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帶了一堂一年級數學,比長短。
發現自己很有進步。
1.學生嘰嘰喳喳,愛發言。我能馬上告知,「我需要」上課的樣子是什麼。很具體的劃界線與說明。
2.學生桌上有教具操作,有課本、有剪刀,很容易在說明、在講解、再拋問題給他們思考時,有人在玩手上的東西,在放空。而我馬上就請學生手揹後面。也再次提醒,學習要比現好,上課專心,而且跟著老師互動很重要。
3.之前在教這個部分,沒有在操作時,有這麼詳細的拋問,並從回答中建立概念。這次,比之前的自己更好了。這說明,教學真的是要一次一次的累積。
4.在比長短,兩個分距遙遠的物件,請學生比較高矮,學生憑感覺分辨出來,然後他說
「我看見的」。你看見,就為真嗎?這在科學裏頭,是需要被質疑與檢視的。我馬上畫了以下這個圖。想當然爾,學生說下面的線比較長。但經「測量」後,發現兩條線一樣長。於是我們建立了,「眼見不一定為真」這個概念,我們建立了「需要測量」這個概念。
5.結論:小一數學內容對成人來說很簡單,不經意就講過去了。
然而,裡頭涉及學科成立的基本概念。這實在是非常重要。
----------------------------------------------------------
最近難題:1.教了一個學期。發現,給予字數規定,這班學生可以完成(前導師有努力拉
高學生寫作字數)。但是,文章的內容充斥著流水帳,以及重複繞來繞去同
樣意思的文字。顯然,學生的寫作目標是湊字數。
2.學生寫了這麼多篇的記敘文。若給了一個題目,他們能獨立完成嗎?
獨立完成的意思是,不需要老師提供段落題綱,可以完成一篇有頭有尾,
結構堪稱有邏輯有順序的文章。同時,要有文采,有感情,可以的話,有
他的靈魂。
嘗試:1.因此,這學期運用ORID模式。從課文的文章閱讀報告中,即採用此模式讓學生
練習「說讀到」「說感受」「說思考與反思」「說行動」。這個目標,是希望學
生建立「思考深度」,建立「心有所感」,而不是無聊透頂的流水帳。
2.第一篇作文,題目「一堂品味的課」。透過我帶來的蛋捲,帶領學生不只是
「吃」,而是開啟五感的「品味」食物。過程中的品嘗,以及每個品嘗階段運用
感官的觀察及感受,帶來的感覺摹寫,並添加譬喻法、誇飾法的運用。期待學生
寫作的內容豐富。而最重要的是引導「品味」這件事,映襯囫圇吞棗的「吃」,
以此建立學生書寫內容的深度。
3.第二篇作文,題目「過年的氣氛」。經過上一篇寫作,這次提醒學生著重於摹
寫上面,著重於情感上面。學生的表現進步許多,令人感到欣慰。
精進行動:1.春假四日,讓學生自己運用ORI寫150字,自訂題目的春假短文。
2.他們的主題有:燙頭髮、掃墓、參觀別校運動會。
3.目標是帶領學生思考:文章主題、文章內容、文章架構、以及主旨。
希望學生寫作能有深度。(重點在是否能有一個核心主旨,從事中生情,從
情中生意)
---------------------------------------------------------
最近教學遇到的難題:上課教學時學生能理解,也能解題。但碰到平時評量以及段考評量時,就發現學生題目做不完,以及(我懷疑)會作但卻做錯。而我沒有很明確的知道,問題到底在哪裡?
釐清問題:學生是不會?還是做太慢?還是會但是計算錯誤?
計畫:1.規劃每節數學課,留十分鐘,進行評量。
2.題目為第一次月考的範圍。
3.計算題四題(今天是四題計算題,因此時間訂六分鐘)
執行:1.今天數學課執行
2.告訴學生,這是我們的「快狠準計畫」。
3.發現 A生(成績最好)全對,而且3分鐘完成。
B生,六分鐘完成,對3題。
C生,五分鐘完成,對3題。
D生,無法完成。
檢核:1.D生,在小數與分數的四則運算中,解題技巧以及敏銳度過低。需要隨時在過程
中提供解題技巧與視野。沒有這樣做,她會一直迷路。
2.B生、C生,解題策略構思較慢。解題敏感度不夠。需多次練習。
改善行動:1.明天計算計算題6分鐘。
2.數位因才網可以幫我解決這個問題嗎?
3.我要實地觀察,去理解50分鐘的考試,多少題目的量,才適合學生。
------------------------------------------------------------------------
這篇文章日記文
嘗試用了時間方糖的時間管理方法來整理今日教學的思考與學習
用了12顆方糖,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完成。(我用10分鐘為單位的番茄鐘,每一塊都用了兩次,也就是20分鐘完成一個省思。)
很高效。
非常滿意啊 。
同時,也用了ORID策略,指導學生寫作與思考。
用PDCA流程(其實就是行動研究阿)管理自己的數學教學。
很為自己年過四十幾還能這樣學習感到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