要倚賴個人的毅力與決策共享型的治療。此時,如果能夠找到一個您願意相信的醫療系統,與醫師好好討論各種憂鬱症治療的可行性與優缺,也有助於憂鬱症治療的穩定與持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醫療心空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