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社交話語中的內在情感

他們很喜歡問問題,工作、感情、車房,問問最近在哪裡做什麼薪水呢。

幾乎沒有人(包含自己)會問,你最近快樂嗎、喜不喜歡現在的自己、心理狀態有沒有變化。

這是最近開始面對比起單純的學生更加複雜的社會所觀察到的現象,很久沒見面的人、年長的人、想拉近距離的人,對話的起手式都脫離不了這些問題。

我不禁開始思考,除了這些可能光鮮亮麗或凹凸不平的外在情況,詢問內在狀態會不會讓對方更放鬆,開啟對話更沒有壓力。

或是說,為了可以快速回答這些問題,所以我們冠上一個職位、稱呼、說法來解決這個可能要解釋很久的故事,如果剝去這層包裝,生活會剩下什麼、未來是什麼樣子、人的心還是健康的嗎

「你快樂嗎」。

快樂越來越不容易,因為太多要擔心、要苦惱的事情,同齡都有給孝親費我要不要給;同事買房了我連錢花到哪裡都不知道;同學找到人人稱羨的工作,即使我知道那份工作很辛苦,但還是羨慕他們有一個可以對外說明的「說法」,讓其他人明白有在做事情,不是混吃等死。

比較比不完,嘴上說著躺平不想努力,可很多人還是苦撐著工作為了過生活。但心裡感覺快不快樂,就是個人與自己對話的時候,要不斷捫心自問。

找到自己最在乎的東西不容易,尤其是現在接收資訊快速,他人五彩繽紛的一舉一動無時無刻都在衝擊眼球,有辦法活得灑脫自在,不受拘束的變成自己想成為的人,難。

社交的必要性我是知道的,但隨口說說的噓寒問暖,在疲憊之時會不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可是如果問對問題,讓對方感覺到一陣溫暖可以安撫痛苦的心,會不會反而可以開啟真正的對話。

最近因為工作機會,跟好多原本只是點頭之交的人對話,或許是眼界更開闊、更明白在比我早出社會的人的眼裡我只是剛出生的嬰兒,對於模糊的未來、一言難盡的近況、想做但只是構想還沒實際行動的事情,逐漸不再過分焦慮,可以穩定自身狀態,一步一步的規劃屬於自己的生命。

我聽到很多故事,而這些故事是我不曾想過的,眼界真的侷限自己的眼光,又再次的回到大二在秦漢史的課堂中在筆記本寫下的「除了那些師,工作應該還有很多,我要怎麼知道那些人在哪裡」,原來只要碰到不同人,多聽聽他們的故事,答案就在每個人的故事裡面。

為什麼我喜歡歷史裡面的小人物,因為比起冠冕堂皇的官方,市井小民更真實,更貼近生活,而身為現代的小平民,或許我們的所作所為不會被正式的記錄下來,但至少因為活在現代,所以可以用文字、照片、影像紀錄起自己的歷史,不知道多少年後會蒙主恩召的自己,可以藉由這些,想起過去那些在狂亂中掙扎、在逆境中成長的自己,然後把最後的自己燃燒殆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